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4

國家博物館的軟件何時硬氣些

2014-12-22
来源:經濟日報

  講不好故事,再稀世的文物湊到一塊兒,也難免被觀者忽略成“破銅爛鐵”

  美好的博物館之旅終究是差了口氣。

  盡管一連串臨時展的主題精彩紛呈,但國家博物館的觀展體驗卻難言引人入勝。相比厚重的國之瑰寶,布展設計稍顯單薄,而展館服務更叫人捏把汗。這不,周末去看展,雖說下午5點才閉館,但4點20分,二層一間展廳里的館員們便開始催促觀眾離開。一名女館員扯開嗓門兒喊上了:清場了!清場了!觀眾快出去。忽高忽低的音調猶如鳴笛。眾人面面相覷,一位觀眾扭過頭來,小聲模仿起她的腔調,著實哭笑不得。高分貝的干嚎很快見效了,剛過4點半,這個展廳里的觀眾幾乎散盡,就剩一位參觀者還戀戀不舍。館員間的大聲對話直來直往,絲毫沒有回避的意思——“關門了!關門了!”“還有人?”“就那人了。”嗬!頗有點兒“的哥”當著乘客的面打電話給“哥們兒”抱怨路太近的架勢。

  離開國博,把這番見聞曬到朋友圈,很快被“刷”了屏,附和者甚眾。有的大吐苦水:出差來京,好不容易擠出周末時間去國博,不曾想下午3點半就遭遇“鐵將軍”把門,停止領票沒法入場。有的大聲稱奇:觀眾還未全部離開,館員們卻已排起長隊穿過大廳下班了,到了地鐵站一瞧,一些館員候車倒是領先一步。

  誠然,近年來國博各方面的發展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改擴建后的建筑面積更是世界第一。有了一流的硬件設施,人們越來越“挑剔”軟件服務。軟件能否爭口氣,得看三方面是否花力氣。

  一看細節。細節決定品質。如果說展品是博物館的“家當”,那館員就是“當家”的,不論是專業部門或是運營部門,每個工作人員都是“門面”,工作方式的細節,決定服務品質的高低。同樣是提醒游客注意參觀時間,能否上前一步客氣地解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服務給一位朋友留下深刻印象——每一個工作人員都禮貌謙和,游覽高峰時段,維護秩序的“大叔”還能向前來求助的游客熱情介紹展廳主題,口授“必看寶典”和參觀路線;到了打烊時間,即便是館內的餐飲小店,也會待客人用餐完畢后再關門,還不忘連聲致歉。在巴黎,橘園美術館同樣是等游人全部離去后才閉館。良好的觀展氛圍,需要雙方共同營造,這是對文明的基本尊重,也是文化之旅的基礎設施。

  二看管理。管理考驗智慧。如今的博物館已不僅是收藏陳列之所,更是文化傳承之地,是文化服務產品的“供應商”。提供產品,就要有產品意識,關鍵看能否滿足客戶需求,是否以人為本。比如,可否在不影響運營維護的情況下,適當延長雙休日的開放時間,讓更多觀眾能了卻心愿?要做一個有競爭力的“供應商”,還需要借鑒現代企業的管理體系,對展覽策劃要有完善的儲備、檔期規劃,對隊伍建設要有嚴格的管理、培訓制度。有了科學的“管”,才有出色的“館”。

  三看理念。理念彰顯初心。博物館是文化的詮釋者,不僅展示民族、國家的基因,更要破譯基因活力的密碼。喚醒凝固的文明記憶,需要講好故事。國博不少臨展匯集了各地“鎮館之寶”,珍貴的藏品令觀眾大飽眼福,不過,或許是寶貝扎堆讓人目不暇接,反而有種“星光黯淡”之憾。細細琢磨,恐怕是講故事的能力還不強,精巧構思的主線歸納還不突出,可視可感的多維呈現還不生動。相比之下,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家底薄”,但在主題設置、展示手法等方面可謂動足腦筋,觀者自然是沉浸其中。話說回來,講不好故事,再稀世的文物湊到一塊兒,也難免被觀者忽略成“破銅爛鐵”。

  期待,國博作為展示國家軟實力的窗口,軟件也能更硬氣些。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