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投訴激增3倍 電商立法重塑秩序
【香港商報网訊】中國國家工商總局昨日披露,2014年中國消費者投訴量大幅上升至116.22萬件,同比增長14.3%,數量和增幅均居五年來最高。其中,網購投訴量激增超過3倍,消費者「七日無理由退貨」權益大打折扣。分析指出,監管部門多條例多但缺合力,電商責任「模糊」執行動力不足導致網購假劣貨打而不絕,而正在推動的電商立法將有助於規範網購市場秩序。
金融消費成投訴重災區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受理商品消費投訴70.59萬件,占投訴總量的60.7%,排在前五位的商品投訴類別是日用百貨、通訊器材、家用電器、交通工具和食品。其中,移動電話投訴數量連續7年位居商品類投訴第一位,共受理投訴10.38萬件,占商品類投訴總量的14.7%,同比增長10.4%。
而隨著金融產品的多樣化和大眾理財意識的覺醒,金融消費領域的侵權、違規和詐騙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針對金融消費領域的種種亂象,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劉敏建議,金融機構對經過批準、正式發布的理財產品提供專門諮詢服務,便於消費者查詢、甄選,消費者應當加強防範,避免上當受騙。
監管缺合力電商執行力不足
此外,網購假劣貨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國家監管部門近年來「重拳」頻出,但網購假劣貨仍然打而不絕、禁而不止。數據顯示,網絡購物投訴同比增長超三倍,受理網絡購物投訴7.78萬件,同比增長356.6%。而工商總局新近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顯示,正品率僅58.7%。
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常宇表示,遠端購物經營者在履行新消法規定的責任義務方面難盡如人意。一些經營者擅自擴大對「七日無理由退貨」的解釋,設置「非質量問題不能退貨」的條件,使得消費者享受「七日無理由退貨」的權益大打折扣。
分析認為,相對迅速發展的電商市場,監管似乎仍然跟不上。面對商家和買家數量巨大的電商平臺,單靠行政力量顯然「鞭長莫及」,政府的技術手段和監管力度都顯得滯后。另外,針對電商平臺配合打假除劣的責任邊界,雖然多部門都作出了規定,但相應的處罰措施卻模糊不清,電商平臺的責任邊界仍屬「灰色空間」,電商執行力明顯不足。
積極推動電商立法
重塑網購市場秩序
可喜的是,來自全國兩會的信息顯示,電商立法正在提速。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9日強調,網絡交易不是法外之地,目前正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立法,第三方交易平臺要對網店切實負起責任,加強自律和內部監管。「讓賣假貨的企業無法經營,甚至被罰得傾家蕩產,我們的市場秩序才能有根本好轉。」京東等電商平臺負責人提出,賣假貨、水貨的商家不繳納17%的增值稅,他們的進貨成本當然很低。因此,未來對電商徵稅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假貨、水貨的違法成本,遏制水貨和假貨的氾濫。
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楊紅燦分析稱,中國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不斷提高,積極通過國家工商總局的「12315消費維權系統」要求幫助其解決消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同時也反映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依然存在,消費糾紛還時有發生。
據統計,2014年,中國工商系統依託12315網絡共處理消費者訴求757.88萬件,同比增長8.2%。其中,投訴116.22萬件、舉報25.98萬件、諮詢615.68萬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5.28億元,同比增長13.8%。
消費維權4大熱點
熱點一:手機投訴數量增至首位。2014年,消費者投訴熱點主要集中在移動電話、汽車及零部件、服裝鞋帽、裝飾裝修建材、家用小電器、美容美發和洗浴、文化娛樂服務、預付費式消費、房屋中介、攝影及擴印10方面。
熱點二:商品投訴大幅增加。2014年,全國工商機關受理消費者投訴116萬多件,同比增長14.3%,投訴量及增幅均居五年來最高,其中對日用百貨、通訊器材、家用電器、交通工具和食品的投訴排在前5位。
熱點三:虛假廣告、虛假宣傳成為消費投訴熱點和工商機關查處的重點,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食品、藥品廣告及宣傳,其虛假程度尤為嚴重。從老人獲得保健品購買信息的渠道看,三成集中於電視購物、報紙期刊和現場推銷會。
熱點四:網購投訴猛增。2014年,全國工商機關受理網絡購物投訴7.78萬件,同比增長356.6%。投訴主要集中在合同、售后服務和質量問題等方面,投訴的商品主要是手機、服裝鞋帽、電視機以及計算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