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自八十年代末開始發展新市鎮以來,至今人口超過30萬。這個位處新界西的大型新市鎮,一般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因早年較多倫常慘劇發生,一度被標籤為「悲情城市」,而區外人一般又覺得它「好遠」而少踏足。本刊由今期起將一連數期,撰寫天水圍的故事專題, 讓大家了解這個新市鎮的多個面目。新界專刊編輯部
對於天水圍居民,一定對號稱「四大天王」的漫長燈位不陌生。有網民笑言,「四個連續燈位,歷史上沒有多少車輛可以不用停車一次地駛過去。絕大多數車還要在每個燈位都停一次,時間足夠聽兩首歌」。而每天搭巴士往返天水圍及市區的乘客亦一定深諳,由天水圍北開出的路線要在區內多個屋朥載客「兜路」很久後才能出市區,而天水圍南居民又經常因巴士爆滿而無法上車。談及對天水圍的印象,「交通不方便」是不少區內居民的心聲。工聯會元朗區議員姚國威(宏逸選區)、劉桂容(富恩選區)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時,對一系列的交通問題逐一拆解。
香港商報記者 王卓軒
「四大天王」燈位等到煩
姚國威及劉桂容帶記者視察時證實,西鐵站轉入天盛苑燈位、天水圍警署、新北江轉入天耀朥及賞湖居的多個燈位,確實造成路面交通系統的等候時間漫長的問題。姚國威分析,每當輕鐵路軌與其他路面設施(包括馬路、行人路)交匯時,一定會有燈位;而燈位一定會將優先權讓給輕鐵,導致其他公共交通都要等候頗長時間。「如果你選擇搭的士,的士司機一定會兜路。因為揸慣的士嘅都知道,有些燈位等好耐,尤其是天福路、屏廈路以及天福路交界(即西鐵站十字路口),因為很多巴士都是經這個路口去市區,每一個早上都『虛耗』很多交通資源在這裏」。
巴士出市區「兜路」耗時
天水圍的交通問題遠不止「四大天王」燈位這麼簡單。為了接載整個天水圍區內居民,大部分往來天水圍及九龍、港島的巴士線路,都先經天水圍北再到南。然而,區內停站數量多,在區內行駛時間長,乘客會感到「行鷦15分鐘都未出天水圍」。因此,住天水圍南的居民總會抱怨,早上繁忙時間,巴士達到樂湖、賞湖、天耀時,已經無位坐;而天水圍北居民亦深諳巴士在區內行駛的時間,早上上班一定會提早15分鐘起床,到巴士站坐車。
變北部上車易南部冇位坐
姚國威批評,問題的根本在於整個天水圍的發展過程中,可以說是「有發展沒規劃」。他分析:「起完樓之後,交通服務是將天水圍南部、中部的資源,慢慢撥上北部。所以當天水圍北的樓盤陸陸續續入伙之後,就出現『北部上車,南部冇位坐』,或者『北部上車,兜很久還沒有出走整個天水圍』的情況」。
西鐵站在南難照顧北部居民
劉桂容補充指,天水圍南的發展時間較北部早10年,雖然近年來北部的已陸續通車,但由於天水圍北的人口仍相對年輕,多數都外出工作,因此北部所承受的交通壓力很大。然而,西鐵站建設在天水圍最南端,當北邊不斷發展起來的時候,規劃者應該要設法解決將北部居民接駁到西鐵站的問題。
輕視巴士行車路線冗長
事實上,針對元朗區的巴士線路行車路線冗長、走線迂迴、服務範圍重疊,以及天水圍南、北交通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運輸署聯同尅巴士公司開展「2014- 2015年度元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重組多條巴士線路。運輸署早於2013年4月已開始諮詢地區意見,並於去年4月3日舉行的元朗區議會特別會議討論「計劃」,結果遭在席所有委員動議否決。即使多條巴士線路的改動未盡人意,但運輸署於同年8月6日的會議上再度發表僅經過微調後的修訂建議,大部分重組方案終獲區議會的通過,並於9月起陸續實行。
重組仍未能回應居民需求
劉桂容指,即使多條M線(265M、269M、69M)重組後有所優化,往來機場及元朗區的E34分拆為E34A、E34B分別接駁天水圍及元朗,以及多條新線路的設立,但仍有大批線路未能回應居民需求,例如接駁區內長者往來博愛醫院的重要路線264M被取消,取而代之的小巴77A經常脫班;往來市區的269B(紅磡)、269C(觀塘)及接駁到落馬洲鐵路站的B1,依舊不行走天水圍北。
提埋意見運輸署都唔做嘢
姚國威補充,就在最近,他與運輸署商討往來元朗區與機場的通宵車N30的路線,結果爭取改動之後,只有取消中間一些站及加密班次,但仍然不行駛天水圍北,「改動都沒有意義,對居民仍然沒有幫助,(區議員)很難去支持」。他慨歎,造成如今天水圍區內行車路線冗長、走線迂迴的局面,「運輸署好大責任」;然而,運輸署似乎無意重新規劃天水圍的交通,「提埋意見(給運輸署)都唔做鸝」。姚國威續說,正如居民對去年的巴士線路重組期望很大一樣,希望重組之後,過往的問題一次過掃走,但結果落差很大,「所以我們做議員都很有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