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滬港通淪為“絞肉機”,中央豈會坐視不理?

2014-11-20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郭施亮

  滬港通淪為“絞肉機”,中央豈會坐視不理?

  滬港通“通車”至今,已有三個交易日。然而,自滬港通“通車”以來,兩地市場的表現均不盡人意。其中,在三個交易日內,港股累計最大跌幅達到4%。至於A股,期間累計最大跌幅也接近3%。至此,滬港通“通車”並未給短期市場帶來太多的刺激,反而淪為了“絞肉機”。

  事實上,自11月17日滬港通“通車”以來,兩地市場的額度使用情況並不樂觀。

  11月17日,是滬港通正式“通車”的首個交易日。據數據統計,當日滬股通額度基本用盡,而港股通仍剩下87.32億元的額度。(注:滬股通每日額度為130億,港股通為105億)

  11月18日,滬港通的參與熱度驟然下降。其中,截至當日兩地市場收盤,滬股通的餘額仍然剩餘81.55億,使用額度只有37.3%。至於港股通,則僅有6%的使用額度,全天剩餘的額度高達99億元。

  11月19日,兩地市場的使用額度進一步降低。其中,滬股通最終剩餘103.88億,港股通剩餘102.47億。

  由此可見,滬港通“通車”後,其呈現出持續降溫的狀況,確實出乎市場的預料。但是,面對龐大的使用額度剩餘量,卻引發了市場的思考。

  針對滬港通遇冷的現象,筆者郭施亮認為,主要存在多個因素的困擾。

  一方面,在滬港通“通車”之前,兩地市場均有所表現,尤其是A股市場的前期表現更為突出。對此,隨著滬港通的正式“通車”,產生利好兌現的反應也屬於情理之中。另一方面,因香港證監會設置了偏高的投資者准入門檻,也為內地投資者參與到港股市場設置了不少的障礙。

  一直以來,內地市場多以散戶為主導,而散戶占比整個市場高達80%以上。至於港股市場,其基本由機構投資者為主導,近年來當地機構投資者的占比卻高達64%左右。因此,在香港證監會設置偏高准入門檻的同時,實際上也為內地資金進入港股市場設置了不少的障礙,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滬港通南北冷熱不均的局面。

  除此以外,內地市場龐大的IPO凍結資金規模及股指期貨合約交割等因素也深刻影響著兩地市場投資者的參與熱情。與此同時,因滬港通“通車”的時間並不久,兩地市場的投資者也需要一段合理的適應期。對此,在滬港通“通車”初期出現大規模參與的現象恐怕也不大現實。因此,綜合上述因素,也造成了滬港通“通車”後隨即遇冷的現象。

  一直以來,市場更關注滬港通“通車”後對兩地市場的短期影響,而甚少關心其長遠性的影響作用。對此,在滬港通“通車”後不足三個交易日的時間內,就有不少投資者對滬港通產生了擔憂。

  滬港通,實際上就是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的重要機制。一方面,其推動著滬港兩地市場不斷融合的進程,為兩地市場的交易制度、交易時間及投資者結構等帶來相互影響的作用。另一方面,滬港通“通車”意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時,擬借助兩地市場雙向流動的功能,逐步減少人民幣與港幣之間的互換限制,提高人民幣的流動性,以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舞台中的話語權。

  自滬港通“通車”以後,兩地市場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跌行情,滬港通更是淪為了短期市場的“絞肉機”。盡管如此,若站在國家的戰略角度來看,其並不在乎滬港通“通車”對兩地市場的短期性影響,而更多關注的是滬港通“通車”後的長遠性意義。

  顯然,在滬港通的“通車”影響下,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流通橋梁將得以構建,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流動性。此舉也有望將“互聯互通模式”逐步推廣出去,逐漸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再者,隨著滬港通的正式“通車”,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將得到激活,而長期受困的流動性也會因此獲得投資渠道的拓寬,此舉也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表現。此外,滬港通“通車”及QFII、RQFII額度大增等已基本掃除了A股納入MSCI的障礙,A股納入MSCI將會成為現實。至此,隨著A股被納入到MSCI,將會為A股走出世界、提升國際市場中的地位創造了條件。

  滬港通,作為中央的一項重大性的舉措,管理層也會為其充分發展創造出更多的空間。對此,我們不能因滬港通“通車”後對兩地市場帶來的短期負面影響,而完全否定滬港通的作用。可以預期,因滬港通扭轉的市場運行趨勢不會輕易改變,而滬港通淪為“絞肉機”也會是短暫的。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