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破產謠言給銀行“聲譽風險管理”敲響警鍾

2014-11-27
来源: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11月2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沈翀)日前,一則“民生銀行武漢分行已經宣告內部破產”的網絡消息,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盡管事後被證明這是虛驚一場,但卻反映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傳播新格局下,銀行機構切不可放松聲譽風險管理。

  因謠言而起的個案,是對銀行聲譽風險管理的考驗。在上述事件中,不少人揣測其與3個月前民生銀行武漢分行客戶8000萬“理財”資金爭議有關。當時,13名客戶稱,他們共8000萬元的存款“買了銀行理財產品”,殊不知卻是借給了素未謀面的公司;銀行方面稱,這是存單質押業務,不知道發生了借貸,客戶的損失與銀行無關。至今雙方各執一詞,未達成解決方案。有網友在網上貼出了幾天前這批客戶到民生銀行武漢分行門前舉條幅維權的照片。

  商業銀行的聲譽風險點,通過媒體發酵,最終形成影響聲譽的事件。近來,這類事件日漸增多。今年3月,江蘇射陽農商行遭遇擠兌,導火索是一儲戶要取20萬元現金,因未預約被該行拒絕取款。隨後,“射陽農商行要倒閉”便在坊間傳開。民生銀行武漢分行的遭遇也類似,幸運的是,“破產”謠言還未造成嚴重後果。然而,這類事件應引起存在類似潛在風險的銀行機構關注。

  金融競爭進入白熱化時,個別銀行機構開展金融創新,往往只從自身出發,考慮如何能無風險套利,將收益留給自己,將風險和損失轉嫁給客戶。長期以來,我國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足,銀行每次看似占盡便宜,實則透支了自身的信譽,埋下了聲譽風險的隱患。

  令人擔憂的是,至今不少銀行機構還沒有認識到,新的傳播格局下自身在聲譽風險管理中的漏洞。他們只是將聲譽風險管理簡單地理解為消除負面輿情,卻忽視了在整個運營過程中堅持貫徹。這突出表現為:在產品設計時,不考慮是否在道德上站得住腳;評價體系只管是否能贏官司,卻不管是否會輸掉口碑。其實,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日積月累的負面評價也是一種聲譽風險。

  聲譽風險管理,是銀行風險管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之際,希望破產謠言事件,能給銀行業再次敲響警鍾,切實關注消費者權益保護,關注全流程化的聲譽風險管理,勿再為“贏了官司卻輸了口碑”沾沾自喜。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