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產品價格下調,從某種程度上保護了績劣企業,讓他們沒那么容易被淘汰出局。從長期來看,這會抑制行業的創新。
4月30日,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召集空調行業的廠商和主要渠道經銷商,要求廠商和渠道商不得實施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達成橫向壟斷協議,同時要求廠商等控制空調銷售價格,“不許打價格戰”,摒棄惡性競爭。
家用電器中,市場表現最好的就屬空調了。得益於居民消費升級,空調在家庭中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一戶多空調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不斷追高的市場規模,使得廠商的產能持續攀升,產能已經過剩,有消息顯示,空調庫存已經達到曆史天量的4000萬台。如此之多的庫存和產能,在現有的價格體系下,根本無法消化。
因此,空調的價格戰不可避免。大規模的價格戰,可以消化庫存,還可以對行業洗牌,將成本控制差、品牌實力不強的廠商淘汰。近年,空調廠商和經銷商已經進行了幾輪價格戰。
發改委幹預降價的初衷有兩條:第一,禁止價格串謀、橫向壟斷;第二,不許打價格戰、摒棄惡性競爭。但這兩條是沖突的。價格串謀、橫向壟斷的目的,一般形成卡特爾,維持產品高價,這個對消費者是不利的。但目前產能過剩、庫存高企的形勢下,價格串謀是不可能的,禁止價格戰也就成為發改委的主要目標。
對發改委來說,限制價格戰是保證行業不會被價格打亂,維護行業的穩定發展。但對行業來說,這不一定是好事。在手機、電視等行業,一般很少動用價格戰,因為產品的使用周期很短,領先企業或新進入者往往通過快速的技術創新、產品迭代就對績劣企業進行了顛覆。
但空調的使用壽命很長,技術進步相對較慢,新技術的發明與應用遠不如手機、電視。企業間的競爭更多集中在成本控制、渠道管理,尤其是國內廠商。價格是優勢企業最有力的殺器。產能過剩本是偽概念,再爛的產品,只要價格足夠便宜,總能賣得掉。之所以價格不會很低,是因為生產成本不可能無限降低。限制產品價格下調,從某種程度上保護了績劣企業,讓他們沒那么容易被淘汰出局。從長期來看,這會抑制行業的創新。
從電視、VCD、手機的曆史來看,所有趨於普及化的家電、電子產品都會經曆殘酷的價格戰。在產品大眾化的過程,價格下降是市場放量增長的前提,價格下降與市場規模增長交替出現、互相促進。價格戰可以迅速地降低產品價格,讓更多的空調走進居民家庭,還可以培養消費習慣,促成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
更進一步,當價格與外資品牌差距不大時,國內品牌很難競爭過外資品牌。今年三月以來,大金、三菱重工等品牌空調規模份額同比下降25%左右,正因於此。從長遠來看,國內廠商不經過價格戰的整合,更是不可能差異化競爭,也就很難成長出國際品牌廠商。
手機行業的曆史值得空調學習,殘酷的市場競爭和產品迭代,雖然大批的國內廠商被淘汰出局,但龐大的市場規模,在競爭的環境中,小米、華為等國內品牌還是成長起來,產品設計與品牌營銷的能力日趨精湛。這些都不是行政部門的產業規劃、價格控制的結果。空調作為一個大的家電品類,國內品牌還是太多,行業仍然不夠集中,這個時候先讓他們價格戰一會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