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香港與海上絲路

2014-11-17
来源:香港商報

  民政事務局局長 曾德成

  上周在北京舉行亞太經合組織高峰會期間,中國宣布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這「一帶一路」,成為新聞焦點。

  歷史上,出現過兩條絲綢之路,一在陸上,以西安為起點,最后抵達意大利;另一在海上,有多個起點,經東南亞及南亞諸國,進入印度洋、波斯灣,至非洲東岸。

  港位處海上絲路

  今年6月,陸上絲路經過8年的努力「申遺」成功了。海上絲路的申遺準備工作也已展開,涉及的地域及港口城市更廣、更多。海上絲路不單是商旅航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它的「申遺」,不單是對有關地域、城市的巨大鼓舞,更是在新的地緣格局下,加快經貿合作的強大動力。

  在千多年的海上絲路歷史上,你或許找不到香港的名字,但香港其實早已是這項鏈上的一顆明珠。

  廣州很久以來就是海上絲路的始發港之一,海上貿易始於秦漢。香港作為廣州的外港,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屯門緊扼珠江口的咽喉,自漢代起就有屯兵駐守,至唐代更升格為軍鎮,駐兵2000人,并配置船艦,保護商旅的安全。唐代著名地理學家賈耽提及的「廣州通海夷道」中,商船離開廣州后的第一站就是屯門。宋代繼續在屯門設巡檢司,并在佛堂門(今將軍澳)設稅關。香港在明代仍然是重要中轉站。清代廣州是唯一對外開放的內地商埠,外國商船在進入廣州之前,一般會在香港仔石排灣補給食水,等候批文。汲水門、九龍城、佛頭洲和長洲等四處分別設有清政府稅關。一直以來,香港在海上絲路的重要性歷久不衰。

  港應發揮更大作用

  這些歷史得到大量考古印證。大嶼山妹灣仔考古遺址早年發現過不少廣東和江西場的宋代瓷片。最近在土瓜灣港鐵沙中線工地亦出土大量宋代文物,不少屬於來自浙江龍泉和福建磁灶、莆田的瓷器,都與海上貿易有關。

  萬宜水庫工地1974年發現了明代沉船遺骸,內有東南亞燒制的瓷器碎片和中東的琉璃珠,都是十分重要的絲路貿易文物。大嶼山竹篙灣及后發現幾萬片的青花瓷碎片,屬於江西景德鎮十六世紀燒制的外銷瓷器。新界大埔碗場明代出的青花瓷器除供內銷,也行銷東南亞和澳洲等地。

  香港現時有200多個已知的考古遺址,當中可能存有不少與海上絲路有關的地下文物。至於香港海域是否仍有古代沉船遺存,亦不能否定其可能性。

  「海上絲路」的「申遺」涉及歷史研究和文物遺迹調查,要花大量時間和人力。香港十分有興趣參與這項宏大的文化遺產工程,會積極與鄰近城市合作,開展研究,讓公眾多認識香港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我們也着眼於未來。本月初在廣州舉行的粵港高層聯席會議上,雙方達成高度共識,將聯手參與建設「廿一世紀海上絲路」。香港作為持續千多年的海上絲路的一環,理應注意這條中外貿易紐帶重新興起的新發展,不失時機地參與其中,充分利用自身條件,發揮比歷史上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