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内地1年至少38名縣委書記落馬 其中1人牽出百官

2015-05-08
来源:新華網

   [摘要]甘肅省華亭縣原縣委書記任增祿收受賄賂991萬元,另有411萬元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該案牽涉129名華亭縣官員,幾乎覆蓋了該縣縣委、縣政府以及各鄉鎮政府機關。

  

  任增祿

  “郡縣治,天下安”,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縣委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縣委書記就是“一線總指揮”。縣委書記這一角色,承擔著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等繁重任務,責重權大,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誘惑和考驗。

  部分縣委書記落馬值得警惕

  今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提出明確要求,做縣委書記就要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從去年2月28日江西會昌縣縣委書記傅春榮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查,到今年4月9日河北省通報清河縣縣委書記冀東書(副廳級)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從中紀委等權威渠道通報的消息中,至少有38名縣委書記落馬。

  被判死緩的江西南昌縣原縣委書記湯成奇受賄3901萬元,玩忽職守、濫用職權,造成國家損失2.8億多元;安徽泗縣原縣委書記晏金星10年受賄600余次,平均每周一次,金額達500余萬元。

  在基層盤根錯節的關系網中,處于各類關系核心位置的縣委書記,一人貪腐往往波及當地各級黨政機關干部。甘肅省華亭縣原縣委書記任增祿收受賄賂991萬元,另有411萬元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該案牽涉129名華亭縣官員,幾乎覆蓋了該縣縣委、縣政府以及各鄉鎮政府機關。

  “人都有弱點,不喜歡錢的喜歡美女,不喜歡美女的喜歡字畫。”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周志忍說,縣委書記集資源分配、干部選拔等大權于一身,因此一些人想方設法投其所好,攀附其權力而謀利。

  落馬縣委書記在哪些地方撈錢

  ——賤賣資源,損公肥私獲暴利。在礦產豐富地區,一些縣委書記通過縣礦產管理局,直接插手干預礦業開發、出讓,采取私下交易、違法開采,甚至占有“干股”等形式獲取高額利益。

  礦產資源性腐敗成為擊倒縣委書記的常見“黑洞”。“稀土重縣”江西安遠系列腐敗案中,原縣委書記鄺光華為其妹等親屬非法開采稀土打招呼,僅幫助其妹違法銷售獲利超過4000萬元;去年被判刑的安徽六安市原副市長權俊良在擔任霍邱縣縣委書記期間濫用職權,在處置探礦權轉讓過程中,非法干預轉讓價格評估,并違規決定將探礦權轉讓,給國家造成5.2億余元的經濟損失;廣西武宣縣原縣委書記李啟亮、彭進瑜,涉及利用行政審批權和行政執法權插手礦產開發,并與“黑社會”勾連。

  ——借地生金,大撈土地工程財。浙江開化縣原縣委書記王金良在工程建設、土地開發、股權轉讓等方面為有關單位和個人謀取利益,先后50次非法收受相關人員所送財物。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雙開”的武漢市新洲區原區委書記王世益,被查出從土地出讓金賬戶中,支借1億多元資金給4家民營企業使用,建立官商聯盟謀取私利。

  廣西社科院研究員羅國安說,近年來隨著各地投入巨額資金用于舊城改造、土地流轉、基礎建設,加上土地收入成為地方政府手中少數能相對自由支配的財源,某些縣委書記極易利用其審批職權或影響力受賄撈財。

  ——賣官鬻爵,批發“官帽”斂財。作為手中“含金量”最高的人事權,干部選拔往往成為某些縣委書記的瘋狂攬財手段。去年一審被判刑14年的晏金星,“賣官”近百次受賄300多萬元,被稱為一手收“票子”,一手發“帽子”的“帽子書記”。

  “不送不重用,少送動一動,多送往上蹦”,這句順口溜諷刺了一些地區存在的“賣官”現象。一位熟知干部選拔流程的官員將此形象描述為:動干部前把組織部長喊來,“記”;常委會上要求縣委辦主任,“念”;選拔表決時對參會常委說,“過”。“說三個字就把干部選拔程序給走完了,遇上強勢的縣委書記,有的縣長上會前都不知道要提拔誰。”

  加強教育培訓武裝頭腦,加快制度建設監管權力

  從行政級別來看,目前縣委書記多數僅屬處級,占全國處級及以上領導干部總數比例不到1%。然而,縣委書記又屬于特殊的干部群體,其能力高低、表現好壞直接影響執政一方的政治生態與社會發展。能治理好一個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口的縣,就具備在更高層次施政的基礎條件,因此縣委書記往往成為官員仕途升遷的重要臺階。

  應當看到,縣委書記隊伍的基本面是良好的,大多數縣委書記能夠廉潔奉公,勤懇敬業。焦裕祿、谷文昌等勤政為民,都是縣委書記學習的榜樣;近年來,各地不斷涌現縣委書記的先進典型,其“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事跡感動一方百姓。

  為進一步提高這支隊伍的整體素質,從2014年11月起,中央黨校舉辦縣委書記研修班,計劃到2017年底將全國縣(市、區、旗)委書記輪訓一遍。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寄望縣委書記: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坦坦蕩蕩為官。“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習近平說,“選擇從政就不要在從政中發財,選擇發財就去合法發財。”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幾年前,中央曾專門出臺《關于加強縣委書記隊伍建設的若干規定》,去年以來,中央黨校又組織對縣委書記展開大輪訓,這些舉措充分體現出中央對縣委書記群體的高度關注、重點培養和嚴格教育。

  中共中央辦公廳最近印發了《關于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方案》,其中提出,對存在“不嚴不實”問題的領導干部,立足于教育提高,促其改進;縣級以上黨委(黨組)書記要帶頭講“三嚴三實”專題黨課。

  汪玉凱認為,加強縣委書記隊伍建設,除強化教育培訓和道德人格塑造外,更多應在權力制衡上下功夫。比如現在大部分縣委書記兼任人大常委會主任,紀委歸屬同級黨委管理等制度安排,都有必要適時調整,增強人大、紀檢、審計等部門的制度約束,同時加強巡視、舉報等外部監督力度,讓“大權在握”的縣委書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縣級作為權力體系完善的最基層政權組織,縣委書記責重權大。周志忍說,當前正值城鎮建設、農村改革的發展轉型期,各種包裹在錢權色中的利益誘惑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者喪失底線,迷失自我,應當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權力約束機制。

  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曾經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縣權改革試點,以規范縣委書記權力。長期研究中國縣域制度改革問題的河南省社科院院長喻新安表示,通過制度完善,探索縣級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的新路徑,將會有效防范權力濫用,也將有助于為縣委書記群體營造良好的謀發展、干事業的環境和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事實+

  縣委書記:官員腐敗重災區

  近年來,縣委書記一度成為腐敗高危人群。自2006年河南省縣級黨委換屆以來,河南共查處貪污受賄犯罪的縣委書記22名,其中9名是在縣委書記任上被查處,13名是從縣委書記崗位上提拔或調整到其他工作崗位不到一年被查處。而在今年的反腐風暴中,山西有近20名縣委書記落馬。

  一般來說,遠離中心城市的縣一級往往是處于“山高皇帝遠”的“政治地理邊緣”, 使得權責不對稱、“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成為縣委書記工作中的最大困難。這種“政治地理邊緣”,一方面給縣委書記開展工作帶來難度,另一方面,導致了買官賣官等官場潛規則更容易流行。這種現象在一些少數貧困地區表現的尤為明顯,如“千萬縣令”安徽定遠原縣委書記陳兆豐、“三光書記”福建周寧原縣委書記林龍飛等都是賣官鬻爵“致富”的貧困縣縣委書記的典型。因為他們處在貧困縣的位置,“要想富,動干部”,除了賣官之外,就再沒有別的什么“致富”門路了。

  縣委書記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對上,縣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事業相對獨立,縣委書記可以針對縣里的任何事、任何人說了算;對下,縣委書記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也就是說大事可以抓,小事也可以抓。縣委書記面臨的“利益誘惑”也很大。縣一級的城市拆遷、中小國企的改制等“項目”,往往是資金涉及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重大工程”,這些項目往往需要那些具有實權的縣委書記“一錘定音”,其中的“利益誘惑”對一般的領導干部而言都是一種考驗。(騰訊新聞綜合新京報、人民網等報道)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