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街景
紐約華爾街聚集了全球金融界的各路精英,其中不乏眾多華人面孔。這些華人精英們就如同影片《讓幸福來敲門》裏面的主人公克裏斯一樣,為了夢想不懼萬難拼力抗爭。
位於紐約曼哈頓第六大道的希爾頓中城酒店,擁有紐約最大的、可容納3000人的主會場。日前,第20屆全美華人金融協會年會在這裏舉行。會場上“中國機遇”被熱捧,也正是這個機遇讓華爾街的華人精英們有了些許“是去是留?”的迷茫。
華爾街華人走紅
據外媒報道,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華人在華爾街的地位也水漲船高。一些華裔金融人士稱,美國金融業加快向中國擴張,華爾街“東移”使得華人在華爾街的影響日益增大。
回溯到20年前,這裏還完全是美國白人的天下。直到1997年左右,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興起帶動了華爾街計算機技術更新換代的需要,華人面孔在華爾街才漸漸多了起來。
在華爾街打拼的華人用一個個輝煌戰績證明了華人的才智。華人投資商江平曾以超過1億美元的收入躋身“百位頂尖交易者”的行列。華人創業者黎彥修創立“前沿對沖基金”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華人基金。還有35歲入行的李山泉,作為美國著名共同基金公司奧本海默的14個核心管理者之一,曾運作過美國評級第一的基金,更被眾多投資人稱為“財神”。
金融精英也彷徨
華爾街的吸引力,除了高薪高職,莫過於“華爾街”三個字。這塊金字招牌象征的榮耀恐怕遠超過了財富本身。到華爾街拼出一番天地,許多金融人士視此為畢生目標。
華爾街如此讓人著迷,但如今華人白領們卻發出了是去是留的疑問。華爾街可以不管你是何種膚色,但它也只認得一種顏色——美元的綠色。
“你必須把自己培養成一個鬥士,任何時候都要比別人搶先一步。”在華爾街一家銀行,工作人員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這樣說。睡眠不足、高負荷的工作壓力、無規律可言的生活節奏……這些早已成為華爾街精英白領的生活常態。
金融危機對華爾街的沖擊餘波尚存。大規模裁員,加上金融監管的壓力不斷加大,使美國金融業不得不從多方面縮減成本,保住利潤,於是縮減薪酬和獎金就成了必然。
在華爾街從事金融的華人,目前大多數還是從事資料統計等基礎工作,扮演著金融街裏的配角,能真正進入決策層的實屬鳳毛麟角。
滿意的薪酬沒了,升職希望渺茫,金融精英們壓力空前。
是回國還是留守
金融危機重創美國金融業,而中國金融業呈現高速發展勢態。在此背景下,華人金融人士中出現一波回國潮。
一部分華人白領認為,國內金融業以及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給回國的華爾街人才提供了更多發展的平台。此外,隨著更多國內企業到美投資,中美雙向投資越來越頻繁,需要專業金融服務,這也給華人金融人士提供了機會。
但是還有許多金融界的華人精英暫沒有回國發展的打算。一方面,他們在華爾街金融行業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多是基於美國的金融監管標准,和中國的標准並不相同。另一方面,一些常年在華爾街“征戰”的華人,思維和做事方式已經適應了海外模式。況且,對於許多華爾街的中層金融工作者來說,他們往往已在美國成家立業。
留守還是回國?面對這樣的選擇,或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它不是一個單項命題。正如在華爾街一家證券公司工作的華人張先生所說:“華爾街的魅力仍然是很難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