首页 > > 102

德銀:中國由“世界工廠”向“世界投資人”轉變

2014-11-11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1月11日,德意志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表示,未來中國的角色將由“世界工廠”向“世界投資人”轉換,其背后的驅動力,則為中國龐大且長期的經常賬戶盈余。

  德銀表示,目前中國的國內投資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對外投資,但隨著投資速度放緩,中國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面臨龐大的經常賬戶盈余。這將使得未來中國從“輸出產品”向“輸出資本”轉變,并通過對外投資來解決巨額經常賬戶盈余問題。

  德銀進一步分析稱,中國占全球投資份額的不斷攀升,并非是由于吸納了大量的全球資本,而是源自龐大的國內儲蓄支持。這就是中國在維持高投資率的同時,仍然能夠保持經常賬戶盈余和資本輸出的原因。并且,人民幣升值不但不能夠糾正巨額經常賬戶盈余,反而會加劇這一現象。

  此外,德銀還認為,下一輪經濟擴張的態勢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世界如何吸收來自中國的巨額經常賬戶余額。而即使全球各主要央行[微博]收緊貨幣政策,中國如此大規模的資本外流也將在全球范圍內壓低資本的長期成本。

  一位政策性銀行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壓低資金長期成本)對亞洲地區基礎設施開發有益,因為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周期往往很長,資金長期成本深刻影響各國對基礎設施的投資熱情。事實上,中國近期正在加速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海經合組織開發銀行等多邊機構的成立與落地,在幫助提升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條件的基礎上,緩解中國產能過剩的壓力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據亞洲開發銀行此前預測,截至2020年,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約為8萬億美元,需求空間巨大。

  而在中國輸出的資本盛宴中,贏家并不僅僅只是中國,亦非僅限于亞洲。德銀預測,期待復制“東亞模式”的印度可能成為中國資本時代的受益方。不過受限于其經濟體量,印度不大可能承接大量中國的過剩儲蓄;其他發展中國家雖然迫切需要基礎設施上的投資,但亦需謹慎考慮其機構辦事效率和能力的局限性。相比之下,美國可能成為投資的重要目的地,因為美國的經濟體量足夠承接中國資本,且數據顯示當地基礎設施亟需改善。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