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中國為何突然購買石油?

2014-11-17
来源:和訊網

  業內人士表示,國際油價的持續走低,對於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58%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利好機遇,而中國頻繁從海外進口原油可能是為國內的石油戰略儲備擴容。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目前,國際油價已經下跌至近兩年最低位附近,在此背景下,作為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中國也借機增加原油進口量。

  有數據稱,僅在10月18日上午10點,各條海運路線上就已經有80艘巨型油輪奔向中國,而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裏,平均每天向中國運輸石油的油輪數量僅為63艘。

  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國際油價的持續走低,對於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58%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利好機遇,而中國頻繁從海外進口原油可能是為國內的石油戰略儲備擴容。

  今年6月20日以來,國際油價開始下滑,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也隨即從7月份開始進入了上升通道。

  海關總署連續四個月發布的原油進口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原油進口量為2375萬噸,平均單價為786.53美元/噸;8月份,中國原油進口量一舉沖到了2519萬噸,環比增加了6.1%。

  而9月份,這一數據還在擴大,來自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指出,當月中國原油進口量躍升至2757.71萬噸,環比增加了9.5%,平均油價則降低至743.75美元/噸。近期中國原油進口量已持續增加到曆史第二高位。

  進入10月後,國際原油價格開始崩盤式下跌,這也為中國提供了數年一遇的購買低價石油的機會。

  美媒稱,本次中國是通過在亞洲最大的石油貿易中心新加坡現貨市場上大量采購石油的,這也不同於中國通常的購買模式,因為中國政府一般通過固定價格長期合約來滿足石油需求。

  據駐新加坡交易員和運營交易系統的普氏能源資訊稱,中石油購買的這1800萬桶原油來自阿聯酋和阿曼,相當於36船。

  據悉這些石油定於12月份裝船,預計明年1月份運抵中國港口。按照2013年底我國1.41億桶戰略石油儲備的數據,本批中石油購買的原油已經相當於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12.7%。

  美媒稱,中國石油(601857,股吧)集團上市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言人未立即回複記者對此新聞的置評請求。

  伯恩斯坦研究(BernsteinResearch)的分析師NeilBeveridge說,雖然中國石油需求今年一直疲弱,僅較上年增加2%,為1990年以來最低增速。

  但近年來中國強化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經營力度,因此原油進口一直保持在8.5%左右的強勁水平。

  隨著中國上升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並且高度依賴進口,中國逐漸意識到石油供應問題可能給經濟帶來的威脅,因此在2000年的“十五計劃”開始明確提出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以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總部位於巴黎的能源監察機構國際能源署說,各國必須擁有相當於90天進口需求的戰略石油儲備,但中國的儲備僅相當於30天進口需求量。分析人士認為,在油價較低的情況下,中國逢低買入以充實石油儲備並不意外。

  國際石油市場正迎來近年來最大的變局——沙特阿拉伯、俄羅斯、伊朗、伊拉克、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等產油國積極增產搶占市場份額,但在全球經濟局勢前景堪憂、國際需求疲軟,幾大因素擠壓之下,油價卻連番下挫。

  數據顯示,紐約商品交易所美國石油價格10月14日下跌4.5%,至每桶81.84美元,創下繼2012年6月份以來最低的收盤水平。

  俄羅斯受到的影響尤為突出。由於油價的暴跌,嚴重擠壓著俄羅斯的收益,普京總統已沉不住氣了。

  10月17日,普京在意大利米蘭參加烏克蘭危機相關談判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果國際油價繼續維持在每桶80美元左右太長時間,全球經濟可能會因此崩潰。每桶80美元的價格不符合任何大玩家的利益,這個價格水平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反之,中國最樂意聽到國際油價下跌的消息。因為油價下跌使得中國可以動用貨幣政策來避免今年的經濟增長率無法達到政府高層設定的7.5%的目標。從中國的角度看,油價下跌至少會讓國內消費者受益。

  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關鍵原因就是中國對石油需求的降低。

  由於中國經濟自今年7月份起就已放棄了保底式的“強刺激”,政府高層不再大手筆花錢對房地產投資高台跳水強行進行對沖。中國需求的變化,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造成了沖擊,油價正是其中的一個突出案例。

  從2013年9月起,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日均進口的石油達到630萬噸,超過了美國的624萬噸日均石油進口水平。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0月15日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認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控制能源消費,到2030年中國約75%的石油需要靠進口。到那時,中國每年要消耗約8億噸石油,比中國2013年消耗的石油總量高出約60%。

  與中國不同的是,由於美國石油產量的增加,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進口的石油數量減少,過去三年的進口量至少下降了20%以上;而過去五年,美國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均顯著增加。國際能源署預測,美國可能在2020年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產油國,並可能在2035年前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如果國際能源署這一預測變為現實,將大大改變全球政治、經濟格局。

  屆時,無論中東、非洲等盛產石油的地區如何動蕩,對美國的影響都將逐漸減少,而對中國的影響卻將與日俱增。關鍵是,中國將會更直接地卷入中東、非洲的政治紛爭,進而加入到美國、俄羅斯等大國在這些地區的角逐。

  倫敦大學國王政策研究所主席尼克•巴特勒此前撰文稱,要把握世界能源市場今後20年的發展趨勢,必須以中國為出發點。

  企業、銀行家、投資者,還有其他任何密切關注能源行業的人士,必須把注意力從歐洲或美國本地的形勢轉移開。與一個即將到來的重大變化——中國將成為能源產業各領域的主宰力量。

  如此說來,盡管美國放棄其所扮演的全球石油保護者的角色可能性不大,但為確保能夠足夠的石油,中國勢必將在國際社會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在未來,中國有可能放棄對別國“不介入”政策,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幹預、多邊反恐以及其它有助於全球穩定的事務當中。

  今年9月,中國派遣了一支由700人組成的維和步兵營赴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據稱,這支維和部隊的使命,主要是保護中國在南蘇丹的油田開采安全。

  此舉加強了中國的政策調整,從“不介入”轉向主動維護自身利益。向南蘇丹事派出維和人員保護中企油田,只是中國走出的第一步,今後,有可能派出更多維和人員,保護中國在海外的資產和人員安全。

  不過,這只是一個個案,並不能成為中國主宰全球石油的旁證。中國要成為主宰者這一角色並非易事。

  因為中國只是世界石油市場爭奪的後來者,要想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苦心經營了上百年的全球石油格局中分享現有的石油資源,必然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幹擾和制約,甚至有可能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展開殊死博弈。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