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官方《胡喬木傳》出版 鄧力群審讀意見披露

2015-05-08
来源:鳳凰周刊

   作者:陳祥

  鄧力群在審讀意見中總體肯定書符合“喬木同志對黨史著作的要求”,“可以作為黨史和國史的附傳來讀”。他還具體贊賞道:“例如關于人道主義與異化的問題,關于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等等,傳記作了有理有據的分析和評論,說服力較強,可以明是非、正視聽。”

  1950年,毛澤東、周恩來和胡喬木在一起。

  胡喬木不是居領導核心地位的決策者,但共產黨的許多重要文件、主要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黨中央報刊的重要社論,都出自他手。一段時間里,外界視他為共產黨意識形態的權威人物。

  他在1992年去世時,獲得官方蓋棺定論:“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我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他去世當天的《人民日報》等各大報紙,除刊發新華社通稿《胡喬木同志生平》外,統一發四張照片,他與毛澤東合影兩張,與鄧小平、江澤民的合影各一張,寓意是他一直和三代共產黨領導核心在一起。

  2015年1月,81.5萬字的《胡喬木傳》上下冊面世,這位共產黨要員身后終于有了官方版的傳記。對于成立于1994年的《胡喬木傳》編寫組(以下簡稱編寫組)而言,他們完成了最重要目標,如釋重負。2月10日,就在書出版后一個月,擔任組長的鄧力群去世。胡喬木之子胡石英在鄧力群遺體告別儀式現場說:“鄧力群叔叔是我父親最好的朋友。”

  二十年前的任務

  《胡喬木傳》的編寫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人民出版社在1990年秋邀請胡喬木將幾十年的文章匯編成書,胡喬木欣然同意,他其實早就讓秘書邱敦紅和徐永軍、兒子胡石英一起整理他早先發表的文章。借出版社的外力推動,文集搜集整理工作步入正軌。

  李今中于1991年10月從石油部借調到胡喬木身邊,負責文集的各項編輯工作,他向《鳳凰周刊》記者表示念念不忘在胡喬木身邊的330天。胡喬木在家中二樓騰出兩間辦公室,制定的工作原則很簡單:看材料、選材料、編材料,每周五匯報。胡喬木本人親自翻閱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合訂本,許多文章未署名或署筆名,別人無法辨認。胡喬木規定,只有全文是他親筆寫的才算自己的作品。

  最終,有232篇文章被胡喬木圈定入選,隨后中央檔案館挖出36篇社論補充。《胡喬木文集》的第一卷收《解放日報》、新華社、《人民日報》的社論和少量其他政治評論;第二卷收黨史、理論、政策方面的論述;第三卷是其他性質的文章和雜文。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直到黨的十三大這一歷史時期,也就是他從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崗位退下來為止,黨中央所發出的重要文件,幾乎沒有一篇沒有傾注他的心血,留下他的筆記;作為第二代領導集體中的一員,幾乎沒有一項重要措施和行動,沒有參與決策和貫徹執行的。”李今中回憶道,他在資料整理過程中認識到胡喬木在共產黨中的歷史地位。1992年9月,文集第二卷尚在交付排印中,胡喬木去世了。

  1994年5月,上級部門批準編寫組成立,明確規定主要任務:編輯出版各種專題文集,同時在此基礎上對胡喬木的生平進行研究,寫出有思想歷史深度的《胡喬木傳》。“這些工作實際上是從一個側面系統地總結黨的思想理論、宣傳文化工作的歷史經驗,對于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長遠的意義。”

  同年8月,編寫組正式成立,鄧力群擔任組長。編寫組設在當代中國研究所之下,該所是鄧力群和胡喬木在1989年9月組織建立,專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編撰工作”。

  編寫組陸續出版了三卷本《胡喬木文集》、《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及其增訂本、喬木文叢(胡喬木談中共黨史、談新聞出版、談語言文學、談文學藝術、書信集、詩詞集)、《胡喬木集》、《鄧小平的二十四次談話》、《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過兩次增訂的《我所知道的胡喬木》。

  以此為基礎,編寫組在2006年完成《胡喬木傳》初稿,此后不斷修改,定稿時是46章,在2010年9月根據鄧力群的審讀意見向上送審。編寫組副組長程中原告訴《鳳凰周刊》記者,全書是在鄧力群的指導下完成。

  鄧力群在審讀意見中總體肯定書符合“喬木同志對黨史著作的要求”,“可以作為黨史和國史的附傳來讀”。他還具體贊賞道:“例如關于人道主義與異化的問題,關于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等等,傳記作了有理有據的分析和評論,說服力較強,可以明是非、正視聽。”

  中宣部將書稿給8個單位送審,分別是:中央辦公廳、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黨校、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社科院、發改委、新聞出版總署。鄧力群點名要讓黨史界元老如逄先知和金沖及、原新聞出版署署長宋木文、原《求是》總編輯有林參與審稿。最終,從46章壓縮至38章。“核對材料、糾正錯誤、補充遺漏,這是內容方面的修改意見;調整章節、刪削篇幅,這是結構方面的意見;改善提法、潤色文字。”程中原轉述編寫組收到的修改意見。

  以上說法都很籠統,程中原指出“改善提法”大有文章可做。對編寫組而言,最難的修改是擺正胡喬木和毛澤東、鄧小平的關系。中央的精神是,胡喬木是領導人的助手,在領導人的指導下協助工作。

  “喬木是我們的第一支筆桿”

  程中原介紹,寫作《胡喬木傳》有兩個基調,其一是鄧力群綜述胡喬木一生之語,“從學徒到助手到開始獨當一面”;其二是胡繩評價胡喬木語,“百科全書式的馬克思主義學者”。

  1938年,胡喬木進入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任宣傳部長,翌年主編該部名下的《中國青年》雜志。正是胡喬木在《中國青年》上的撰文,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胡喬木一生的重要轉折點來臨,1941年2月他調任毛澤東秘書,從學徒做起。“他不到三十歲,一介書生,清秀文雅;在會上埋頭做記錄,并不說話。”楊尚昆回憶剛到毛澤東身邊的胡喬木。

  鄧力群說,優秀“學徒”胡喬木的突出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新聞和政論寫作,毛澤東出個題目、說個意思,胡喬木迅速完成文章,經毛澤東稍加修改后就送共產黨報紙、通訊社發表。毛澤東曾開玩笑說:靠了胡喬木,我們有飯吃。第二,是胡喬木對于黨史研究的貢獻,他剛當秘書就參加《六大以來》的編輯、校對,此書被稱為“黨書”,是毛澤東與王明等留蘇派進行路線斗爭的武器。

  中央機關到西柏坡后,胡喬木擔任新華社總編輯、中宣部副部長。進北京后,他任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社社長。9月,他參與起草政協的《共同綱領》。10月1日,他站在了天安門城樓上。胡喬木在11月被任命為新聞總署署長和黨組書記,整頓建政初期的新聞業,制定了許多沿用至今的方針政策。

  期間,胡喬木改進了新華社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把《人民日報》辦成名副其實的黨中央機關報。他在1951年寫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是1949年后第一本重要的黨史教材。撰寫《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制定第一部憲法、編輯《毛澤東選集》、起草八大文件……胡喬木馬不停蹄參與共產黨在意識形態上一項又一項重要工程。

  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胡喬木同情彭德懷一行人,最終無奈屈從。1961年6月起,胡喬木迫于神經衰弱癥嚴重,離開了中樞,開始長期休養。文革期間,胡喬木受到批評、審查、揪斗、軟禁,按他自己話說是被“冷藏”。但比起毛澤東的另外兩位秘書田家英、陳伯達,胡喬木尚屬幸運。

  1975年鄧小平復出時,胡喬木受命主持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與“四人幫”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胡喬木再次挨整,受壓寫下揭批鄧小平的材料。毛澤東去世后,胡喬木被禁止參加廣場上的追悼大會,也不準去人民大會堂瞻仰遺容。為請求開禁,他給江青寫了一封信,即后人所說的“效忠信”。

  1977年5月24日,王震和鄧力群去見鄧小平,王震帶上了胡喬木寫給鄧小平的道歉信。鄧小平表示不介意過去的事,要胡喬木放下包袱,并稱“喬木是我們的第一支筆桿。”

  胡喬木復出后,協助鄧小平在意識形態上做了諸多工作。最大的成就,是他擔任第二個歷史決議——《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工作的負責人。至今,大陸在建政后的歷史問題上都須遵循該決議的定調。1980年,胡喬木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他在1980年代留給外界的最重要印象,是他極力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1987年十三大后,胡喬木退居二線,成為中顧委常委。1989年10月,他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定位自己的角色:“可以說我是鄧小平改革政策的忠誠擁護者。在某種意義上我是他的親密助手。”

  離開一線后,胡喬木將更多精力花在黨的文獻編輯和歷史研究上,他儼然成為黨史界的政治把關人。如《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這一類重要著作在修訂再版或編輯出版前,都要經胡喬木在用字、句法、邏輯等方面把關。胡喬木甚至會過問這類書出版后的宣傳報道。

  胡喬木名字最后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是大陸官方于2012年6月2日紀念胡喬木誕辰一百周年。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