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浪潮來襲,開始消解重資產的醫療機構。一些“標準動作”正在被第三方接管。
被認為是醫院最淺表業務的掛號,成為多方爭奪的對象。就在全國各省市區縣各級醫院全面部署移動醫療戰略的同時,一場醫院門口的戰爭正在打響,掛號網、微信、支付寶以及傳統的信息服務商等均不同程度參與其中。
“洋蔥”第一層
2014年10月,“掛號網”獲得騰訊領投的1.065億美元融資,如今,這家主營醫院實名預約掛號服務的平臺公司估值超過6億美元。
如果將醫院想象成一顆洋蔥,掛號業務就是最外面那一層。
為何多數的互聯網公司選擇從掛號下手來逐步 “侵入”醫院?也許,與基因有關。
“互聯網公司不是資源驅動,而是用戶驅動,我們在這里看到了最多的需求。”掛號網聯合創始人張曉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先是小范圍的流程跑通,也就是弄明白我們到底能在什么環節幫助客戶,下一步就是把這個走到極致,最后一步考慮這樣的流程是否可以大規模復制。”張曉春告訴記者,在這個互聯網化的“三步走”戰略中,找準“痛點”最重要,“開始我們以為對客戶來說,掛號最難,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掛到想要的專家號,但后來發現我們最直接的是幫助病人節約了時間。”
四年前,掛號網團隊為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免費做了第一個預約掛號平臺,通過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直連和號源托管方式成功實現了華山醫院的內外網交互。最初,華山醫院只提供5%的號源給掛號網嘗試,后來這一比例增長到50%,如今華山醫院的全部專家號都已對掛號網開放。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服務了1.6億人次,平均每人節約時間1.5小時。”張曉春告訴記者。
而另一邊,醫院會愿意自己做一個App嗎?從便捷性、安全性的角度考慮,這似乎會比外接的要強。
“我們不太考慮自己去做一個婦嬰單獨的App,這個和打車軟件不同,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你這次預約點開了,下次不知道是什么時候,App的存在感太弱。”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下稱“一婦嬰”)信息科主任莊思良告知記者,目前他們與合作方都是采取資源互換的形式,外界給醫院造移動平臺,很多都是免費的。
靠著強大的推廣能力,去年底掛號網已經通過四年時間接入了包括北上廣在內的23個省市的1100多家重點醫院,15萬名醫生,實名用戶數量達到4000萬。
張曉春告訴記者,目前掛號網目前已經完成了對復星醫藥(600169.SH)下屬子公司金象網的控股,意欲借此豐滿醫藥電商業務,風頭正勁。
但醫院并不肯和一家外部機構形成“獨家”合作關系。
莊思良管理的信息科團隊一共9人,他向記者介紹,目前他們醫院的所有門診號源全部對外開放,這些可以預約的平臺包括掛號網、微信、支付寶,以及最早參與實名制預約掛號的醫聯平臺等。
“目前我們的孕產婦有60%的人是通過移動端來進行預約就診的,在去年年初以及8月份我們分別開通了微信和支付寶的預約服務,目前每天通過微信預約的人數有300多。”一婦嬰信息科主任莊思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掛號,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醫療服務中可分離的、最淺表的層面。競爭者紛至沓來,競爭很容易白熱化。
掛號“暗戰”
“互聯網與醫療結合,第一個階段是輕問診、輕服務,你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可以在網上找信息,但這個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是要往下走,而HIS廠商是醫院系信息化的主體,可以幫助就醫體驗的提升。”張曉春介紹。
包括萬達信息、衛寧軟件、東軟集團等在內的多家傳統信息服務商就是這一關鍵HIS系統的打造者,也是最初接觸“掛號網絡化”的商家。
對于上海的市民來說,他們接觸到最早的可以實現院外實名預約就醫的平臺是醫聯網,這一平臺就是由當時承建上海多家醫院HIS系統的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打造。
“早在2005年9月,上海市參考新加坡和香港的模式試行‘管辦分離’,成立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負責市級公立醫療機構國有資產投資、管理、運營,截至2008年該平臺基本建成,目前該平臺可以完成38家醫院的信息聯網。”醫聯平臺承建單位-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300168.SZ)高級副總裁翁思躍告訴記者。
在這個耗時三年才完成搭建的醫聯網預約平臺,可向普通受眾提供對上海市三十八家三甲醫院的實名預約,并入其中的醫院也在此建立了統一的中心數據庫。2010年在此基礎上,2010年又按照衛生部的要求建立了全民健康檔案,加入了17個區的衛生信息平臺,數據更為完整。這也意味著,每一個病人的就醫情況在這一信息中心都可以查閱。
“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共享資源,避免醫院之間的重復檢查。”翁思躍告訴記者。
而掛號網之所以可以在短期內完成系統搭建,與此前上海市醫療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密不可分。
但掛號網絡化,并非沒有問題。在網上預約“零成本”的吸引下,眾多黃牛紛紛上網搶占網上預約號源,在掛號網上,黃牛可以用不同手機號和隨意設置的身份證號,在十分鐘內注冊三四個賬戶,并輕松通過系統檢測,完成預約。而這些專家號被以500元以上的價格在網上叫賣。
掛號網相關人員表示,在2014年全年,他們進行了5次大排查,查出約800多個疑似賬號,但黃牛現象卻屢禁不止。
各路以免費起家的互聯網野蠻人崛起,黃牛乘虛而入。而其中原因,或許是因為以醫聯網為代表的醫療系統工程忽略了兩個在現在看來最重要的環節:產品體驗優化,以及資本運作。
目前從上海、北京、廣州直至全國各大城市來看,除了掛號網,包括就醫160、114掛號、電信預約掛號及各市各醫療機構自己建立的預約掛號平臺層出不窮,競爭激烈。
誰笑到最后
互聯網“門外漢”的掛號之戰此起彼伏,搭建基礎平臺的傳統醫療信息服務商似乎無心卷入這樣的戰爭。
“我們的優勢是了解醫療、衛生、醫藥、醫保業務中的每一個環節,我們熟悉HIS系統、醫院的社保結算體系,我們希望深耕融合線上線下的健康管理服務,打入醫院內部,真正找到各方的需求,解決痛點。”翁思躍向記者介紹。
目前萬達信息重點布局的萬達全程健康服務有限公司,集遠程醫療、高端診療、社區移動醫療服務為一體。甚至在萬達全程健康門診部,他們也可以通過轉診來提供掛號服務。
“如果病人在我們這里查出問題,可以通過我們的系統幫你預約專家,掛號費多少,醫生說了算,如果有醫療事故,我們負責,因為我們拿到了涉醫資質。”翁思躍介紹,目前他們正在研發與該高端診療項目相匹配的保險產品,爭取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目前涉足移動醫療的多家公司中有萬達信息、平安醫療在內的不多的信息巨頭拿到了翁思躍所述的“涉醫資質”,這樣的資質可以幫助他們合法的變身為具有移動功能的醫院。而以掛號網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卻只能“尋醫”,不能“問診”。
在莊思良的眼里,掛號網更大的競爭者可能是微信或者支付寶。
“目前我們在微信和支付寶都開通了預約、支付功能,病人不需要排隊付費,醫生在就診桌上就可以通過系統自動結算,報銷部分直接從社保賬號扣取,自費的部分從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賬號中劃出來,那么誰的支付更便捷,誰日常用的更多,我覺得誰就可以笑到最后。”
在一婦嬰,患者只要完成了首次注冊認證,第二次甚至不用攜帶身份證件、銀行卡,帶著手機就能來醫院看病。
掛號網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流量、支付便捷度,這二者它都不是微信和支付寶的對手。也正因此,掛號網在去年底出手金象網,并在今年開始重力打造“微醫”平臺,努力與騰訊尋求合作,成為企鵝軍團的一份子,利用已有的客戶資源尋找盈利模式。
“目前我們最大的收入來自健康管理以及健康險,每年幾千萬,約占總收入的60%,醫藥這塊才剛剛開始,目前還未盈利。”張曉春告訴記者,作為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目前他們最大的開銷還是在IT的人力成本,“維持與HIS系統的對接,保證網絡安全,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都是這樣,這部分開銷占了總成本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