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聖誕節是西方節日嗎?

2014-12-29
来源:香港商報 流深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禁止學生過聖誕節的消息最近幾度成為輿論焦點。雖然校方后來表示,這個事件公眾存在誤會,不存在「強制」學生的現象。然而,從該校校內懸挂的條幅和發出的微博來看,「抵御西方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仍是他們不斷重申的一個出發點。換句話說,校方始終認為,無論事件報道是否存在誤解,「抵制聖誕節」就等於「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從出發點上來看是無可辯駁的。

  可是在筆者看來,即使這個看似偉大正確的出發點,仍是謬誤百出。顯然,校方似乎并沒有心思去從根本上搞清楚一個問題:聖誕節是西方節日麼?

  國人聖誕節缺乏精神內涵

  這個問題看似可笑:從西方傳來的聖誕節當然是西方節日!可是仔細回顧一下聖誕節的起源,卻會發現這個答案并不那麼理所當然。作為一個紀念基督耶穌誕生的節日,聖誕節本身脫胎於基督宗教(Catholicism)的宗教儀式。然而,基督宗教卻并不能說是一個「西方宗教」。一方面,它所誕生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地區,無論從歷史還是今天,無論從政治還是文化,甚至無論從人種和語言上看,都不屬於「根紅苗正」的西方地區。另一方面,隨著地理大發現之后帶來的文化傳播,如今的基督宗教主要信仰人群已經不僅僅集中在歐洲和北美這些「西方國家」,在拉丁美洲、非洲、南亞、東南亞、東亞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基督宗教的人口都已經十分龐大。在這個過程中,基督宗教已經從一個地區性的小宗教,變成了一個不僅西方國家的專屬的全球宗教,「聖誕節」在這個過程中也被不斷增添著新的內容和含義。

  進一步說,即使大眾已經認定基督宗教就是「包裹著宗教外衣」的「西方價值觀」,人們也絕對有理由懷疑:中國人過的聖誕節是所謂「西方式」的節日麼?其實眾人都知道,如果隨便詢問大街上歡度聖誕的中國青年人關於聖誕節的知識,大部分人的回答出的絕不會比「這是耶穌的生日」更多的內容了。而在真正的「西方國家」,聖誕節的精神內涵可遠比普通中國人所理解的「逛街」、「約會」、「買禮物」這些內容豐富得多:祈禱、贖罪、施舍、奉獻、親情……事實上,「聖誕節」在中國的流行并不是因為基督教文化在中國的「滲透」,也絕不是因為所謂「西方價值觀」或是「西式審美」的「陰謀」,而是現代消費主義和商品經濟披著「西方節日」的皮毛所推動的「消費狂歡」。其本質與「雙十一」這樣的「人造節日」并無太大的分別。

  文化開放無國界

  聖誕節在中國的傳播,可以說是觀察文化全球化中的一個絕佳的例證:一方面,隨著全世界被日益緊密的聯繫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文化也在日益打破傳統的「西方」與「東方」的界限:那些固守著陳舊教條的文化,不是早已經死去,就是正在日益邊緣化。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發現,一個節日的真正價值必須體現於其生長的文化土壤:在近些年來,我們可以欣喜的看到,在一個又一個空心的「西方節日」的冲擊下,七夕節、寒食節、中元節這些曾經式微的中式節日也在重新燃起熱度。這一切最終說明的是,文化的價值必須在開放、多元、寬容、競爭的環境下才得以閃光。

  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大學,從職能上,本應對知識進行傳播和教育;從價值上,本應做到自由與寬容。反觀事件中的校方,不僅兩者都沒有做到,還反其道行之:一邊給聖誕節貼上「西方洋節」標簽,制造想象中的敵人,一邊動用行政權力高舉批判大旗,制造交流的障礙——歸根結底是文化自卑的表現。無法想象,這樣的大學能夠抵御「西方」,更不配奢談什麼弘揚「傳統」了。

  據說,學貫中西、精通八門外語的一代大儒辜鴻銘在北大任教,因他堅持梳辮子而被眾人嘲笑。辜平靜的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剪去「心中的辮子」,這或許也是我們面對「聖誕節」所要做的。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