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金融市場還有多少黑天鵝?

2015-01-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遊蕩著油市、彙市、股市三只“黑天鵝”。按時間順序劃分,原油價格一路下行跌破了每桶50美元的市場心理價,各投行紛紛調低原油目標價,市場一致性的悲觀性預期已將油價看到每桶30美元的水平。接著是瑞士央行出乎幾乎所有人的預料於1月15日突然宣布取消1歐元兌換1.2瑞士法郎這一堅持了三年的彙率下限,並將活期存款利率由負0.5%降至負0.75%,三個月LIBOR范圍降為負1.25%至負0.25%。一石激起千層浪,歐元兌換美元當天下跌了1.3%,第二天達到了1:1.1522。不僅創造了歐元誕生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更是創下了兌美元11年來的新低。歐元突然跳水直接導致了擁有全球最大流動性的外彙市場的巨大動蕩。面對瑞士央行釋放的這只“黑天鵝”,最為悲觀的交易商已把一年後歐元對美元的彙率定位於1:1的平價水准了。

  再一個,就是“有錢,任性”的A股在1月19日創下的7.7%曆史上第七大跌幅了,上證指數急瀉260.15點。好多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次大跌的直接導火索,是證監會宣布處罰在兩融業務中違規的證券公司,更有極端分析把這次暴跌與2007年的“5·30”行情相提並論。為了澄清事實,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當天晚間接受采訪時表示,證監會只是在履行正常的市場監管職責,並不存在監管部門聯合打壓股市之說。但是,投資人心情難以平靜:難道這輪牛市就此告別了不成?一時間,剛剛開始的2015年的金融市場似乎讓全球投資人都變得難以淡定起來。

  2015年的金融市場,還有多少這樣的黑天鵝?

  仿佛從2008年次貸危機開始,全球金融市場落入了黑天鵝的魔咒之中。一個又一個數據模型無法解釋的突發事件,一次又一次刷新了金融市場從業者和普通人對金融、對資產價格、對自身財產安全的認識。理論界、學術界對此做了各種各樣反思,各國金融監管機構也試圖努力去消除這些新增的風險,通過修改監管法規,完善監管體系,試圖解決意外沖擊事件給整個金融系統帶來系統性的風險。但這些措施最後成效如何,卻還有待時間和市場的最終檢驗。站在曆史的維度縱向來看,是否今天所處的全球市場環境提供了更易滋生黑天鵝事件的土壤,還是突發的黑天鵝事件在當下有了快速擴散其影響的機制?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完全孤立的,尤其在網絡化程度如此深入,社會結構扁平化的今天,經濟全球化帶來全球金融市場的透明程度是空前的。在這種大背景下,嚴格意義上的黑天鵝事件可以說幾乎不可能存在。風起於青萍之末,在某個突發事件引起市場出現躁動前,必然存在經濟客觀規律的身影,只不過市場中參與的主體,出於各自的不同動機,有意無意低估這些征兆,甚至無視。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不管算法交易發展得多么成熟,技術進化得多么完備,計算機和公式終究不可能決定金融市場的未來走向。真正在金融市場上起決定作用的交易主體,依然還是那些有血有肉,會被情緒所裹挾,會在貪婪和恐懼的情形下做出沖動決定的人。這一點,在過去的金融市場中不會改變,現在也沒變,在未來依然不會有變化。

  陽光之下沒有新鮮事,盡管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有幾個基本方向還是能把握的,這也讓我們能靜下心來沉穩應對,不至於在紛亂的市場上迷失了自身。世界經濟大趨勢在2015年的幾個主旋律不會有變化。美國經濟已走出了叢林,修複健康的家庭資產負債表為整體經濟複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美聯儲終結低利率時代,開始加息進程已是非常確定的大概率事件。而美元升息,對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尤其對新型市場國家的資金壓力更大。雖然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為了提振經濟而繼續往實體經濟“放水”,推出歐洲和日本版的量化寬松,但這種流動性能否彌補資金回流美國的效應卻讓人無法確定。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宏觀經濟形勢,較之2014年並沒有太多顯著改觀。誠然,2015年是中國改革深化的一年,可以期待改革的紅利對市場的表現有一定的正向推動,但是萬不能忘記,兌現改革紅利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近兩個月來的資本市場表現已遠遠高於紅利兌現的速度。去年11月降息後,A股市場出現了“有錢就任性”的壯觀景象,顯然今年是無法延續下去的。本意為了提振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改善企業經營環境的降息,卻把大量增量資金、杠杆資金推到了股票市場,這種結果與管理層的初衷有太大距離,也是管理層所不願意看到的。可見,當金融券商板塊在杠杆資金助力下玩命拉升時,已經埋下了行情暴跌的種子。

  滬深股市投資者太喜歡聽故事,自然也就有人願意來講故事,但故事終究是故事,投資人不能想當然地聽了想聽的故事而忽略了事情完整的真相。對投資人而言,與其探討大牛市未來走向如何,不如沉下心,選出估值合理的投資標的,如此,則面對市場的短期巨大波動就能泰然自若。

  (作者系英國約克大學金融學博士,現任教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