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董家莊村,村民劉存林家的小院內,羊圈和圍牆間的這片空地下,很可能埋著張靈甫的遺骨。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江
山東省蒙陰縣孟良崮景區“張靈甫指揮所”,張道宇認為,這個“指揮所”是假的。
孟良崮景區,每個售賣紀念品的攤位上都可以見到關於張靈甫的書籍。
昨天,張道宇從上海趕到了山東臨沂。
這位68歲的老人,想為自己的父親遷墳。他的父親,是抗日戰爭中著名的國軍將領張靈甫。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選在這個日子,把父親的遺骨遷回老家,具有紀念意義。
8年前,張道宇知道父親被葬在臨沂市沂南縣董家莊村,遺骨的上方,是一家村民的羊圈。
羊圈的主人—村民劉存林,向他索要20萬元的遺骨鑒定費。
張道宇不能接受,談判陷入僵局。
原本以為遷墳是家事,也就沒聯繫當地官方。昨天,張道宇向沂南縣委統戰部、對台辦提出了訴求。
兩點:希望鑒定劉存林院內所埋遺骨;如果遺骨為父親張靈甫,希望遷回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老家。
昨天,沂南縣對台辦主任及縣委統戰部表示願意配合。
沂南縣對台辦主任王明德表示,儘快與村民劉存林就鑒定產生的屋院損毀成本來做溝通,“達成一致後,會第一時間通知張道宇先生,開始遺骨鑒定。”
71歲的劉存林把兩手揣進袖子裡,左轉轉,右轉轉,一言不發。
“你家羊圈下到底埋的啥人?”旁人問。
“我知不道(不知道)。”劉存林抿了抿嘴,欲言又止。
連日來,持續的來訪和打探讓他有些吃不消。
1月下旬,張靈甫遺骨被埋羊圈、農民索要20萬鑒定費的消息在網上炸開了鍋。一些人驚訝,張的屍骨入殮得如此寒酸;也有人感歎,羊圈主人挾屍要價。
羊圈就在劉存林家院子裡,他成了風暴眼。
僵持
劉存林家位於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董家莊村。連日來,到劉家的人絡繹不絕。
茅草頂的棚子裡養著8只羊,隔開了院牆與劉存林的房子,傳說中張靈甫的遺骨,就埋在羊圈與院牆間的縫隙下面。
多年以來,常有對張靈甫感興趣的人到劉存林家,交一百元就能拍照片。劉存林不承認,說他從沒讓人拍過。
1日一大早,幾個陌生人來到劉存林家,說是市里的,遞給老兩口一張毛主席畫像,讓他貼牆上,劉存林沒答應,“還嫌不夠亂?”然後躲進地裡不見人。
他說煩,名聲就這麼毀了,自己連來談判的人是誰都不知道,“20萬”就那麼一說。
他說從沒見過張道宇。老伴李水蘭不確定,幾年前有個高個子來給張靈甫上墳,磕頭、燒香、燒紙錢,從頭到尾沒說自己是誰。
聽說張道宇不接受20萬的價格,李水蘭有點緊張,“那他能接受多少?”
劉存林算計著,遷墳就得刨院子,說不定還要拆房子,整個院子是當初花6萬塊錢買下的,補償怎麼都要給,“當初花了6千元,在現在相當於多少?”
“6千還是6萬?”旁人問。
劉存林不言語了。
每次來人問到“20萬”,劉存林都說,那麼多人來院子裡商量刨土,從下午糾纏到晚上,要20萬就是想把他們嚇走。被問得多了,劉存林不再解釋,“要不給60萬,我搬走,整個房子院子都歸他。”
村民們說,劉存林的院子是1980年前後,花三四百塊錢買下的,家裡兩畝地,老兩口一年的收入只有兩千多。“現在後人找來了,換誰願意錯過?”
張道宇明白,但不接受,他本計畫趕在抗戰勝利70周年,把父親的遺骨遷回陝西老家,現在還沒確定是不是(父親的墳),就要20萬,換誰也接受不了。
“還沒確定是張靈甫?”
“得鑒定。”
張道宇不願再去劉存林家。
“我怕他再漲價。”張道宇說,幾年前自己曾去董家莊村找劉存林商量,因為拒絕村民讓他出資建紀念塔的要求,談判不了了之;去年底,張道宇再次去村裡商量給父親遷墳,又被索要20萬鑒定費。
將軍的墓牌
張靈甫畢業於黃埔四期,八年抗戰,一身戰傷,1939年高安戰役中,日軍子彈打中張靈甫右膝,膝蓋嚴重骨折,後來被人稱作“跛腿將軍”。
1947年,時任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中將師長的張靈甫死于孟良崮。
張靈甫被葬在董家莊村的說法,流傳了很多年。
按照孟良崮景區管委會的資料記載,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特務團負責運送張的遺體,在孟良崮以北直線距離30公里的董家莊村,安葬了張靈甫。
今年60歲的村民劉方奇說,孟良崮戰役時父親是村裡的會計,看到解放軍在村民張繼于家買了一口楸木棺材,給張靈甫換上解放軍的衣服,葬在了地瓜窖裡,“當時那兒還是荒地”。
73歲的劉勝吉說,小時候見過張靈甫的墳,就在劉存林家院子的方位。墳前的墓牌上寫著“國軍第74師中將師長張靈甫之墓”,墓牌有1米多高,因為沒人看護,墳頭的土被沖走,木牌子也不見了。
記不清是哪一年,劉勝吉和幾個兄弟給生產隊蓋豆腐房,刨土和泥時挖到了棺材,“地方就是現在的劉存林家,刨出的木頭也是楸木。”
村民們說,劉存林是與劉勝吉的哥哥一同買下的這塊地,因為棺材位於劉存林的院子裡,還比劉勝吉的哥哥少交了一些錢。
村裡有忌諱,劉存林當初蓋房子,也特意避開了棺材的正上方,就連羊圈也向西挪了挪。
迷蹤
但在沂南縣官方看來,埋在劉存林家院子裡的遺骨,未必是張靈甫。
沂南縣官方的理由是,董家莊村健在的村民,沒人看見過張靈甫下葬;更重要的是,沂南縣保存的資料記載裡,也沒有類似的記錄。
1月31日,沂南縣委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張靈甫的遺骨並不確定在董家莊村。他說,目前所掌握的資訊,戰役結束後,張靈甫的遺骨被葬在了孟良崮以北的野竹旺北嶺,華東野戰軍撤出戰場時,還曾電告國民黨收屍。
“目前張靈甫是被埋在董家莊,還是野竹旺北嶺,還是被國民黨拉走了,我們都不清楚。”這名工作人員說。
馬牧池鄉一名工作人員也證實,多年來,鄉里也曾組織調查張靈甫遺骨,但沒有定論。
“他們說謊。”臨沂市政協原文史委主任崔維志說。
崔維志說,1994年,張靈甫最後一任妻子王玉玲,曾請求地方調查張靈甫安葬地點,時任臨沂市政協文史處副科長的崔維志就是調查組成員。
調查組走訪了董家莊村,並對當年健在的目擊者做了錄影、錄音資料,確定張靈甫埋在劉存林的院子裡後,甚至還調動警力封鎖了村子,“當時這件事很轟動,新華社都發了消息。”崔維志說,事後調查組出具了文字材料,並報給了臨沂市政協主席高廣田和山東省政協,但多年以後,這些材料都不知所蹤。
沂南縣原黨史委主任肖維德回憶,沂南縣也調查過張的安葬地,結論與崔維志的調查相同,並留存了調查材料。
算不算抗日名將?
“太敏感。”
沂南縣的這名工作人員承認,張靈甫遷墳的消息傳出後,沂南始終沒有和張道宇聯繫,採取這種態度的原因,就是張靈甫是國民黨的將軍。
連日來,沂南縣已經接待了數不清的媒體,“我們就盼著這波關注能快點過去,讓事情早點平息下來。”
在董家莊村,不止一位村民透露,遷墳的消息傳開後,有人讓村民少說話,但這一說法沒有得到沂南縣的證實。
“因為是張靈甫,所以這些事很難辦。”董家莊村村主任劉樹祥說,“對於張靈甫,縣裡不敢管。”
沂南縣工作人員證實,因為上級始終沒有表態,所以縣裡也沒法介入,“如果上面有個態度,或者張道宇找到我們,我們一定會配合。”
在馬牧池,多年來張靈甫一直被當做負面人物來評價,“這主要與孟良崮戰役有關係。”馬牧池鄉工作人員說。
被問到自己怎麼看待張靈甫,他說,國民黨的將領,打過內戰。
“內戰以前呢?”
他考慮了半天,“不瞭解。”
根據公開出版的史料記載,抗戰期間,張靈甫曾參與過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重要戰役。
血戰南京時,張靈甫組織敢死隊反擊,被日軍打成重傷,在撤出戰鬥與友軍會合前,他率領的部隊一度成為中華門的屏障。
1938年7月的萬家嶺戰役,時任第74軍51師153旅旅長(一說為副旅長)的張靈甫,組織敢死隊,“每個人身上綁滿手榴彈”,從絕壁攀登奇襲日軍,幾近全殲,史稱“德安大捷”。
對於父親的聲名,張道宇說,“至於對國家貢獻,是否必然與階級職務有關?抗戰初期首先擊落日本軍機之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率領孤軍一營力守四行倉庫之先父同期同學謝晉元,與艦同殉之海軍中山軍艦艦長薩師俊等,皆未指揮過任何會戰,但其赤忱忠藎,當已與日月不朽,民族同壽。”
評價的轉變
沂南與蒙陰的縣界穿過孟良崮,多年來,兩縣分別經營著各自的景區,蒙陰縣的景區一直被視為真正的戰場。
景區裡立著張道宇和母親王玉玲2007年在景區的合影,用來吸引遊客,旁邊的石壁上,刻著“擊斃張靈甫之地”七個字,石壁下面是不到1米高的縫隙。
“這個景區是假的。”張道宇說,孟良崮戰役中身為師長的張靈甫有隨身的警衛營,“這麼窄的縫隙,怎麼可能容下這麼多人?”
張道宇認為沂南縣的景區才是真的。他的理由是,景區裡標注張靈甫指揮所的山洞有100多米深,能容納更多人,和戰役史實更吻合。在他看來,蒙陰的景區得到承認,是對紅色旅遊市場的一種迎合。
對於張靈甫是飲彈自盡還是被擊斃,至今仍無定論。“擊斃”兩個字成了王玉玲多年的心病。
在景區管委會原主任類延成寫的《抗日名將張靈甫》一書中,對於張靈甫的死未下定論。這些年來,類延成幾乎每年都要帶著煎餅、水果去上海探望王玉玲。王玉玲從來沒有忘記向他抗議,要他把石壁上的字改掉。
就在當地還在遲疑的時候,國家層面對于國軍將領的評價有了轉變。
國家旅遊局規劃發展司原司長魏小安在一篇名為《紅色旅遊:傳統文化,現代解讀—以孟良崮為例》的文章中提出:“……對國民黨這一塊,現在看應該中性展示。當時的政治環境是這樣,現在來看,也不能貶得過分……比如擊斃張靈甫之地,別叫‘擊斃之地’,叫‘陣亡地’,就是一個中性詞。”
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王玉齡受邀來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受到胡錦濤等党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並獲得一枚紀念章。
多年來,張道宇一直期待看到父親棺槨的那天。
“如果鑒定是我父親,對於自己和很多人來說都是希望看到的結果,如果不是,我也沒辦法。”
父親去世68年了,正好和他的年紀一樣大。
如今,遺骨距故鄉遠隔千里,他想讓父親葉落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