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9

法國楓丹白露宮被盜案件細節披露

2015-03-11
来源:京华时报

楓丹白露占地面積大,各國珍寶藏館分散各處,安保人員不足,參觀人數有限,使得竊賊有機可乘。新華社發

  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本月1日失竊,當時博物館方面公佈15件文物遭竊。但十天過去,法方始終沒有公佈案情進展。倒是泰國官方與法方接觸,再經由泰國媒體披露,失竊文物多達20件,包括泰國國王拉瑪四世贈送拿破崙三世的6件珍品。另外,竊賊共有兩人,配合作案,作案時間僅數分鐘。

  □縱深

  馬未都:流失文物追索需調整心態秉持理性

  對於國人而言,這些100多年前流失海外的文物二次流失,讓人心情難以平靜。這些年,每每有中國流失文物被盜、被損壞的情形發生,總會激起一番討論和哀怨。但平靜思考,在眼下沒有太多對策應對這些流失文物的情況下,無端炒作和哀歎不僅無助於文物的回歸,相反,只會被利益集團利用,讓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成為哄抬文物價格、催生爭奪動機、加劇黑市流通的釜底薪,只會更加不利於文物真正價值的表達,甚至危及它們的命運。究竟如何看待楓丹白露失竊案,怎樣理解流失文物,又應當如何追索……馬未都告訴你一個他理解的文物世界。

  兩戴頭套男子作案

  泰國文化部長威拉·羅博差那拉說,失竊的6件泰國文物除王冠複製品外,還有一把日式佩劍、一個罐子和一個託盤。

  1861年,泰國曼谷王朝拉瑪四世國王經由一個訪問團向拿破崙三世贈送了一批禮物,共計34件,主要為傳統王室實用器、廚具、餐具等。

  威拉說,他看見了監控視頻,視頻顯示有兩名戴頭套男子共同作案。

  泰國媒體報導,1日清晨6時,兩名竊賊破窗進入中國館,他們顯然對自己想要的文物位置十分清楚,他們用椅子砸碎陳列櫃玻璃,取走文物。為掩蓋痕跡,他們還用消防滅火器朝作案點噴射泡沫。警報響起,但當值夜保安趕到中國館時,竊賊已逃之夭夭,整個作案時間僅6分多鐘。

  法國求助多方破案

  泰國駐法國大使阿披差說,楓丹白露宮方面正求助於多方破案,包括國際刑警組織,防止文物流出法國。

  楓丹白露宮在中國館被盜後,僅公佈了3件失竊文物的名字,包括銅胎掐絲琺瑯麒麟、藏傳佛教禮器金曼紮、泰國國王王冠複製品等。警方沒有對媒體公開案情進展,甚至至今都不清楚,20件遭竊文物中到底有多少件是中國文物,有多少件被劫掠的圓明園珍寶。

  事實上,楓丹白露宮這些年一直沒有正式開放中國館,背後的原因大有文章。

  □分析失竊文物偏西方人審美

  作為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複博物館的創始人和館長,馬未都曾親往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

  馬未都說:“據說竊賊同時觸動所有火災警報設備,也是為了製造一種慌亂。”

  從收藏家的視角,馬未都說,這次楓丹白露宮失竊有一些線索值得分析。

  楓丹白露宮,這座據說由朱自清譯名的法國歷代君王狩獵行宮,占地面積達0.87平方公里,比故宮還大。馬未都說,在如此之大的範圍內,各國珍寶藏館分散各處,加上安保人員不足,參觀人數有限,使得竊賊有機可乘。

  從中國館的情況看,馬未都說,中國館原為國王臥室,面積不大,平時也不開放,閉館多年。這一點,也可能使中國館的安保配備不如對外開放參觀的一些展館。另外,中國文物近些年在國際市場上受關注程度高,也可能是盜賊對中國館下手的原因之一。

  “中國館內,陳設擁擠,過道狹窄,也就僅供一人通行,我曾經擔心自己的羽絨服蹭到寶貝,”馬未都說,“館內東西非常多,倉儲式收藏,貨架式擺放,一個挨一個。”

  從竊賊盜走的文物種類看,馬未都分析,被盜文物並不是中國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從目前公佈的3件被盜文物判斷,暹羅國王王冠複製品顯然不具中國傳統對美的理解,而銅胎掐絲琺瑯麒麟和藏傳佛教禮器金曼紮也更符合西方人審美,據此可以初步判斷出竊賊的喜好和品位。”

  如今最有可能被納入追索範圍,或者說存在追索後回歸可能性的,僅限於那些被外國人非法獲取、佔有的藏品。

  自清朝末年,流到海外的中國文物數不勝數。中國文物學會估算,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入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統計,流落中國境外的中國文物達164萬件,分散在全球47家博物館,而流落海外民間的文物數量恐為館藏文物的十倍之多。

  但理性地說,流失、流落只代表文物轉移後的狀態,並不代表文物轉移過程的性質。通常而言,文物流失海外,或因盜竊,或因劫掠,或因騙購,或因變賣,或因其他原因。而如今最有可能被納入追索範圍,或者說存在追索後回歸可能性的,僅限於那些被外國人非法獲取、佔有的藏品。

  馬未都認為,因掠奪而流失的中國文物數量僅占流失總量的一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掠奪事件就是火燒圓明園。此外,還有一大部分流失文物是當年被“買”走的,例如北京智化寺的藻井、敦煌莫高窟的經卷等。

  現在已沒有必要討論,如果當年智化寺住持不賣藻井、王道士不賣經卷,這些文物如今會怎樣。事實是,這些文物當年被變賣時,“正值中國最動盪的時期,正值幾千年來最不拿這些東西當回事兒的時期”。

  而如今,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經濟體量的提升讓中國文物價值凸顯,同時也讓流失文物的追討、追索、捐贈、交換有了新的契機。馬未都說,流失法國的兩個圓明園獸首前兩年得以回歸就是最好的例證,與中國整體國力的增長不無關聯。

  楓丹白露宮裡中國文物大多由侵略者進獻,因此,其“劫掠所得”的性質基本沒有發生改變。

  不難理解的是,並不是所有流失文物都存在追索的可能性。即便已經明確是當年被掠奪走的文物,也因轉手過程和性質的不同,在追索層面存在很大差異的身份背景。

  還以圓明園文物為例。圓明園遭劫後,其文物藏品主要流入了英國、法國和美國,但文物流入這三個國家後的命運卻不完全相同,致使其身份發生了轉變。

  一大批圓明園文物被帶到英國後,一部分被英法聯軍中的英國軍官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這批文物後來進了大英博物館。還有一批文物1861年被阿爾弗雷德·莫里斯購得。莫里斯是19世紀英國紡織大亨詹姆斯·莫里斯的兒子,酷愛收藏,莫里斯家族的博物館,由此成為收藏圓明園文物最多的私人藏館。

  而收藏圓明園文物最多的官方博物館則是法國的楓丹白露宮。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法軍司令孟托邦於1863年把所劫文物前後分作7大車獻給了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皇后。有了這些文物,楓丹白露宮才開闢中國館,專門用於存放這些珍品。

  而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的圓明園文物,則主要由美國商人畢曉普捐贈。畢曉普當年在歐洲多地搜羅被英法聯軍變賣的文物,而後全部捐贈。

  在馬未都看來,一些流失文物被進獻,一些文物被捐贈,一些文物在輾轉過程中存在“善意取得”的環節,它們在傳世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性質轉變,也給追索帶來千差萬別的法律背景。馬未都認為,楓丹白露宮裡中國文物大多由侵略者進獻,因此,其“劫掠所得”的性質基本沒有發生改變。

  不少文明古國都飽受侵略者掠奪之苦,而如今,各國追討各自流失文物的道路也並不平坦。

  流失文物的追索存在很多障礙和困難。放眼全球,不少文明古國都飽受侵略者掠奪之苦,而如今,各國追討各自流失文物的道路也並不平坦。

  在埃及,由專有機構“文物歸還管理局”對全世界約40家主要經營文物的組織進行追蹤,一旦發現有埃及文物參與拍賣、展覽等,會立即聯繫擁有該文物的機構或個人,要求其出示擁有該文物的合法檔。埃及還把遍及世界的埃及使館作為追查流失文物的前哨站,密切關注駐在國涉及埃及文物的拍賣和轉讓等活動。一旦確定某機構或個人非法擁有埃及流失文物,埃及會通過外交等途徑施加壓力。若所在國拒絕合作,埃及將考慮終止與該國在文物發掘、展出等方面的一切交流活動。

  希臘則採取政府與民間組織合作追討流失文物的方式。希臘文化部專門設立部門,從世界各地博物館藏品目錄、展覽會、拍賣會等尋找源自希臘的文物。若發現有文物涉嫌從希臘非法流出,就會與國內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聯繫,為走私文物尋找證據。

  馬未都特別提及日本在尋找本國文物方面的努力。上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有步驟地回購流失的文物。回購行為由商社統一操作,而不是由文物商各自為戰。商社代表日本文物界在海外尋找、購買日本文物,購回後再由商社在國內啟動競購程式,一方面保證了文物的回流,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利益最大化,確保商社有足夠運作資金,理順了利益關係。

  馬未都認為,在追索、追討流失文物時需要理智,需要遵循已經建立的制度,需要考慮各國不同的法律。追討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理性看待,也需要調整心態。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全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有些問題相信會自然解決。 據新華社電記者淩朔郜婕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