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准入管理的決定》,決定自6月1日起,對銀行卡清算機構實施准入管理,並全面放開境內企業法人和境外機構進入國內銀行卡清算業務市場。這將有助於國內市場形成多個銀行卡品牌同台競爭的市場化格局,為產業各方提供差異化的銀行卡清算服務。而很多商家則認為,這可能意味著刷卡費將降低。
為什么是現在開放銀行卡清算業務,而不是在更早時候?要知道中美兩國為此還對簿世界貿易組織(WTO)。2010年9月15日,美國向WTO起訴,指責中國政府違反在WTO的承諾,限制VISA在中國的適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2001年成立的中國銀聯壟斷了國內人民幣銀行卡支付,並限制其他銀行卡的使用,“中國政府一方面禁止持國外卡的消費者在中國進行人民幣交易,另一方面對持外國卡的中國人在國外消費附加了比銀聯卡更多的限制”;“這些銀行卡市場准入限制和歧視性措施違反了WTO《服務貿易總協定》第十六條和十七條的規定。”
兩年之後的2012年7月16日,WTO專家組做出裁定,認為中國針對電子支付行業的要求和措施與服務業貿易總協定(GATS)不符,建議WTO爭端解決機構要求中國進一步改革相關措施,以符合GATS所規定的義務。此後中國政府並未對這個裁定提出上訴,也正是如此,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國內開放銀行卡清算業務為期不遠。
但市場開放並未如業界所期盼的在短期內如約而至,而是在三年之後才開放。為什么是現在?在筆者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第三方支付的異軍突起,使得中國銀聯的壟斷地位受到極大挑戰———尤其是2013年7月央行正式發布《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允許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給銀行卡,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有了線下直接收單的可能。
為什么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銀行卡有這么大的意義?是因為這個規定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了支付寶和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准清算機構的地位。在傳統的線下POS刷卡支付中,刷卡手續費是按照7:2:1來分配的,即發卡行服務費(7)、銀行卡清算組織網絡服務費(2)、收單服務費(1)。按照發改委規定的費率標准,以費率居中的一般類為例,包含百貨、批發、培訓、中介等,刷卡手續費達0.78%,其中,發卡行服務費為0.55%(批發類封頂20元),銀行卡清算組織網絡服務費0.08%(批發類封頂2.5元),收單服務費為0.15%(批發類封頂3.5元)。而費率較高的餐飲娛樂類,包括餐飲、酒店、娛樂、珠寶首飾、房地產、汽車銷售,刷卡手續費合計高達1.25%。
但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出的二維碼支付則徹底改變了這個利益鏈條。雖然二維碼支付應用於線下支付場景,但因為走的還是網上銀行通道,所以費率不受發改委的規則限制,相對而言比較低廉。目前支付寶、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費率只有0.6%左右,其中分成的只有兩方,即支付公司和銀行,徹底繞過了中國銀聯這個清算機構。換句話說,即便沒有開放清算卡市場,中國銀聯一家壟斷的市場實際上已經被支付寶等來自金融業外的互聯網野蠻人打破。
通過這種支付形式,商家減少了手續費支出,消費者獲得了更便捷的支付服務,同時比刷銀行卡更節約時間,因為減少了簽名和驗證等環節。這種支付方式在很多門店波峰期尤其受歡迎。
有意思的是,二維碼支付新技術的興起引發了傳統機構的圍追堵截,原因就在於是相關機構利益受損。如前所述,二維碼交易手續費的分成方只有支付公司和銀行,傳統線下收單業務最大的受益者銀聯被排除在外。除銀聯以外,四大國有銀行也頗受沖擊,因為這些機構發行的銀行卡最多———如果都繞開了線下支付的規則,那么原本近70%的發卡行服務費將大幅萎縮。
也正是如此,中國人民銀行於2014年3月13日發函要求暫停線下二維碼支付等業務,原因在於用戶直接掃描二維碼有潛在的盜刷風險,危害消費者利益。所幸的是,支付寶等公司通過改變流程的方式———即讓店家進行掃描,從而減少了消費者被盜刷的風險。
之所以贅述支付寶和中國銀聯及各大銀行間的恩怨,核心無非一點———即便中國銀聯被賦予了特殊的行政壟斷地位,也並不意味著競爭對手就必須俯首稱臣,第三方支付通過“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銀行卡”這一形式,打破了中國銀聯所建立的馬奇諾防線。唯有技術進步,才能打破行政壟斷所固化的利益格局。也正是如此,我們更能體會李克強總理所說的“互聯網+”是未知遠大於已知,未來空間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