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袁隆平談2015後的糧食安全

2015-01-14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許文

  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解決世界近7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這個基數仍在不斷增長。當下,全球尚有8億人遭受饑餓,2.5億兒童長期營養不良,糧食安全、能源安全與金融安全,已成為當今世界公認的三大經濟安全問題。糧食安全已日益成為全球性的嚴重問題,持續提升糧食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科技創新推動糧食和食品安全,業已成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鑒於此,由中國國際友好聯合會主辦,《財經》雜志承辦,中國友誼促進會為支持機構的2014三亞·財經國際論壇,特別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先生,世界食品獎基金會主席、美國前副國務卿肯尼思·奎因先生和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先生,就糧食安全現狀、未來發展以及國際間合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面臨的糧食安全現狀

  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高的成本(主要是勞動力成本),來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糧食生產取得了11連增,總產量達到6.07億噸,屬曆史上最好水平。但在11連增的同時也需看到,中國農產品和食品貿易也是11年淨進口。所有重要的農產品:水稻、大米、玉米、小麥、大豆、油料、糖,還有豬肉牛肉等,統統都是淨進口。2014年前10個月,中國穀物淨進口量在1500萬噸以上,大豆達到5800萬噸,棉花、糖也達到數百萬噸。中國前10個月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逆差是440億美元。

  為什么會進口這么多農產品?一是當前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較低,主要糧食作物進口完稅後的價格仍然比國內市場低。二是需求增長太快,盡管國內農業生產不斷發展,仍然是供不應求。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先生表示,隨著中國人口繼續增長和人口結構的改變,消費迅速增長給農產品自給自足帶來了巨大壓力。

  他還強調,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開發,使土地種植面積在減少,耕地面積平均每年以500到600萬畝的速度逐年下降,這個趨勢無法逆轉。

  除了耕地之外,水資源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限制。中國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每年輸水量95億立方米,而華北地方每年種小麥的耗水量就有150億立方米左右,遠遠超過南水北調的水量,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柯炳生校長說:“我們唯一的希望是提高單產,就像袁隆平先生,把水稻畝產弄到1000公斤以上。但是過去20年平均糧食的單產水平只提高了23%,二十年合計23%,一年也就1%左右。去年0.9% 的糧食增產數量是靠0.7%的面積的擴大,真正單產的提高只占2%。單產提高的速度如此之慢,怎么解決?”

  中國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世界五大糧食作物中,水稻消費量第一,其次是小麥、玉米、薯類、馬鈴薯。全世界約一半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而中國60%多的人以大米為主食,所以提高水稻的產量,對保證世界糧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水稻的生產面積大約4.3億多畝,平均畝產在430公斤左右,其中雜交稻有2.5億畝,占整個水稻面積的57%以上。雜交稻的畝產量是500公斤,在同樣條件下比常規稻增產20%以上,雜交稻每年增產的糧食,在中國可以多養活7000多萬人口。

  素有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先生一直致力於超級雜交稻的培育,分四個階段進行:第一期是1996年到2000年,目標為百畝平均畝產700公斤;第二期是從2001到2005年,目標位畝產 800公斤;第三期是2006年到2015年,目標為畝產900公斤;第四期是2015年到2020年,目標為百畝平均畝產1000公斤。如今前四期計劃目標已圓滿完成,目前袁隆平正在建議國家立項第五期超級水稻,每公頃目標產量16噸,計劃在2020年實現,爭取三年之內實現。有人評價說:“你這個品種是核武器。”

  袁隆平先生介紹,中國的雜交水稻在國外表現同樣很好,增產比較顯著。2012年國外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520萬公頃,其中有七八個國家在大面積應用,包括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還有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再就是南美的巴西。其中在印度增產幅度是15%到20%, 在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的增長幅度為30%到40%,美國的增產幅度也大於20%。平均起來,雜交稻在國外每公頃可增產2噸。

  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在世界范圍內具備絕對優勢,遠遠超過了先鋒、拜耳、孟山都等跨國公司的水平。在亞洲、非洲和拉美的60多個國家,中國培訓的雜交水稻研究和技術人員,迄今已有3000多名。

  袁隆平先生說,我有一個夢,這個夢叫做“雜交稻覆蓋全球夢”。據他介紹,雜交水稻對新世紀保障食品安全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如果世界上50%的稻田種上了雜交水稻,按每公公增產2噸算,共可增產1.5億噸,可多養活4到5億人口。

  加強國際合作解決糧食問題

  農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特別是在2015年之後,水、土壤、所有的資源都應該要得到更好的保護,從而保證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這也是各國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資料顯示,未來非洲特別是撒哈拉地區的國家,將會新增10億人口。而非洲地區目前已經處於饑荒中,有25%人口處於長期饑餓以及營養不良狀況。在中國,上世紀080年代貧困人口的數量超過了非洲,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中國政府大力開展扶貧工作,人口的貧困率從當初的74%降到了2014年的1%。相比之下,以前非洲的貧困率為40%,比中國低,但是現在仍在40%左右,變化不大。那么,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為增加糧食產量和解決貧困做了哪些努力?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美國前副國務卿肯尼思·奎因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中國在不斷強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同時不斷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例如袁隆平教授這樣的新型科學技術研究。同時中國也比較有計劃地搭建起一條大道,引領中國達到市場經濟,提升了解決貧困問題的力度。隨著政治環境相對穩定以及民眾的努力,中國在目前已經基本告別了貧困。

  奎因先生表示,對於全世界、對於中國和美國來說,目前正面臨開展合作的最佳時機。為了確保有足夠的糧食來滿足未來全球90億人口的需求,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應該攜手並進。中國人和美國人可以共同為同一個目標前進,這是非常美好的一個願景。中美之間應該建立良性合作關系,來共同面對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挑戰——糧食安全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發布的《作物前景與糧食形勢報告》顯示,2014年世界穀物產量將達到25.32億噸,打破2013年創下的最高紀錄,並使全球糧食庫存增至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不過由於地區沖突、自然環境惡劣、埃博拉病毒肆虐、地區貿易不平衡等因素影響,部分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形勢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緩解。

  因此,支持農業發展可持續化、多元化,加強國際間合作,鼓勵中國農業龍頭企業對外輸出種植技術、種子培育技術等,不僅有利於實現袁隆平教授“雜交稻覆蓋全球”這樣的夢想,也符合中國政府在對外援助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精神,為化解世界糧食安全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力爭在全球范圍內逐步消除饑餓現象,是國際大家庭共同的職責。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