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美媒揭秘中國中子彈

2015-02-26
来源:新華網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月27日文章,原題:揭開中國中子彈之謎

  中國為何要發展自己反對的武器系統?中國批評美國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卻在2010年至2014年對自己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進行了3次測試。中國一直支持一項禁止太空武器的條約,卻多次測試反衛星系統。目前尚不清楚的是,中國新研制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據報道代號為WU-14),會如何與其軍事原則相融合。總而言之,中國軍事的快速現代化和不透名的國防預算只會加劇人們對中國宣稱的觀點與研制戰略武器的實際做法是否一致的擔憂。

  中國研中子彈時機“奇怪”

  解開這個謎團的一種途徑是回顧曆史,特別是中國中子彈項目的曆史。1977年到1988年,中國研制了中子彈,這種武器更正式的名稱是強輻射武器。中子彈是特種戰術核武器,爆炸波效應減弱,輻射增強。與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和反衛星導彈謎團一樣,中子彈似乎也不符合中國所宣稱的核原則。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強調戰略力量而且只針對核攻擊,而中子彈是戰術武器,是針對常規力量首先使用的理想武器。

  由於沒有證據顯示中國部署過中子彈,問題就更加撲朔迷離了。已經解密的美國情報和中國媒體報道表明,中國研制並測試了這種武器,但沒有部署的跡象。開發中子彈的時機也很奇怪,上世紀70年代,中國在經濟上十分困難,但仍決定研制中子彈這樣的高成本武器。中國一直等到1988年與蘇聯的關系改善後才對最終的設計進行了測試(在該項目研制期間蘇聯是假想敵)。

  我新撰寫的國防大學專題論文利用了中國核武器科學家傳記、新聞報道和技術性文章等一手資料,可以來回答這些問題。這些資料讓我們能夠重新勾勒中子彈項目的曆史,並對推動整個項目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進行評估。作為個案研究,中國的中子彈項目有助於就當時和現在中國武器研制決定開展更廣泛的討論。

  西方好奇的5個關鍵問題

  中子彈個案研究體現了一種“技術儲備”模式,即中國研制一種武器技術以抗衡他國的能力,但推遲部署這種技術,並將其作為備用。論文還思考了這種模式如何適用於中國在彈道導彈防禦、反衛星和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等項目中的決策。為評估中國這些決策背後的驅動因素,論文將5個變量作為分析框架:

  1、中國的戰略環境——什么樣的安全擔憂促使中國決定建造中子彈?

  2、中子彈的戰略價值——中國領導人如何看待中子彈在對抗可能威脅方面的戰略價值?

  3、中子彈的規范價值——中子彈會提升中國的國際聲望,還是會因違反了中子彈禁忌而讓中國蒙受罵名?

  4、資源要求——研制這種武器的政治、資金、材料和人員需求是什么?

  5、技術可行性——研制生產中子彈的挑戰有哪些?中國科學家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一個最終的中介變量是聯盟政治。任何武器項目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能極大地影響決策。在中國中子彈案例中,張愛萍將軍是該武器的一位關鍵支持者。考慮到這些變量,中國的中子彈項目經曆了3個階段。

  1977至1980年:人無我有

  1977年,中國媒體跟蹤報道了美國決定在歐洲開發部署中子彈引發的爭議。蘇聯媒體譴責美國的中子彈是“完美的資本主義武器”,還迫使中國參與聲討。但中國媒體保持了中立的立場,這讓蘇聯人對北京的“沉默”感到更加恐慌。1977年9月21日,張愛萍將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首詩,首先打破了沉默:

  合金鋼不堅,

  中子彈何難。

  群英攻科技,

  敢破世上關。

  此時,中國領導人已經下令開展中子彈的初步研究。至於中國的動機是什么,一位科學家回想起了中國領導人在1966年說過的一句話:別人幹過的,我們必須幹。別人沒幹過的,我們肯定也必須要幹。意思很明確——如果別的國家已經擁有中子彈,那么中國也應該研制中子彈。一些科學家起初反對開發中子彈,他們擔心這個項目會幹擾優先級別更高的導彈核彈頭小型化項目,但最終他們勉強同意了,而且中國領導人更重視常規武器,而不是核武器。(作者:美國防衛集團公司研究員喬納森·雷)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