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金磚銀行:重構國際經濟新秩序?

2015-02-12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朱毛齊

  雖然短期內在現有的國際金融格局中,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規模和地位,都難以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等,但隨着未來服務範圍的不斷擴大,將會推動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並減少對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的過度依賴。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無疑具有劃時代意義。7月15日至16日在巴西舉行的是次會晤,在經歷近兩年時間論證談判的基礎上,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終於在本次會晤中敲定,應急儲備基金也同時宣佈。銀行總部選址落地上海,同時意味着中國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海內外分析人士對金磚銀行的設立給予積極評價。分析稱,在現有的國際金融格局中,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規模和地位,短期內都難以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等,但隨着未來服務範圍的不斷擴大,它將在推動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並減少對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的過度依賴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就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應急儲備基金(CRA)及謀劃建立的‘金磚能源聯盟’三大核心議題實現重大突破,必將對今後全球經濟金融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劉英研究員評價說。

  改進國際貨幣體系獲重大突破

  當地時間7月15日,第六屆金磚峰會在巴西福塔萊薩舉行,會議發表了《福塔萊薩宣言》。金磚國家合作主要包括: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應急儲備基金(CRA)及謀劃俄羅斯倡議建立的“金磚能源聯盟”三大核心議題,其中的金磚國家銀行等金融領域合作成為最大亮點。

  金磚國家概念最早源於2003年高盛公司發佈的一份經濟報告,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共同組成金磚四國,後擴員吸收南非加入,構成當前的金磚五國格局。

  按照巴西福塔萊薩簽署協議成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同時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由5個創始成員平均出資,總部設在中國上海。

  本次峰會正值紀念布雷頓森林體系70周年之際,海內外輿論普遍關注峰會的內容尤其是建立金磚國家銀行對全球經濟金融格局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稱,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是一種國際金融體系的創新,國際開發銀行主要有兩類,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銀行等區域性銀行,還有跨區域的世界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一旦成立,將成為首個同類型經濟體間跨區域開發銀行。

  華盛頓智庫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表示,中國一直希望能夠在西方大國以外的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金磚開發銀行則恰好給中國提供了這樣一個良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劉英研究員也認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建立,對改進國際貨幣體系具有劃時代意義。劉英進一步分析說,金磚國家金融合作機制之所以能夠建立而且日益成熟,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全球金融危機催生合作;二是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再一次令金磚等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較高的經濟金融風險,促進了成員國間摒棄分歧,加快合作步伐;三是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迫切需求。

  劉英說,美國金融危機向全球的蔓延以及量寬退出的負面影響又一次反映出全球經濟治理的不合理之處。美國利用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心地位及其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經濟機構的優勢地位,強行推行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全球經濟金融秩序的動蕩。與此同時,美國維持其在國際經濟領域霸權地位,事實上拒不推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面對美國霸權的護持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相對弱勢地位,金磚國家只有聯合起來“另起爐灶”,才能更有效地打破現有不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維護本國經濟利益,確保金融安全。

  南非總統祖馬說,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成立標誌着一種全新融資舉措的誕生,是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具有開創意義的歷史事件。當天簽署的包括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安排等一系列協議標誌着五國加強了在金融和經濟領域的合作,並將幫助各國繼續解決不平等、貧困和失業等挑戰。

  專家認為,該銀行的成立還為金磚國家建設性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合作平台,提高金磚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暫時難與世界銀行、IMF相抗衡

  “金磚銀行”的成立初衷,同“金磚五國”這一組織一樣,隱含着彼此抱團取暖以及同發達國家分庭抗禮的意味。從經濟層面來看,金磚五國的力量已足夠強大。它們的人口總量佔全球的40%,經濟總量佔全球的四分之一,國際儲備佔全球的一半以上,彼此間的貿易額佔全球的15%。但在金融權利層面,它們的權重卻非常低,始終處於“配角”的地位。在世界銀行中,“金磚五國”加在一起只有13%的投票權,而美國一家就佔15%;在IMF中,“金磚五國”表決權的總和不過11%,而美國擁有近17%,英、法兩國各自持有的表決權也均大於任何一個“金磚國家”。在一些地區性國際銀行的狀況亦如此,亞洲開發銀行的前兩大股東是日本和美國,其行長只能由日本人擔任,其他國家無權過問;美洲開發銀行的最大股東是美國,持股30%;非洲開發銀行的前三大股東是日本、加拿大和法國,非洲地區外的發達國家股東投票權超過50%……。

  經濟實力與金融權利的不對等是“金磚五國”發起成立一家“屬於自己”的銀行的初衷。在2013年南非德班的金磚峰會之後,“金磚銀行”開始孕育。而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惰性和嚴苛更加速了金磚銀行的誕生。以往陷入財政困境的國家通常會轉向IMF尋求幫助,但IMF提供貸款的條件十分嚴苛,比如接受援助的國家須採取緊縮措施,這會令其政府承擔沉重的政治成本。俄羅斯巡迴大使盧卡夫(Vadim Lukov)曾抱怨,目前IMF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大部分資金要麼用於拯救歐元,要麼用於拯救其他發達國家貨幣,發展中國家很少有機會使用。金磚五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分佈在亞洲、拉美、非洲等地區,如果自己不努力改變現狀的話,發達國家絕不可能主動“恩賜”。

  專家認為,從定位上來看,金磚開發銀行類似世界銀行,應急儲備基金則類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由於世行和IMF基本被美國和其他歐洲盟國主導,因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基金被視為是“新興國家向西方國家建立的全球金融秩序發起挑戰”。

  “作為由新興經濟體主導的多邊金融機構,是發展中國家合作和互助的一種創新,會對現有金融體系貨幣體系帶來一些改變。”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

  “雖然短期內在現有的國際金融格局中,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規模和地位,都難以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等,但隨着未來服務範圍的不斷擴大,將會推動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並減少對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的過度依賴”,郭田勇說。

  亦有分析稱,金磚國家金融合作的高效率,以及面向其他經濟體的開放性,意味着金磚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體系下,不願總是成為依附於IMF和世行集團的配角。他們有能力通過更為自覺和主動的金融體系平台,按照自己設定的遊戲規則,和西方金融經濟全球化的博弈。相比IMF高達2380億歐元的“儲備倉”,近3700億美元的規模,顯然要遠高於金磚國家貨幣儲備的規模。但IMF包括了涵蓋金磚國家的188個成員,他們隨時都會伸手求援。3700億美元的分子,面對188個成員的分母,平均下來可憐得很。可1000億美元的分子,對應5個成員的分母,均分下來很充裕。

  加速國際經濟“去美元化”?

  “此次峰會就三大核心議題實現重大突破,必將對今後全球經濟金融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劉英認為,金磚銀行的建立,全球“去美元”進程勢必加快。目前成員國間穩步擴大本幣結算和貸款業務規模,開發銀行將加強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融資合作,應急儲備基金則可以加強資本市場合作,防範金融風險,能源聯盟的建立有可能導致能源貿易結算與美元脫鈎。金磚國家銀行間貸款、貿易融資、資本市場交易等方面都勢必將會逐步減少美元的使用。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地位也將因此而逐步受到影響。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提出,金磚銀行建立後,要進一步推進金磚國家本幣 “走出去”,實現多層次貨幣合作。積極探討將人民幣、巴西雷亞爾、俄羅斯盧布等納入國際儲備貨幣的可行路徑;加強雙邊或多邊貨幣互換,適度擴大雙邊貨幣互換的範圍,提高雙邊貿易便利程度;考慮將目前僅限於雙邊的本幣貿易結算擴大到多邊機制下,擴大本幣結算範圍,在金磚國家內建立金融貨幣區域。可以五國金融機構在中國設立的人民幣結算賬戶為基礎,通過五國金融合作框架內的倡議或宣傳進一步推進貿易本幣結算。

  有專家強調,金磚銀行總部設在上海,對人民幣國際化也是重要推動力。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院長蔣先玲說,上海具有國際貿易和國際結算優勢,開展了自貿區的現行試點,並且一直着力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未來幾年將要建成人民幣全球交易清算中心。這些都與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定位和宗旨切合,具有獨特優勢。隨着金磚銀行落戶上海,中國將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成立,除了金融上的影響,還有戰略上的深度合作。例如巴西鐵路建設,就可以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申請貸款,中國也可以通過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輸出自己在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和技術,金磚五國可以通過銀行加強彼此間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戰略合作和優勢互補。同時還為中國目前龐大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選擇”,郭田勇說。

  金磚銀行運行仍存風險

  據信,金磚開發銀行計劃在2016年開始運營。專家認為,國際上運作這類金融組織已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在資金等重大問題上達成一致前提下,操作起來還是比較快。同時也有專家提醒說,金磚銀行這一“平行金融體系”可能還面臨著一些風險。

  這些風險主要有:第一,如何兼顧平等與效率。金磚銀行從醞釀到成立,一直在極力避免某國主導的情況發生,從平均出資到商定總部,這種平等色彩一直貫穿始終。這一方式能夠保證金磚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的順利誕生,但並不能夠確保後續的運行效率。在缺乏主導者的情況下,如何維持這兩個機構的高效運作,平衡其政策性特征與市場化運營模式,可能會是新開發銀行面臨的重大考驗。第二,選擇何種貨幣?目前絕大多數國際和區域經濟組織都以美元作為媒介,但致力於打造平行體系的“金磚五國”,卻未必願意選擇這麼做。那麼,是選擇某一國的貨幣還是選擇類似於SDRs的一籃子貨幣?如果選擇後者,都有哪些貨幣有資格進入這個籃子,按照什麼樣的比重?這對金磚國家而言,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難題。第三,如何應對風險?金磚國家金融體系的發展程度相對滯後,抗風險能力較弱,一旦面臨系統性的金融危機,包括金磚五國在內所有的新興經濟體都可能受到劇烈衝擊。如果出現這種局面,金磚銀行和應急基金將面臨着如何展開救援的問題。在這一平行體系中,因為缺乏一個“最終貸款人”的角色,一旦遇到某種極端情況,可能難以避免自顧不暇乃至資本耗盡。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