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兩融1.47萬億時代:券業呼籲展期、融券破題

2015-03-31
来源:21世纪网

  隨著牛市的延續,兩融餘額的天花板正在持續抬升。

  據滬深兩交易所資料顯示,上週五(3月27日)兩市融資融券餘額已達1.47萬億元,再次創出歷史新高。

  而在3月28日舉辦的2015中國(杭州)財富管理論壇—“融資融券與財富管理”分論壇(下稱財富論壇)上,中國金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公司)總經理莊穆亦指出,滬深兩融餘額展現了市場的良好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不過,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調查瞭解,仍有諸多問題擺在當前券商兩融業務面前,例如兩融期限尚無法展期,以及融券機制的靈活性不足等問題,都是當下部分券商的困擾。

  面對這些問題,監管層對兩融及其相關交易機制改進的可能性,正在被更多業內人士所關注。

  展期合規化待解

  在兩融餘額接近1.5萬億之後,其如此大的體量能否與當前監管層所宣導的價值投資理念相契合,無疑是市場需要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基於價值投資開展兩融操作也是監管層所宣導的理念。

  “必須在價值投資理念上,開展兩融業務操作。” 證金公司董事長聶慶平在財富論壇中強調。

  然而,兩融債權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的規定,在多數投資人士看來,或與長期價值投資的邏輯存在矛盾。

  “價值投資往往講長期投資,但兩融的最長期限只有6個月,這反而適合短期投機,和價值投資的原則是相悖的。”深圳一家二級市場私募基金合夥人高揚坦言,“就算是基於短期基本面的投資,這個週期起碼要1-2年。”

  事實上,早在去年年中,監管層亦曾計畫修改兩融交易細則,對展期等相關操作進行放寬。

  去年7月,滬深交易所曾向多家券商下發修訂後的兩融交易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擬允許將現行的兩融期限最長期限6個月進行兩次展期,換言之細則修訂後,兩融最長期限有望延長至18個月。

  不過,隨著去年下半年A股指數的不斷抬升,該細則的正式版始終未見落地。而亦有分析人士指出,兩融展期尚未放行,或與市場加速上漲下,監管層對該類業務風險重視不無關聯。

  “一旦開了展期的口子,債權期限加長,不確定性也會增加。”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研究員指出,“監管層擔心的可能是市場逼空下,一些融資盤可能帶來風險傳導。”

  這或意味著,兩融展期放行亦對券商提出了更加嚴格風控要求;而從監管層的近期表態來看,其仍然將券商放在了兩融業務風控的首要責任位置。

  聶慶平就曾在財富論壇上指出,融資融券能否做得好,關鍵在於證券公司本身,而其風控也在於券商。

  聶慶平還表示,目前融資資金的五六成在於市盈率50-200倍股票,並提醒券商再遇到“1·19”類似跳水行情時,審視自身能否承受風險。

  而亦有人士指出,當前“一刀切”的禁止兩融展期反而容易導致部分券商出現合規風險。

  “規定的確不准展期,如果強行平倉得罪了客戶,他們下次可能會選擇那些違規展期的券商。”一家匯金系券商營業部客戶經理坦言,“一刀切不如把展期操作規範化,否則只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何況違規展期的現象並不少見。”

  融券亦需破題

  困擾兩融業務的另一個問題,則來自於融資融券體量的不對稱性。

  滬深交易所資料顯示,截至3月27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達1.46萬億,占兩融餘額的99.49%;與之相比,融券餘額僅為74.41億元。

  而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瞭解,當前大部分標的證券也處於“一券難容”的局面。

  “融券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客戶很難根據投資選擇來進行融券。”華泰證券一位元客戶經理表示。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融券量較小與當前的閑券盤活機制建設不足有關,其中作為“證券央行”的證金公司沒有建立起適當的融券激勵機制也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A股並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融券體系,也可以視為制度上也並不鼓勵做空,像證金公司的轉融券年化利率還不如定期,所以也沒有很多機構願意借券。”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師坦言。

  而在其看來,融資的單邊性,以及與融券業務的不對稱,恰恰成為市場漲跌波動加大的原因之一。

  “如果機制鼓勵融資大於融券,那麼市場在多頭時肯定是偏向於集體做多,造成指數過快上漲,與基本面發生背離,進而加劇市場風險。”前述策略分析師認為,“融券其實是風險釋放”。

  事實上,市場對於兩融的政策調整訊息的異常敏感,或亦與融資融券的不對稱不無關聯。

  今年1月16日,在證監會宣佈對中信證券(600030.SH)、海通證券(601837.SH)等12家券商採取處罰措施,並宣佈兩融開戶門檻重回50萬元後,A股在此後一個交易日出現了“1·19大跌”,當天滬深300指數(300399.SZ)下跌達279.99點,跌幅達-7.7%。

  “單邊融資行情下,融資盤對A股的意義才很重要,所以市場也比較敏感。”前述策略分析師坦言,“但反過來想,投資者信心如果建立在融資機制基礎上,這種市場行情本身也很脆弱。”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約定購回式交易等業務的重修,融券券源也有望在相應領域獲得一定擴展。

  日前,監管層曾下發《約定購回式證券交易及登記結算業務辦法(修訂稿)》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與此同時券商可在待購回期間使用標的證券,並用於出借、出售、擔保等用途。

  這意味著,待購回證券可在一定程度擴寬券商的融券標的。但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當前約定購回式交易業務較為“雞肋”,且規模較小,因此在該項業務中實現標的股融券的意義有限。

  Wind資料顯示,從2014年3月30日至今一年來,約定式購回僅成交20筆,合計市值規模不足40億元,涉及相關股票僅17只。

  但另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辦法還規定,擬將約定購回式交易的資金融出方範圍從券商自有資金擴大至券商資管計畫,同時擬將現行的T+1交收改為T+0交收,而在相關政策鬆綁後,該項業務規模的擴大有望對融券業務形成提振。

  “約定購回交易主要是限制較多,融資成本高於質押式回購,但相關政策放開後,還是有可能會為融券提供券源。”前述研究員坦言。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