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73歲的水族老人潘殿噙,帶著自己的水族書法作品來到北京三里屯,向過往的人們介紹本民族特有的文字。在貴州有30萬的水族同胞,但僅有萬分之一的人可以書寫這種古老的文字了。(記者李嘉瑞)
潘殿噙老人說,幾乎所有水族人都可以聽、說水族語言,但如果要認識、書寫這種文字,那只有一些老人才行。就連潘殿噙老人的孫子,如今也不會寫這種文字了。
今天上午10點半,BMW中國文化之旅展覽在北京三里屯開展。潘殿噙老人的水書作品是參展內容之一。本次展覽的主題是貴州獨特的民族文化,共展出了包括食、俗、技、藝四個領域在內的一共近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既有人們熟知的茅臺酒釀制技藝、酸湯魚制作,也有侗族大歌、苗族銀飾制作等。
幾千年來,水族的文字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水書先生通過口傳、手抄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水族同胞喪葬、祭祀、婚嫁、出行、占卜、生產等,都要依靠水書先生,從水書中查找出依據,然后嚴格按照其制約行事。依靠著古老的水書,水族人民形成了獨特的習俗。
潘殿噙老人說,近年來水書逐漸受到了外界的關注,也成為一種書法作品。前不久,潘殿噙老人的一幅水書作品也賣出了高價。老人說,看到了水書的市場價值,當地的很多年輕人也開始從事水書的書寫工作了。
上午的展覽開始后,一些在三里屯的年輕人,就被侗族、苗族的歌聲吸引進來了。
記者看到,這些民族項目的展覽,并非只有文字和圖片,大多數項目都有從貴州當地請來的少數民族同胞,一邊親手制作、展示,一邊向參觀者介紹。展覽現場的苗族銀飾鍛制、水族馬尾繡、苗繡等項目,都有感興趣的年輕人圍繞著體驗。
從今天開始,一直到本月15日,人們都可以到三里屯太古里的橙色大廳里,免費參觀、體驗貴州的民族文化,也可以當場購買貴州民族特色的小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