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們所熟識的低溫乳酸菌飲料養樂多、味全,如果是常期常溫儲藏後的,你還會喝嗎?北京商報記者日前走訪市場時發現,部分批發市場的商販將需要低溫儲藏從而保證活性乳酸菌數量的養樂多、味全等活性乳酸菌飲品放置在常溫條件下銷售。儘管養樂多、味全的相關工作人員均表示,從產品的冷鏈配送到終端銷售的儲藏條件審核企業都有嚴格要求,但批發市場上出現的這一幕,還是暴露出了企業在監管上存在一定漏洞。
說好的2-10℃冷藏呢
在北京城北回龍觀商品交易市場,專門批髮乳品的幾家店鋪地上堆滿了各式各樣的乳品飲料。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這些產品中除了有可以直接在常溫條件下存放的牛奶以及常溫乳酸菌飲品外,一些應該冷藏的養樂多、味全等活性乳酸菌飲品也被直接放置在常溫下銷售。
據養樂多官網上的產品小貼士介紹,養樂多產品需要2-10℃冷藏保存。乳業專家王丁棉此前也曾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養樂多、味全等產品的最大特點是富含活性菌群,這些活性菌群正是此類產品促進腸道功能的關鍵所在,而活性菌群只會在低溫下存活,如果長時間在常溫狀態下存放,活菌會大量死亡。
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市場當日,北京白天最高氣溫已升至15℃以上,已不符合低溫乳酸菌產品2-10℃的冷藏條件。當北京商報記者向批發市場的商販詢問為什麼明明標注了2-10℃冷藏的活性乳酸菌飲品被隨意放在常溫下時,得到的卻是“都一樣,無所謂”的回復。
活菌最長存活20餘天
不過,活性乳酸菌飲品真如批發市場商販所說,在常溫條件下儲存、銷售也無所謂嗎?
一位不願具名的微生物專家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以國家標準所規定的1×106CFU/ml的活菌數量為例,常溫條件下保存的第3天,活菌數量會消滅至1×105CFU/ml,每隔3-4天活菌數量會下降一個數量級,以此推算在超過20天時活菌幾乎全部死亡,而產品還未到30天的保質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現行的《乳酸菌飲料》國家標準裡,對於活性乳酸菌飲料出廠時的活菌數量提出了大於等於1×106CFU/ml的要求,但是考慮到流通環節中活菌數量損耗的可能,多數企業會大幅提高出廠時的活菌數量,例如味全出廠時的活菌數量就高達300億/ml,這被看做是企業應對流通環節活菌損耗的措施之一。
但是乳業專家也著重指出,除了活菌數量減少以外,高溫儲存更大的隱患在於產品變質。如果儲藏條件溫度較高,產品很容易滋生細菌,一些易染雜菌繁殖較快,產品組織狀態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產品品質。
“如果產品滋生大腸桿菌等其他物質,那麼已不是活菌數量減少的簡單問題了,而是演變成為產品變質,此時潤腸道的功能無從談起不說,消費者食用或還將引發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現象。”上述專家如是說。
對於該說法養樂多在回復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承認,將養樂多放置在2-10℃的環境下進行儲藏,其目的為抑制後酸的產生,不讓產品的口感發生改變。一般乳酸菌的最適宜發酵溫度為37℃,當溫度高於37℃時,乳酸菌開始快速繁殖,直至60℃以上逐漸失去活性。
企業品質監管存漏洞
正是由於活性乳酸菌飲品產品品質的保證依賴於對溫度的嚴格把控,所以對生產此類產品的企業而言,冷鏈運輸以及終端銷售條件的要求也十分嚴格。
北京商報記者致電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向工作人員詢問流通環節的產品品質把控時,該公司工作人員表示:“通常情況下,味全主要向大型商超直接供貨,並且會事先考核產品的存放條件,審核通過後,才會簽訂供貨協定。”但是對於批發市場的存放亂象,該工作人員表示還需進一步核實情況,但是截至發稿前還未回應。
據回龍觀部分批發商介紹,他們的產品都是廠家直供的。對此,養樂多向北京商報記者否認了該說法,“經實地調查,儘管回龍觀批發市場店鋪中售賣的是正品養樂多,但均不是養樂多公司路線員工直接進行配送的,沒有該店資訊和銷售記錄,其具體的進貨管道還在調查中”。
雖然養樂多否認了批發市場的供貨來源,但是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在流通環節該公司對於產品儲存條件的監管同樣存在漏洞。
北京商報記者以普通批發商的身份撥打了養樂多北京分公司電話,該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北京各大超市及批發商都可從該分公司進貨,但是前提條件是具備相應的冷藏條件和設備,並補充說在供貨前會有相應考核,審核通過後才可簽訂供貨協議。
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詢問發現,養樂多北京分公司只對銷售商存貨條件進行提前考核,卻不會對銷售過程進行監測,這也為上述批發商的不規範儲存提供了可乘之機。
“對於養樂多直接開拓和配送的店鋪,如發現不符合冷藏條件的店鋪,養樂多會馬上停止供貨,滿足條件後再次配送,對於不是由養樂多直配的無冷藏商鋪,發現後會與銷售店鋪溝通,並調查供貨源進行監管。如果發現屬於養樂多公司自行配送的店鋪不符合銷售規範,將會對其直接進行斷貨、關店處理。”養樂多方面表示。
據食品飲料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介紹,養樂多、味全等企業會對下游銷售商提出儲藏的條件,但是卻缺少了對經銷商資質的嚴格考核和監管。“不管企業是否該為產品儲放不規範承擔主要責任,但消費者認可的是這些大品牌的品質,所以一旦影響到產品品質,最受影響的還是這些大品牌本身。而企業也有維護自己品牌形象的義務。”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坦言。
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張茜嵐/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