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9

展覽策劃為啥越來越難?

2015-02-02
来源:21CN網

  展覽策劃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走過了非常熱鬧的光輝歷程。值得欣喜的是,在策劃的意義上獲得了豐富的資源積淀,為研究這些年的展覽策劃帶來了無限活躍的話題。展覽機構和展覽場所都在不斷激增,各種展覽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像走馬燈似的讓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展覽越來越多了,展覽策劃也變得越來越難。怎樣讓展覽在觀眾的眼前豁然一亮,吸引觀眾參與其中,確實也越來越成為相關工作人員的巨大壓力。

  對于公立機構來說,經費收支和管理越來越嚴格,就像一把雙刃劍。曾經可以東挪西湊的有關開支,在獲得某種規范和秩序的同時,也不像曾經那樣充滿了靈活性。而不同展覽面臨的情況可能千差萬別,像生產線那樣標準化操作的理工科思路,在相對復雜的展覽策劃中可能會遇到某些環節的難題。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在公立機構的展覽經費運作方面,越來越多的聲音是想說愛你不容易,相信身在其中的人們體會必深。

  私立機構的展覽活動,在商業利益的前提下也不得不更加精打細算。如果把展覽作為在商言商的一個項目,那么“投入—產出”的相關預算、決算是必須的。每個項目、每個環節在經濟學的場域里越來越清楚了,在系統論和社會學的場域里卻未必如此。當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具體展覽的“虧損”或“盈利”的時候,有關決策者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精力從更為宏觀的立場上運籌帷幄。尤其是展覽是否“成功”直接關系到私立機構的生活水平的時候,只有那些“盈利”的展覽備受矚目,這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實。

  今后的展覽策劃,究竟是怎樣的情形?借用一個流行詞“眾籌”也許可以用來描述未來動向之一。展覽構成的主要元素,無外乎作品、場地和觀眾。在藝術家、展覽機構的資源組合中,這種“眾籌”的傾向越來越明顯。這個前提下的展覽策劃,至少有三種格式:

  一是“公益型”的“眾籌”。比如,以“公益”為基調策劃一個展覽,邀請藝術家提供作品,要求是配好框,能夠直接上墻展示。為了吸引觀眾,還要求藝術家現場揮毫。藝術家當然不便于拒絕公益,有“義務”主動承擔相關費用。甚至作品的說明牌、前言版這些“小開支”,也要攤派到藝術家頭上。這個過程,就是以“公益”為關鍵詞,實現了向藝術家的成功“化緣”。藝術家也沒話可說,因為幫你舉辦展覽,就是在幫你宣傳。你在參與“公益”的同時,也做了一次硬廣告。

  二是“慈善型”的“眾籌”。比如,各種形式的“慈善拍賣”及相關展覽,其實也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狀態。盡管其中不乏優秀藝術家的好作品,但也看到一個現實就是,某些不那么精彩的作品,也在“慈善”的前提下提高身價。如果說“公益型”的“眾籌”是用社會良知感動藝術家倒貼腰包,那么“慈善”活動中的一些渾水摸魚現象,則是向參與購買藝術品的買家們發出了“眾籌”的籌碼。而這種活動,也成為某些藝術品在社會良知的感動下悄然抬高身價的一種方式。

  三是“效益型”的“眾籌”。向展覽要效益,對于私立機構而言,就是非常直接的經濟效益。對于公立機構,特別是在美術館、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之后,主要話題是社會效益。衡量社會效益的指標有很多,比如展覽的觀眾人數,在傳統思路下,這是衡量一個展覽是否有影響力的標尺之一。私立機構的展覽,完全不需要這么做。就像商場中的情形那樣,逛商場的人數多,并不意味著成交額就多。經濟效益取決于真實客戶的成交量,至于潛在客戶固然重要,畢竟只是一般將來時。

  適應了舉辦展覽開幕式的機構和藝術家們,是否敢于嘗試舉辦展覽閉幕式?在這個熱開幕、冷收場已經司空見慣的展覽領域,勇于張羅開幕式已經不稀奇了,大膽嘗試在展覽閉幕的時候邀請嘉賓,共同回顧展覽舉辦期間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那些躍躍欲試的青年藝術家們提供“成功”經驗,這才是真正的創意呢。

  王嘉(批評家)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