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7

海爾轉型 張瑞敏推出“人人創客”戰略

2015-02-15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 孫聰穎

  在中國,“無人工廠”概念被提及不少於十年,然而真正付諸實踐的企業卻並不多。工廠無人化改革不僅涉及到技術和成本問題,由此釋放的大量多餘勞動力如何安置,也讓企業傷透腦筋。日前,國內家電產業旗手海爾集團推出互聯網工廠計劃,這樣的戰略的順利推廣,得益於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提出的“人人創客”戰略。

  海爾互聯網工廠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公布的最新一組數據顯示,在韓國、日本、德國和美國每萬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數量為437台、323台、282台和152台,在中國這個數字僅為30台,機器人使用密度遠遠落後於其他工業化程度更深的國家。

  不過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無人化工廠的普及被逐步提上日程。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生產基地,隨著汽車和電子工廠自動化的大力推廣,到2017年,中國工廠使用的機器人數量將超過其他國家。各大制造企業正在加速這一進程。

  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造訪了海爾位於青島的滾筒洗衣機生產線。和普通工廠燈火通明、人流穿梭的場景不同,這家工廠完全黑燈作業。據了解,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個最大的黑燈工廠。之前這條洗衣機生產線需要92名工人,現在僅需要一名工人控制設備。據海爾方面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機器生產,噪音大幅減少為過去的五分之一,被稱為最安靜的水晶洗衣機就誕生於此。

  全球最大的面板生產企業LG Display在韓國坡州的工廠也已經實現無人化操作。對於海爾的說法, LG Display相關負責人表示深有同感。這樣的技術迭代實際上是市場驅動。“作為全球領先面板生產企業,目前面板所要求的工藝更加精密,品質要求也更加嚴苛,若是人工操作,面板生產過程中容易產生異物。使用機器人操作准確率高,減少異物灰塵,對提高面板良品率有幫助。目前高品質、高要求的產品需要使用互聯工廠來實現。”上述人士表示。

  “個性”和“人性”只差一個字。一般人印象中,要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和定制,必須人工完成。互聯工廠沒有電燈,也沒有人,冷冰冰的機器人和生產線能否順應目前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答案是可以的,市場信息來了之後,機器人和生產線會做出反應,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有消費者需要把自己的頭像印在飲料瓶上,信息通過網絡傳給生產線的機器人,把頭像傳過來之後就可以在瓶子上印出來。目前海爾青島工廠正在向這方面探索推進。

  沈陽的海爾冰箱互聯工廠在滿足個性化定制方面走在了前面。海爾冰箱沈陽互聯工廠目前已經可以基於用戶需求匹配互聯線體模式,實現前聯研發後聯用戶,滿足用戶個性化定制體驗。

  據了解,目前此工廠已經渡過了標准化、模塊化、自動化三大階段,正在向數字化階段發展,最終將實現智能化的目標。而到了智能化階段就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任性要求,個性設計”的訴求。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一直提倡海爾要做“時代的企業”。而在目前,順應時代,就是順應洶湧的互聯網潮流。為了說明市場環境的變化,他在近日公開演講上舉了一個福特的例子。福特當年做的車只有黑色。福特本人說,想要什么顏色都行,但我只生產黑色的。

  “賣方市場的階段,福特能夠這樣做,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找不到別的東西,加之生產效率、生產能力也不是那么高,所以,傳統企業內部的員工和外部的用戶,實際上都被看成是一種工具,被動地聽企業的。這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顯然是不行了。”

  在張瑞敏看來,互聯網時代並不是“我做什么、怎么讓顧客來了解和接受”,而是用戶和企業必須融為一體,所以互聯網最重要的是零距離、去中心化、分布式。企業必須和用戶融為一體,滿足用戶最佳體驗。

  先了解用戶需求,制作出模型再交互,了解用戶痛點再進行迭代升級,讓用戶真正參與到產品的研發和升級迭代中來,提升用戶認知度及產品口碑。這是互聯網模式之下的制造企業的玩法。

  為了方便交互,海爾前期儲備了大量的客戶資源,公司可以通過海爾商城、銷售渠道、設計師團隊、QQ群和微信公眾號等平台與用戶交互。

  交互式生產模式獲認可

  海爾的交互式驅動生產模式在市場上已經獲得了認可。目前在網上被熱捧的iSee mini1S智能微型投影機就是如此誕生的。和一般的投影機不同,這款投影機准確講應該稱為微型電腦。搭載了安卓系統的智能硬件設備,以投影方式顯示畫面,支持觀看視頻、視頻遊戲、直接播放電視信號、收聽音樂以及瀏覽互聯網、收發電子郵件、操作表單文件等。

  說起這款產品的誕生曆史,設計師馬文俊感觸良多。他介紹稱,這款產品的創意來源於2013年10月海爾優知媽咪會上一個媽媽在線留言。這位媽媽說,“自己五歲的兒子每天回家都圍著電視機、PAD、手機轉,這些東西都有輻射,對眼睛也不好,時間一長,怕影響孩子的健康,能有一個專門針對小朋友的產品就好了。”這一想法引起了其他幾位媽媽的共鳴。

  媽媽們的需求引起了馬文俊的注意,他開始為媽媽們尋找給小朋友們使用的、具有教育娛樂功能的產品之路。

  有了創意,整合了技術資源,馬文俊團隊很快做出了iSee mini1S的雛形。但是產品能否得到用戶的認可,還得到用戶交互中去體驗,於是馬文俊帶領團隊整合了海爾商城平台資源和另一家商業渠道平台,在 iSee mini產品上市前,進行用戶交互。“在功能太單一,是否能像智能手機和pad一樣直接聯網、能否在產品中加入安卓那樣的操作系統”等建議被用戶提及。

  結合用戶們的這些建議,馬文俊團隊開始著手針對近萬名微投產品的使用者進行產品使用及滿意度調研。結果顯示:網絡化、智能化是產品升級迭代的主要環節,iSee mini現有的技術平台無法支撐產品的升級迭代,於是馬文俊決定尋找新資源方,終於在2014年2月,網絡版的iSee mini面世。

  人人創客進行時

  產品受歡迎,互聯網工廠普及順利。那解放的勞動力怎么辦?這一度成為社會學難題。有不願具名的企業高管就告訴記者,目前互聯工廠環境已經相對成熟,設備成本也並不高。不過,對於下崗工人如何安置,還沒有想好。處理不好,就會出現糾紛,所以還是暫緩無人化進程。

  海爾方面也認為自動化項目,符合財務收益可行性“一般情況2~3年內回收投入成本”。

  海爾推動互聯網工廠的普及,會不會引發大規模裁員?對於海爾而言,風吹草動都會牽動公眾神經。去年年中,張瑞敏在一財經論壇上表示,“海爾員工數量是8.6萬人,年底減少至7萬人,減員比例為18%,預計今年再減掉1萬人。”這樣的表態一出,海爾立刻被推至風口浪尖。“海爾要變天?”“海爾被迫瘦身”“改革負面清單顯現”說法甚囂塵上。

  實際上,張瑞敏說這句話的初衷,和部分媒體解讀的海爾被迫裁員不同。他是希望公司把每個員工轉變成創業者,期望鼓勵更多在冊員工跳出傳統的企業組織,轉為創業者。未來,在冊的員工會越來越少,而在線的資源會越來越多。同時培育員工由操作型員工向知識型員工轉型。員工轉變成能夠管理智能設備、改善並優化智能線體效率。

  為了使這一組織大轉型軟著陸, 日前在海爾的內部會議上,張瑞敏提出了2015年海爾發展主題,即“人人創客,引爆引領”。

  就是說整個企業要從管控型組織變成投資平台,每個人不再是執行者,而是創業者;整個組織,從原來的傳統組織變成互聯網組織。

  成為創客之後的主要目標是什么?自主創業。上世紀80年代就是這么做的,但過去條件不成熟,沒有做起來,張瑞敏反問,現在有土壤和條件,為什么不趕快做起來?

  目前海爾已經與國家金藍領政策相結合建立首席技師發展通道,實現傳統型員工向知識型員工的轉型。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