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珠寶玉石市場的不斷火熱,大大小小的珠寶展銷會、博覽會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然而,伴隨著珠寶展會的野蠻式發展,隨之而來的制假售價、惡意炒作行為相繼發生。
據北京商報報道,于4月10日-13日在北京國展中心舉辦的“2015第五屆北京春季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在舉辦期間有群眾舉報,在1號展廳顯眼位置掛有“臺灣玲瓏珠寶、臺灣鳳凰珠寶”的標識展商公然售賣假琥珀。
對此,記者致電展會承辦方青島海名國際會展有限公司詢問相關處理措施,然而出乎記者意料的是,該公司負責人張先生對于展商售假一事并不知情,并且表示,作為珠寶展承辦單位,自身并無能力保證珠寶展商售賣的都是真品。
珠寶展售假早已不新鮮
對于常逛珠寶展的人事來說,展商的售假行為早已不是新鮮事。今年年初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作為珠寶鑒定師的王女士,竟然也在北京某珠寶展會上買到了假坦桑石。
然而,作為珠寶展承辦方,是否真如上文青島海名國際會展有限公司張先生所說,無法對展商售假行為進行有效監管呢?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目前國內類似珠寶展過多,行業內同質化現象嚴重,各主辦方為了自己的展覽能夠做大做強,都在努力吸引珠寶商。這就導致了珠寶商準入門檻低,質量差。有些主辦方為了能將租金利益最大化,甚至對于展位的拼展和無證經營現象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
記者同時也調查得知,今年僅北京就有7個珠寶玉石類展銷會,并且都是由不同主辦方主辦。面對如此競爭激烈的市場,試問哪個主辦方愿意得罪展商。展會數量過多,參展方有了充分選擇的余地,主動權自然就落在了珠寶商手里,這就導致了主辦方不得不降低準入門檻,甚至虛設門檻,以掙取展位費。
再有,面對如此多的珠寶展會,珠寶商們早已改變了幾年前的“守株待兔”式的經營模式。自2014年至今,雖然彩寶市場依然火熱,但收藏市場整體下滑,許多珠寶商家都出現了“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的現象。面對如此窘境,珠寶商張女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與其在店鋪坐等顧客,不如去珠寶展主動尋找商機。
像張女士這樣的商家不在少數,甚至有些商家一年參加十幾個展會。這不僅導致了商品成本的上升,更使得消費者在購買后難以尋找商家進行維權。
珠寶展頻現“國際”、“博覽會”等詞
面對如此多的珠寶展,展會名稱不免會有些“千篇一律”。為了更加方便的招商招展,有些主辦方便在珠寶展會名稱上打起了小算盤,比如“國際”、“博覽會”、“高端”等詞,常在珠寶展名稱中出現。
而這些珠寶展會是否符合“國際”、“博覽會”等詞的標準呢?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會展經濟與管理系博士王起靜介紹,在北京舉辦一個國際展會(即境外參展商達20%以上的展覽會)需要獲得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的許可。
對于博覽會的要求,記者查閱發現,在目前國內對于展覽會的相關法規中,中國商業聯合會的《會展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國家商務部的《舉辦展覽會管理辦法》中,均未涉及到“博覽會”的相關標準。
然而在實際定名當中,展會名稱并未得到有效監督。
比如于2015年3月27日在河北省石家莊舉辦的“2015第11屆河北珠寶玉石及藝術收藏博覽會”,是由“石家莊匯成展覽有限公司”舉辦的,從展覽內容、展覽面積、展期和影響力上均較小,而展覽會本身實際上就是個展銷會,而名稱卻定名“博覽會”。
又比如將于4月24日開幕的“2015第十四屆中國鄭州國際珠寶玉石首飾博覽會”,參展面積只有5000平米,展期3天;即將于5月21日舉行的“2015中國文玩博覽會”,參展面積只有4150平米,展期3天。
相關協會既當運動員也當裁判員?
面對珠寶行業諸多亂象,王起靜表示,必須從進入和退出兩方面進行管理。在展覽會進入市場時,必須嚴格把關,同時提供展覽會退出市場的有效機制。行業協會應嚴格控制所屬行業、所屬地區內同類展會的數量,一旦超過規定數量,立即停止報備或登記。
然而,對于國內珠寶行業最權威的協會——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寶協”)來說,似乎并無心從事監管工作。
對于中寶協來說,不僅不能有效管理目前國內珠寶行業的亂象,同時,該協會自身也在靠珠寶展賺錢。
該協會下屬企業北京智鑫佳弈珠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每年分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承辦珠寶展,中寶協作為主辦方。
試想,一個自身靠珠寶展掙錢的協會怎能有效監管珠寶行業本身呢?
對于目前珠寶行業本身來說,既沒有明確市場準入機制,也沒有有效監管機構。
如上所說,在2015第五屆北京春季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上有商家售賣假琥珀的事件,截止記者發稿,該主辦方既沒有得到相關機構對此事的問詢,也沒有收到任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