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香港有力抗衡星洲嗎?

2015-04-01
来源:香港商報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劉振業

  要評估一個地方是否有發展潛力,從古至今,地理位置都是非常重要的。新加坡地方雖小,但卻身處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自公元4世紀就成為穿越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航道,通航歷史長達2000多年。由此可見,論先天優勢,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早已決定日後將一直成為香港的對手。

  星經濟增長高於港

  常言香港與新加坡經濟結構相似,因為同樣缺乏天然資源,地少人多,1970年代同樣由製造業及轉口港起家,踏入1980年代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起飛。根據亞洲開發銀行對全球地區的收入層陷阱分析可見,除了兩地現時同處高收入層外,歷年香港與新加坡的收入層遞升速度亦頗為同步。

  不過,最令筆者奇怪的是,回看去年4月香港長遠財政工作小組對未來財政健康的研究報告預測,由於香港未來勞動人口下滑,估計未來30年的經濟增長將一同走低,故形成了下斜的經濟增長曲線。但細心看看,在一眾發展及已發展地區中,只有新加坡有點偏離這曲線(曲線以上)。圖中紅線是新加坡自1980年後至今的增長曲線,雖然曲線也見向下傾斜,但起碼近30年來的經濟增長平均都高於香港,而日後增長就算下跌,似乎競爭力都仍高於香港。問題來了,在經濟結構相若下,未來的增長卻可以如此迂迴。雖然港人視他人作競爭對手,但似乎人家就未必放你在眼內。

  要解釋這現象並不難。時至今日,新加坡已成為東南亞的經貿核心區域。除了因其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漸追上香港外,與東南亞諸國貿易關係之緊密亦不是香港可比。當東南亞國家持續崛起之際,似乎新加坡無論在經濟或吸引鄰國新移民上均能得益。若以外來移民佔總人口計算,截至2012年底,非新加坡國籍人士佔國內總人口接近三成,遠高於香港的不足一成,而且大部分是來自內地,非華人數目少之又少。由貿易帶動的民族多樣化,似乎香港遠遠不及新加坡。

  廣納人才 貿易多元

  要成為國際城市,廣納人才絕不能少,但要做到卻很困難,起碼要有土壤才可慢慢孕育。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處於馬六甲海峽的區位早已奠定其作為東南亞貿易中心的基礎,隨之吸引不少外籍移民前往定居及工作,亦或因此建立多樣化的對外貿易。

  細看圖二,1980年至今,內地改革開放後,香港與內地貿易關係愈來愈密切,內地佔香港的總貿易額逐年遞升,由1980年只佔約三成大幅上升至近七成,大幅拋離其他亞洲地區。計及日本及新加坡,三地已經佔香港總貿易額近九成,而其他如印度及印尼等新興大國佔香港總貿易額只有幾個百分點而已。

  相反,圖三見到,雖然內地全力崛起,新加坡與之也加強了貿易關係,但截至2013年底,中國內地佔新加坡的總貿易額只約兩成左右,鄰國馬來西亞對新加坡的貿易佔比亦近乎兩成,其次分別就是一成三及一成一的印尼及香港。這頭四大貿易夥伴加起上來都只佔新加坡總貿易六成四,比起香港只集中於三大國的情況可謂大相逕庭。

  由此可見,論貿易多樣化,新加坡勝;論人才多樣化,新加坡勝。誰是國際城市?不言而喻。

  俄羅斯何解要跟內地簽訂天然氣的供應協議?何解希臘就債務問題談判每每都受制於德國?簡單而言,就是過度倚賴某一貿易夥伴而削弱政治上的談判籌碼,經濟亦可能因為過於單一化而較為波動。再對比香港與新加坡,自1980年代開始,由於新興國家經濟開始抬頭,新興亞洲對香港及新加坡的重要性愈來愈重要。但當新加坡積極與不同周邊地區建立長期經貿關係之際,香港的著眼點只集中在中國內地。內地經濟體雖然龐大,但總有滑坡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究竟香港只是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抑或是發展成一個真正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國際城市呢?新加坡的發展模式絕對值得借鏡。

  最後,就算巨人已經離去,但在李氏家族治下,新加坡對於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來說,到底仍是競爭對手抑或只是港人的學習對象而已?大家好好想想。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