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6

解放軍報逐條批南方週末:腦殘

2014-12-09
来源:罗昌平

  南方週末原文

  解放軍作戰行頭只值兩部蘋果6

  眼下,一個解放軍士兵在戰場上的標準配置,只需2部iPhone6低配手機的花銷就能購齊,而美國大兵的戰鬥標配,卻差不多是20部iPhone6高配版的價格。“大武器”我們已經追上,單兵裝備還在路上。

  “8082億!”

  某防空旅保障部長劉亞國能對今年的軍費預算一口清,但當被問到“一個士兵的全身裝備多少錢”時,卻一再撓頭。

  2008年起,就有西方研究所聲稱,中國軍費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可“世界老二”的地位卻未能給中國士兵帶來更大的安全感。根據新華社2014年3月的英文報導,今年新增軍費880億元,而戰場上關係士兵生死的單兵裝備費卻仍停留在5年前。

  2014年,中美軍費相差近5倍。然而,兩國單兵裝備費用的差值卻能達到十幾倍之多。根據南方週末記者估算,眼下,一個解放軍士兵在戰場上的標準配置,只需2部iPhone6低配手機的花銷就能購齊,而美國大兵的戰鬥標配,卻與一部中級車的價值相當,差不多是20部iPhone6高配版的價格。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士兵的裝備究竟如何?

  1 鋼的盔

  1994年,中國第一頂非金屬頭盔QGF02研製成功,頭盔材質換成國際流行的芳綸,重量降了,抗彈率卻升了。在軍方的一次實驗中,QGF02頭盔的各項指標“完爆”美軍的PASGT頭盔,並贏得了“中華神盔”的美譽。

  頭盔變得柔軟,解放軍的作戰理念也在這一時期發生變化,不再硬碰硬,而更注重策略,講究韜光養晦、以柔克剛。

  單兵裝具高度資訊化是新世紀戰場上的顯著變化,顯然,QGF02頭盔在設計之初,沒想那麼多。在這款頭盔上,找不到美軍PASGT頭盔上為電子裝備預設的介面和卡具的蹤影,它就是一頂頭盔,“一頂只有最低級防護功能的頭盔。”一位軍迷說。

  當然,頭盔的功能也不只是防護那樣簡單。頭盔戴在戰士們的頭頂,還展示著解放軍的形象。有人曾經研究發現,QGF02的“出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駐港部隊的需求。

  1996年,身著迷彩服的駐港戰士在駐軍籌備時就已經佩戴上了QGF02頭盔,也是軍內第一批戴上這種頭盔的部隊。而其他部隊則要等到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時才陸續實現換裝。

  然而,即便早在20年前就已經研製成功,到今天,QGF02仍然是屬於少數人的裝備。兩年前,王富健所在的連隊給戰士們配備了這款“新型頭盔”,一度讓其他連隊的戰友“羡慕嫉妒恨”。

  “它比老式鋼盔舒服很多。”當王富健不再年輕的頸椎享受起這價值1580元的體貼時,他也即將告別軍營,退伍返鄉。當兵16年,解放軍某部四級軍士長王富健鍾愛的還是那頂仍在服役的GK80鋼盔。而對那些參加過1979年邊境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們來說,GK80則是他們很多人遲來的“救命恩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軍方重視人員的“政治正確”,而頭盔被認為是“弱者裝備”,沒有出現在中國戰士的軍備清單之中。

  於是,1979年的邊境自衛反擊戰中,頭頂單薄軍帽的解放軍士兵付出了慘痛代價:因頭頸部受傷造成的戰鬥死亡率高達50.8%。這個數字是二戰時就已戴上頭盔的美軍的1.6倍。

  戰士們的鮮血,促使解放軍歷史上第一頂頭盔以最快的速度研發、量產,火速列裝到前線士兵們的頭上。在此後的法卡山戰役中,GK80型鋼盔讓解放軍傷亡率明顯降低。

  當GK80型鋼盔正式列裝全軍時,戰爭早已結束,而它暴露出的問題卻才剛剛開始。

  這種“以鋼克鋼”的頭盔,採用232防彈鋼材質,重量高達1.25千克,是名符其實的鋼盔。每次戴到頭上,都相當於頭頂三瓶礦泉水。這樣的重量是士兵們頸椎的“不能承受之重”,在戰場上它能降低死亡率,而在訓練場上卻能提高得頸椎病的概率。此外,鋼的熱導體效應,雖然方便士兵們在戰時拿頭盔煮面,但在冬夏季節戴在頭上卻是個災難,並很容易成為敵人射擊的目標。

  在全軍資訊化作戰的浪潮裡,解放軍終於將“神盔”升級成帶介面和卡具的“資訊化模組頭盔”,而此時的美軍已經在考慮:如何讓頭盔更加智慧?頭盔能不能成為士兵的“第二大腦”?

  2 把“根”留住

  在單兵裝備系統中,防護裝具除了頭盔還有更為重要的防彈衣。而中美頭盔之間的代差也存在於防彈衣之中。

  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時,中國軍方決心花大錢為駐港部隊配備較為完善的裝備時,才發現在國內居然找不到一件多數國家早已給士兵配備的防彈衣。於是,軍需裝備研究所從國外買來的防彈衣上找到靈感並多次試驗,才使解放軍有了“護神”防彈衣。

  已經成功研發多年的“護神”,在基層官兵眼裡還是“神一樣的存在”。並非神奇,而是神秘。

  “防彈衣?不知道單位有沒有這麼‘高大上’的裝備,反正連隊目前沒有配發”。一位元連長在電話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王富健入伍至今,只在2013年底和防彈背心有過一次親密接觸。一位將軍來部隊檢查工作,官兵的射擊考核被要求“實戰化”。作為靶場的保障人員,王富健這才第一次穿上從倉庫翻出來的“佈滿灰塵卻嶄新的防彈背心”。

  然而,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防彈衣並不低調,它以低廉的價格和可靠的防護性能受到追捧,相比800美元的均價,中國防彈衣僅499美元的價格極具競爭力。

  今天,中國已是防彈衣最大的出口國,除了荷蘭和美國,中國是第三家從原料研發到製作,一條龍生產防彈衣的國家。

  有資料顯示,戰場上死亡總數的80%是由中速流彈和碎彈片造成的。穿上防彈衣後,流彈和碎彈片可被有效地阻擋,傷亡率亦能降低58%。既然效果如此,可為什麼中國士兵穿上防彈衣卻那麼難?

  解放軍某聯勤分部教導員崔賢為認為,不是錢的問題,“還是觀念的問題”。在重視人員戰鬥精神的隊伍裡,過多的防護裝具,不但讓士兵的體力吃不消,還會削弱政工幹部苦口婆心培養的戰鬥作風,“有領導就覺得,你把士兵包裹得太嚴實是種溺愛”。

  “單兵防護裝具應該比一架先進大炮重要得多,”掌管單位裝備的某部軍械助理員劉洪輝說,“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有防彈衣,有頭盔,從心理上來說就有一種安全感,對鼓舞士兵的鬥志,敢打必勝的信心都非常有好處,這和戰鬥精神不衝突。”

  這一觀點得到一位政工幹部的認同,“我們教育戰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如果從物質上給他配備先進的防護裝備,他心裡就非常踏實,敢打敢勝的決心就更強。”配備防彈衣不僅是對生命的關心,更是對戰鬥力的保障。

  “再好的裝備,不列裝也是白搭!”沒穿過防彈衣的那位連長說,“等打仗時再配發,結果只能是,老的用慣了,新的不會使——平常就沒練嘛。”

  濟南軍區某部倒是裝備了少量防彈背心,但也限於“保障打靶時,才穿穿”,至於日常訓練,“用不著啊,再說那東西太沉,穿身上影響訓練”。

  近年因戰場的需要,美國士兵們除了有頭盔、防毒面具、防彈衣,還有護膝、護肘、面罩加防風眼鏡。現在,為了消除駐阿富汗美軍“頭部有鋼盔保護,身體有盔甲,但下半身什麼也沒有”的抱怨,五角大樓送去了貼身的關懷,每人一條防彈內褲,以幫助他們把“根”留住。

  3 “解放”解放軍

  一把價值約4300元人民幣的95步槍,是王富健身上最貴的裝備。儘管這個價格還買不到一部戰士們最近經常討論的iPhone6手機,但這一點兒也不妨礙他們對95步槍的喜愛。

  “因為它太帥了!拿上它,濃濃的特種兵味!”戰士們喜歡95步槍,因為這把槍比流行了30年的81步槍“酷多了”。

  當然,讓人著迷的95步槍也不只是漂亮。在槍支的設計上,美軍要求盡可能在更遠的距離上殺傷敵人,而前蘇聯則強調武器的皮實耐用以期達到連續不斷進攻的目的。可以說,95步槍夾雜著美式與蘇式兩種設計思想,在操作中也更為精准、可靠。

  從王富健入伍起,95步槍一直在兵哥們閒聊話題排行榜上,緊隨漲工資位列第二。他曾以為,自己會帶著一枚95步槍彈殼和遺憾離開部隊。那枚彈殼是他帶過的一名士兵,參加特種兵選拔時,冒著被處分的危險,在射擊考核中悄悄留下的,作為退伍禮物,送給“常常念叨卻從沒摸過95步槍的王班長”。

  幸運的是,在離開軍營前,王富健終於有機會把95槍挎在胸前。2013年,那些在駐港部隊用了十幾年的“老槍”在部隊嶄新列裝,單位還特意為此舉行了授槍儀式。

  雖然終於摸到了夢寐以求的95步槍,但卻讓王富健高興不起來。在他看來,僅僅是扳機護圈偏小這一點,就會使95步槍在實戰中形成致命的缺陷。

  “處於熱帶和溫帶的部隊倒還罷了,而戴著厚重的防寒手套,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執勤的士兵,零下四十多攝氏度的氣溫裡,設計師給了他們一個艱難的抉擇,要摘掉手套嗎?”

  這樣的問題不只發生在槍上。

  手榴彈袋、挎包、胸掛彈藥裝具、防毒面具包、水壺、背包、槍械等物品累積起來,一個士兵肩膀上掛的各種肩帶可以達到十幾條之多。這些帶子不但互相干擾,就連喝口水也要把所有的帶子都重新調一遍,對那一代老兵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

  上世紀90年代以前,解放軍的裝具談不上設計,更沒有人體工程學、系統工程學考慮。然而,單兵裝具不僅要確保物資攜帶,還要保證不妨礙士兵的各種動作。

  “不會在跑動中掉得七零八落,在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又能夠準確迅速的拿出來。這並不容易,是個很有挑戰性的人機工程學。”解放軍某部軍務科長馬寶明說。

  一位元聯勤部的軍官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解放軍除了筆直的軍姿、高高隆起的胸脯,典型閱兵式的形象深入人心外,戰鬥著裝卻五花八門,缺乏統一制式形象,單兵裝具也沒有軍標。“只有人裝結合,才是真正的‘唯人論’,也才是以人為本。”

  在關心部隊裝備發展的專業人士眼中,部隊長期將著力點放在“加強國防科研和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發展”上,對單兵裝具的發展造成了影響。

  “高科技武器裝備需要發展,”馬寶明說,“‘大武器’、‘大裝備’我們已經追上了,但單兵裝備呢?它不僅關係到士兵的切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戰爭的結局。”

  現在也慢慢發生了改變,解放軍研發的07式攜行裝具正在努力解放新一代軍人。原本綁在身上的十幾條繩子,如今不足五條,王富健手下的新兵們終於不用再忍受“五花大綁”的痛苦了。

  4 老兵的新裝

  最近,王富健到寧夏參加了某軍區組織的“大規模協同對抗演習”,這是他退伍前的告別。

  這一次,王富健確信自己不會像新兵時的那次緊急集合那麼狼狽。不用擔心八一大褲衩的繩子會突然鬆開,而內急的時候又死活解不開。現在,戰士們都換上了更舒適、通透性更好,最重要的是有鬆緊帶的內褲了。

  也不用擔心匆忙打就的“三橫壓兩豎”背包,毫無徵兆地在急行軍的路上散開。現在,新式背囊雖然與人體力學的要求尚有距離,但至少背囊不會牽上十多條繩子,再讓他像個粽子。如今只剩4條,那是水壺、防毒面具、槍帶和挎包。背囊的最底層是雨衣,除了防止被褥受潮,雨衣還承擔防化服的功能。

  接著的裝備決定了行軍一天后的休整。位於背囊最上層是臉盆和全身最貴的07式荒漠大衣,約500元。90後的戰友們大都買了一條睡袋,配發的被褥無論是舒適性、便攜度還是保暖效果都比不上睡袋,可睡袋不是制式裝備,大夥兒們只能自掏荷包了。

  王富健背囊的外側有兩個口袋,分別放著拖鞋和膠鞋。對應身體的左右兩側則是挎包、水壺和防毒面具。戰鬥物資在右手側,是出於實戰考慮,幸好王富健不是左撇子。水壺的式樣16年變了三次,卻一直沒有軟管吸水設計,還得仰脖子喝水,難免會增加暴露目標的幾率。

  新迷彩服、新挎包、新頭盔、新武器、新彈藥攜行具、新軍靴,軍旅的最後,一切都是新的,除了王富健自己。

  眼下,他是連隊最老的兵。眼前軍校畢業僅四年的連長,在他十六年的履歷面前,也是個“新兵蛋子”。

  王富健披掛整齊,全身由裡到外都是軍工品質,價值約9387元。他必須帶領其他7名戰友,跟上隊伍。因為他戴的頭盔裡面,沒有配備美國大兵擁有的微型無線電設備、話筒和耳機。非但沒有這些,連電臺也沒有,全連也才兩部電臺,那是供連長、指導員和上級保持聯絡用的。時至今日,仍然和16年前一樣,“通信基本靠吼”。只是這次輪到另一個一臉稚氣的新兵了。

  王富健的口袋裡,甚至都沒有一部80元的指北針,班裡只有少部分人才有。380元一隻的手雷,因為只有在真正作戰時才會用上,沒有大範圍配備。在他身後指揮所唯一的夜視儀裡,由於光學效應,他看上去就像沒穿衣服。

  他沒有的清單還有很多,強光手電筒、夜視儀、無線通訊器材、護膝、護肘、作訓包、防彈內褲、消音器、光學瞄準鏡……

 

  解放軍報原文

  有一種抹黑叫無知

  ——評《南方週末》酸文

  12月4日,《南方週末》網路版推出了署名黃尚與陳之琰的文章《解放軍單兵裝備有多貴》(後簡稱“《裝備》一文”),明嘲暗諷我軍單兵裝備低劣!誠然,我軍單兵裝備確實問題多多,這一點早已被我軍官兵和諸軍迷們瘋狂吐槽,但正所謂批要批到點子上,《裝備》一文的作者看似為民請命,卻字裡行間表現出了對我軍裝備的完全無知,從而使這篇本可以為兵請命的文章充斥著無意義的矯揉造作

  1 張冠李戴的題圖

  《裝備》一文首先貼出了一張我軍單兵的照片作為題圖,並給予了標注,然而,正所謂蛇添足——不專業的標注將作者無知的尾巴露了出來。從圖的左下腳開始,我們來看看這些透著無知的標注:

  第一個標注:急救包——開始就錯,急救包放在那個地方,摸爬滾打時全壓在身下和地面接觸,不怕弄髒麼?事實上那個包是指北針袋。

  第二個標注:水壺——作者連裝具“左生活右戰鬥”的基本攜行原則都不知道,居然認為水壺會掛在右邊。事實上這是防毒面具袋。

  第三個標注:背囊——因為看不清,姑且算對吧。

  第四個標注:迷彩戰術背心——也可以算對,具體說來,這恰恰被作者指責沒有裝備給官兵的06式特種兵防彈衣,上面有MOLLE(Modular Lightweight Load-carrying Equipment:模組化輕量負載裝備)系統,可以加掛各種附件,價格當然也就不可能才280了。

  第五個標注:頭盔——正確,這都能標錯作者可以跳樓了。

  第六個標注:防毒面具——正確,原因同上。

  第七個標注:95式步槍——正確,原因同上。

  第八個標注:迷彩手套——正確,原因同上。

  第九個標注:編制腰帶——顯然作者只知道我軍列裝了編織腰帶,所以見到腰帶就認為是編織腰帶。事實上這是06式防彈衣或者06式戰鬥攜行具自帶的腰帶,雖然也是編織的,但並不額外算錢,跟平時所說的“編織腰帶”根本不是一回事。

  第十個標注:挎包——估計作者是實在找不到可以叫挎包的東西,所以就認為這個是挎包了。事實上,06式攜行系統已經廢除了傳統的挎包(無論是早期的軍綠色那種還是後來黑色的作為公事包下發卻被各部隊當作軍綠挎包的替代品,在訓練和演習場上怎麼看怎麼難受那個)概念,代之以雙肩的突擊包,當背著背囊(正式名稱叫06式生活攜行具)時,突擊包則通過卡扣結合在背囊上。圖中顯示的實際上是作者的第二個標注——水壺。

  第十一個標注:單兵食品一份——既然是水壺,裡面自然不可能有單兵食品了。

  第十二個標注:雨衣——其實應該叫雨披,同時還是07式單兵帳篷的帳篷面,雨衣是有袖子的。

  第十三個標注:林地迷彩服——正確,能說出“林地”二字是全文中作者唯一表現出專業的地方。

  第十四個標注:作戰靴——正確,原因同八。

  可以看到,在一共14個標注中, 3、5、6、7、8、13、14共7個屬於一眼可見,稍有常識的人都認識的裝備沒有標錯,其他7個稍微需要點知識的裝備,有2個標的不準確,5個完全標錯。

  除了張冠李戴的標注,題圖中士兵的姿式也讓人看著格外的怪異——95式步槍因為彈夾在握把之後,所以操槍時左手通常是托握下托木的,可圖中的士兵這個托握下護木的動作卻看著很彆扭。後來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找到了這樣一張照片……

  文章的作者聯手持95步槍的士兵照片都懶得找,硬是把士兵手中的03式P成了95式!又生生的給人家P出個雨衣!還給P了個帽徽!題圖尚且如此不專業,正文內容就更不用說了。

  2 漏洞百出的《鋼的盔》

  《裝備》一文第一節《鋼的盔》首先對我軍著名的02式防彈頭盔大加讚揚,緊接著筆鋒一轉開始黑:頭盔雖好,可是不能接各種設備,“就是一頂頭盔”;“即便早在20年前就已經研製成功,到今天,QGF02仍然是屬於少數人的裝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軍方重視人員的‘政治正確’,而頭盔被認為是‘弱者裝備’,沒有出現在中國戰士的軍備清單之中”……。

  一頂小小的頭盔,折射出中共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對官兵生命的漠視,實可謂無言的控訴。然而,情況真的如作者所言麼?

  首先,文章作者連我軍新型頭盔的型號發展都沒有搞清楚——QGF02式頭盔當然不可能讓大多數官兵戴上,因為很快我軍就改進了其生產工藝,量產了QGF03式頭盔作為我軍的制式裝備批量下發,QGF02式頭盔很快就被取代,怎麼可能居然於“兩年前”的2012年又列裝了王富健所在的連隊呢?

配發較早的QGF02式頭盔

我軍現在普遍列裝的QGF 03式頭盔

  其次,我軍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為什麼沒有大量裝備頭盔?按照作者的解釋——頭盔被認為是“弱者的裝備”,也就是說中共為了強調精神因素,故意不給官兵裝備頭盔。事實真的如此麼?如果翻閱70年代以前我軍的歷史照片,會發現很多官兵戴頭盔的場面,包括開國大典的閱兵方隊中就有整方隊戴頭盔的士兵。難道是閱兵部隊專門要在開國大典上和黨中央對著幹麼?

  事實上,我軍從來沒有輕視過頭盔對官兵的保護作用,只不過是因為財力所限加上製作水準的制約才影響了為部隊大批量裝備頭盔的進程。即使如此,我軍仍然利用繳獲的頭盔最大限度地裝備了部隊,甚至在解放戰爭的歷史照片中就能看到很多戴著頭盔的我軍官兵的身影。

開國大典閱兵式上,我軍已經正式配戴了鋼盔

由圖中說明可知,50年代初期我軍已開始大量配發鋼盔

漆有軍徽的德式M35鋼盔,我軍利用繳獲的鋼盔裝備部隊的見證

  第三,加附件與防護效果孰輕孰重?只要稍微動點腦子就知道,要在頭盔上加裝各種附件,就必須預留各種凹槽、介面,而這些東西又反過來會對頭盔的防護作用產生影響。如美國著名的MICH2000頭盔,為了能夠適應數位化通訊設備的使用,不得不減少了防護面積。

  《裝備》一文的作者一邊強調頭盔對官兵生命的保護,一邊又無視加掛對防護作用的影響,真不知他到底看重什麼。至於說起文中作者認為02式頭盔“找不到美軍PASGT頭盔上為電子裝備預設的介面和卡具的蹤影”就更讓人覺得可笑——你丫給我找張留著“電子裝備預設的介面和卡具”的PASGT頭盔看看!連PASGT(Personnel Armour System for Gound Troop:地面單兵裝甲系統)和MICH(Moduler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Helmet:模組式整體個人無線通訊頭盔)都分不清?

這是美軍的PASGT頭盔,俗稱M88,外形與我軍的02式很象,設計之時並未考慮裝附件的問題

電視劇《我是特種兵Ⅲ:火鳳凰》中女兵們戴的就是MICH2000頭盔,對比可以看出,它為了能夠加掛大型的耳機,明顯減小了防護面積。

頭盔沒有預留介面並非不可解決的問題,使用相應的夾具就可以了

  第四,沒有頭盔對官兵生命安全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為了強調由於中共不重視官兵生命,不給官兵配頭盔導致的惡果,《裝備》一文聳人聽聞地說到“1979年的邊境自衛反擊戰中,頭頂單薄軍帽的解放軍士兵付出了慘痛代價:因頭頸部受傷造成的戰鬥死亡率高達50.8%。”言外之意,戰鬥中犧牲的烈士有一半多少要算在中共頭上的。事實呢?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的記錄,在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我軍陣亡官兵中顱腦傷的比例為30.27%,面頸部傷的比例為2.39%,合計為32.66%,其中彈片傷只占了不到一半(13.35%)——眾所周知,頭盔的防護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彈片的防護,想防槍彈特別是步槍彈的直接射擊還是力不從心的。不難看出,所謂“因頭頸部受傷造成的戰鬥死亡率高達50.8%”純屬作者胡說八道。而且,總後衛生部還提供了一個資料的對比:在那戰場戰爭中,傷患的顱腦、面頸傷比例為17.16%,僅略高於二次大戰中的美軍(16%),難道二戰中的美軍也不戴鋼盔麼?可見,沒有頭盔導致的傷亡遠沒有作者所說的那麼危言聳聽。

  當然,頭盔對於官兵的保護作用還是應該得到承認的,不能因為顱腦傷的比例沒有那麼高就認為頭盔沒必要戴。但批評應該是基於事實的,編造虛假的資訊證明自己的觀點,文章的作者是真不懂還是為黑而黑呢?

  3 缺乏常識的《把“根”留住》

  《裝備》一文在其第二部分《把“根”留住》中深情地謳歌道:“美國士兵們除了有頭盔、防毒面具、防彈衣,還有護膝、護肘、面罩加防風眼鏡”,甚至還有新發的“防彈內褲”。

  誠然,美軍官兵防護裝備確實要比我軍官兵全乎得多,說他們是從頭包到腳也不算誇張,但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只在窩在屋裡用鍵盤反共的南方系人士豈會知道美國爸爸的苦楚——按照美國陸軍的條令,美國陸軍的單兵負重分三種:1、戰鬥負重(fighting load,相當於我軍的輕裝):63磅(約28.6公斤),這是步兵在接近敵人、隨時可能近戰的時候的負重。2、行軍負重(approach load,相當於我軍的全副武裝):101磅(約45.8公斤),這是步兵在行軍中的負重,在交戰前要減輕到戰鬥負重。3、應急負重(emergency approach load):132磅(約60公斤),這是在困難地形、車輛補給一時上不來時的負重。可以看到,美軍標準的“輕裝”已經達到我軍“全副武裝”的程度,而“全副武裝”要比我軍的全副武裝重1/3左右。這這3種負重標準中,全套的防護裝備(包括頭盔、防彈衣、防彈內褲等)是雷打不動的。

  其結果是,根據美國陸軍的資料,從2003年到2009年,美國陸軍由於肌肉和骨骼傷損而退役的士兵增加了十倍。由於士兵被沉重的負荷壓得筋疲力盡,無力有效地作戰,實際上增加了傷亡的概率,或者放跑了敵人,間接地增加了己方的傷亡率。所以反而是執行最危險的任務,最需要被保護的美軍特種兵被允許將士兵負重降低到40磅(約18.2公斤),包括取消防彈衣和頭盔!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好萊塢大片時會發現,片中的特種兵經常既不穿防彈衣也不戴鋼盔。難道美國特種兵還不如南方系的鍵盤黨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

  人高馬大的美軍尚且如此,相比美軍無論是體型還是體質都有一定差距的我軍官兵如果也象美軍那樣穿上全套厚重的裝備會如何呢?由此導致的高比例的腰肌勞損、膝關節損傷難道就可以憑一句“生命無價”而無視了麼?那些在戰場上被壓出了各種傷回到國內到死都沒等到醫療的美國老兵知道中國有個南方系這麼跪舔自己,會好點麼?

  而且,還應該考慮到,美軍需要應對的敵人是只有輕武器的各類反美武裝,即使其有爆炸性武器,除了路邊炸彈外,主要都是手榴彈、小口徑的火箭彈和迫擊炮彈等,相對於其殺傷力,防彈衣雖沉還是有明顯作用的。而我軍的作戰對象卻是現代化的正規部隊,其殺傷手段主要是各種大口徑高爆榴彈、航空炸彈、導彈……,在這些武器的威力面前,是穿得沉甸甸地硬扛還是穿輕便點好迅速找地方隱蔽,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實,防護和靈活性的矛盾,自古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軍隊——防護不足固然增大傷亡,防護過度導致靈活性下降一樣會增大傷亡,所以冷兵器時代的重步兵、重騎兵最終都讓位於機動性更好的輕步兵、輕騎兵,機械化時代的中型坦克最終憑藉防護與機動力的平衡取代了防護力超強的重型坦克成為主戰坦克。對於類似的客觀現實,文章的作者不是沒有看到,他們的文中也不得不承認“過多的防護裝具”會“讓士兵的體力吃不消”,只不過他們馬上筆鋒一轉,就去探討“政工幹部苦口婆心培養的戰鬥作風”問題了。明知防護過度會“讓士兵的體力吃不消”卻仍然要大加鼓吹,是因為窩在屋裡靠敲鍵盤反共的人體會不到一線官兵的疾苦還是為黑而黑呢?

  4 黑不到點上的《解放“解放軍”》

  自從95式步槍取代81式步槍列裝我軍,近20年來一直毀譽參半。讓人不明白的是,《裝備》一文在第三部分《解放“解放軍”》中一不黑軍迷們最不滿的瞄準基線過高,二不黑部隊官兵最不滿的故障率高,卻專挑了一個扳機護圈太小,戴著厚手套時手指伸不進去來黑,這也反映出了文章作者本身對相關問題根本沒有真正的瞭解,以至於黑都黑不到要害。事實上,恰恰是這個寒區部隊反映的扳機護圈問題最不是問題——首先,扳機護圈的重要作用就是保護扳機不至於被異物觸發,如果護圈過大就失去了保護的意義;其次,戴著太厚的手套去扣扳機,由於隔著厚厚的手套導致敏感度下降,“兩道火”、“勻壓慢扣”、“有意識擊發無意識響槍”等動作要領難以實現,將直接影響射擊效果。至於凍手的問題,戴一雙右手食指可以挑開的手套就能解決了。事實上,長年生活在寒區的獵手們,在冬天打獵時也往往直接用手指扣動扳機,難道他們的槍扳機護圈也太小?

這樣的手套並不難找

如果95式扳機護圈不夠大的話,那麼81式為什麼沒人這麼抱怨呢?

圖中這位在中國最北方的森林中狩獵的鄂倫春獵人在冰天雪地中也是裸手操槍——他不是沒有手套,而是故意將手套從腕部割開以方便伸出手操槍。

  “戰鬥著裝卻五花八門,缺乏統一制式形象,單兵裝具也沒有軍標”,這是《解放“解放軍”》中用於描述我軍單兵攜行裝具的話。固然,我軍過去的單兵攜行裝具缺乏系統設計,各自獨立,互不協調,導致我們的官兵長期以來戲稱自己是“五花大綁”,確實應該努力提高,事實上我們的相關部門這二十多年來也一直在努力中,從91式到06式,已經設計並在一定範圍內列裝了兩代新式的攜行具。儘管即使是最新式的06式戰鬥攜行具也未嘗沒有可以大加吐槽的地方,但要說我軍的戰鬥著裝土到了“缺乏統一制式”、“沒有軍標”則再一次曝露出文章的作者對我軍的實際情況完全沒有概念——即使是最原始的“五花大綁”式,我軍也明確規定了每個士兵攜行的裝具種類與數量(背包、挎包、水壺、防毒面具、手榴彈、鍬/鎬等),攜行的方式(俗稱“右戰鬥左生活”、“三緊一靠後”等),相關戰備規定甚至詳細到帶幾身衣服,幾副領花,何談“缺乏統一制式”,怎麼叫“沒有軍標”呢?是作者不知道什麼叫“統一制式”、“軍標”,還是為黑而黑呢?

  5 莫名其妙的《老兵的新裝》

  “全連也才兩部電臺,那是供連長、指導員和上級保持聯絡用的。時至今日,仍然和16年前一樣,‘通信基本靠吼’。”這是《裝備》一文的最後一節——《老兵的新裝》對文章的主角王富健所在連隊的描述,黑得相當有殺傷力——要知道,早在抗日戰爭時,國軍的中國駐印軍系統都能做到連長有電臺了。可惜,作者又顯露出了對我軍通信裝備情況完全不瞭解的馬腳。且不說早期的861、884連排指揮機早在80年代就已經列裝全軍,90年代中後期,我軍也逐步將新型的115連排指揮機列裝部隊,甚至在21世紀初連班長電臺都開始列裝部隊。儘管這些電臺在部隊的實踐使用中仍然有不盡人意,大可改進之處,但“有沒有”跟“好不好”可是質的差別,怎麼可能連排長都沒有電臺——沒有裝備和裝備了部隊由於自己的原因不用是兩回事。文章的作者是壓根不瞭解我軍的通信裝備呢,還是為黑而黑呢?

  6 不在其位的王富健

  為了弄清楚為什麼我軍已經列裝了幾十年的連排指揮機居然在王富健所在連沒有裝備到排級,有必要分析一下王富健到底在什麼單位。

  從這篇文章來看,當了16年兵的老班長王富健顯然是核心人物,在文章的四大版塊中,他先後對護具、槍械、攜行具、通信裝備發表了意見,應該是文中資訊的主要來源。那麼這是個什麼樣的兵呢?從文中的資訊所披露的來看:

  第一,他是一位有著16年軍齡的四級軍士長。按照我軍改選士官的相關制度,軍士長,哪怕只是四級軍士長,已經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單位或部門才可能有的士官,這說明王富健顯然不是普通的步兵,他所在的連或營顯然也不會是步兵單位——文中有一句“如今只剩4條,那是水壺、防毒面具、槍帶和挎包”,沒有手榴彈袋,從側面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二,王富健所在部隊2013年才換裝95式步槍。按照我軍目前的裝備情況,通常邊防部隊換裝的是03式步槍,正規野戰軍則是換裝95式步槍,由此可以判斷出,他所在的部隊應該是野戰軍,而不是邊防部隊。在野戰軍卻又是2013年才換裝95步槍,則說明他所在大部隊應該也不是步兵團或者是步兵師(旅),更不會是特戰部隊,而應該是裝甲、炮兵,或者其他保障部隊。他所在單位裝備有夜視儀,說明是後勤或技術保障單位的可能性也比較小。裝甲部隊的話,車上都有電臺,不可能只有連長指導員才有,可見他在炮兵部隊(而且得是牽引炮兵,因為自行火炮上也有電臺)的可能性最大,這一點從他們班有8個人也可以得到側面的證實。炮兵部隊的電臺雖然也是至少配到排級(實際上炮兵部隊的無線通訊裝備要優於步兵部隊),但由於佔領陣地時都是以連為單位配置,可以通過有線通信保障,所以出於種種原因,只帶上連長和指導員的電臺是有可能的——但這不是裝備問題,而是使用問題。

  問題還不僅在此,我們繼續往下分析:

  2013年底,王富健由於要向上級表演而穿上了“佈滿灰塵卻嶄新的防彈背心”。軍迷應該都知道,在我軍最早只有維和部隊由於聯合國的要求才普遍列裝過防彈背心,另有一些特殊單位(如特種作戰單位)也小範圍地列裝過防彈背心,新式的防彈背心從名稱上都叫“06式特種兵防彈衣”,可見其預定的列裝範圍就是特種兵這樣的特殊單位。而我們前面已經分析了,王不是特種兵。既不是特戰分隊,又不是維和部隊,甚至不是步兵單位,根本就不屬於防彈衣列裝的範圍,那他們單位又哪來的已經放的“佈滿灰塵”(說明已經列裝很久了)的防彈衣呢?

  更重要的是,作為單兵裝備,首先考慮的物件是標準的步兵,因為步兵代表了戰場上最典型的戰鬥人員,在步兵的基礎上,其他單位特別是技術單位的裝備會根據不同的需求調整,有很多步兵需要但技術單位不需要的裝備自然就不會列裝。所以要瞭解單兵裝備,自然應該是步兵部隊(或者是特戰單位)的人最有代表性。奇怪的是,本文作者放著全軍那麼多步兵單位不調查,卻偏偏要找非步兵非特戰的技術單位,且身份定位都很矛盾的老士官王富健來瞭解單兵裝備的情況,是不懂軍隊裝備的特點呢,還是為黑而黑呢?

  本文無意否認我軍單兵裝備問題仍多,尚需大力發展的現實,但如果象《裝備》一文的作者這樣,無視基本的事實,毫無起碼的常識,完全憑著主觀臆斷為黑而黑,甚至不惜胡說八道,則顯然不可能真正扒出真正的問題——須知,黑也是要專業水準的,並不是隨便什麼腦殘拍一下自己進水的腦殼就能幹的。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