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給上市公司任性更名戴上“緊箍咒”

2015-04-29
来源:經濟參考報

  據媒體統計,2014年,A股共有182家上市公司更名,是有史以來更名最多的一年。進入2015年,此種趨勢并未有所緩解。今年以來,已有68家上市公司更名。高頻率的更名事件背后,潛藏的是人為拉升股價的投機行為。

  不少網民稱,由于更名成本低廉,且此前基本處于無監管的環境下,A股市場出現了不少公司任性改名的奇葩現象,其中不乏以炒作股價為動機者。對此,管理層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性的問詢,應盡快出臺相關規范,改變目前更名隨意性過大的狀況。

  意在演繹“行情”

  “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心里打著小九九,企圖改個討巧的名字,以迎合市場熱點。”網民“浪商”說。

  有網民指出,更名主要是為了跟熱點、造題材、提估值、迎炒作。更名的公司有的是通過重組收購實現主業轉型;有的是在現有業務上主動求變,通過更名來吸引市場關注。對于那些曾有“不良記錄”的公司來說,“更名”無疑是忘卻前嫌的最好一招。試想一下,看到“云投生態”,誰還記得起更名前曾經涉嫌造假的“綠大地(25.30, -0.70, -2.69%)”?

  網民“朱邦凌”說,上市公司更名大多緊跟市場熱點,不乏資本、環保、生態、娛樂、影視、游戲、動漫、智慧、創業、文化、云網、金融等“高大上”字眼。大部分更名的上市公司,都成功演繹了一波“更名行情”。原本口碑不佳的公司,在“洗白”后股價都會大漲。

  助長炒作空間

  網民“蔡恩澤”說,上市公司更名只是一種表象,其背后無論是上市公司熱衷于并購重組,還是為了追逐與時下熱點沾邊的相關概念,股票簡稱變更所帶來的投資效應均不可小視。其中不排除個別公司出于炒作題材的動機,刻意炮制相關的題材信息,卻忽視了對相關風險和事實依據的如實披露,故意給市場炒作留下空間,從而助長了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操縱股價等市場違法違規行為。

  網民“安寧”說,上市公司企圖通過更名來炒作的行為不可取。如果只是“新瓶裝舊酒”,那么,無論改為多么“高大上”的名字最終也會原形畢露。對于投資者來說,需要仔細甄別上市公司更名原因,更不能盲目跟從更名炒作,以防踩中股市“新地雷”。

  網民“曹西京”說,湘鄂情去年更名為“中科云網”后,25個交易日里股價翻倍;宜華地產更名“宜華健康”后,兩個月漲幅超過120%。但股價最終要回歸到真實業績,更名后如果業績無法支撐股價,再美的名字也會被打回原形。

  不能聽之任之

  有網民稱,就目前注冊制改革前夕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現狀來看,市場監管不妨先從整頓上市公司更名現象的太任性開始。

  網民“黃湘源”認為,為了不讓上市公司更名的太任性影響信息披露的完整性、透明性、及時性甚至進而掩飾和掩蓋躲在其背后的內幕交易、市場操縱、股價操縱等違法違規現象,對更名過程中疑點太多的問題有必要順藤摸瓜、一查到底。該是什么問題,就是什么問題,決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性的問詢,得過且過,敷衍了事。

  網民“張煒”說,上市公司更名應做到名副其實。交易所對影響投資者判斷的誤導性公司更名不能聽之任之,須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加強對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交易所不僅應該發出監管問詢函,要求上市公司強化信息披露,而且有必要重點監控更名行情是否存在內幕交易及市場操縱等違法行為。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