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5

警惕人工智能危機是在自欺欺人?

2015-05-08
来源:网易科技

  據國外媒體報道, 斯蒂芬·霍金曾警告“人工智能完全體的發展可能意味著人類的終結” ;伊隆·馬斯克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是人類生存面臨的最大威脅;比爾·蓋茨則提醒人們要小心人工智能。

  人類對未知事物產生恐懼並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以及矽穀企業家和微軟創始人對人工智能的擔心為這種恐懼增添了新的注解。但是像科幻電影一樣,擔心機器人會奮起革命似乎有點自欺欺人。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的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要了解現在的電腦可以做什么,以及未來可能做到什么。由於不斷增長的硬件計算能力和數字化熱潮的席卷,人工智能正在享受發展的黃金時代。今天的“深度學習”系統,通過模仿人類大腦神經元可以處理大量的數據,學習執行一些任務,利用模式識別進行翻譯,就像人類一樣。於是,分析照片或者玩簡單的電腦遊戲,現在已經在計算機程序的能力范圍之內。Facebook 2014年推出的一種算法DeepFace識別人臉的准確率達到97%。

  但是需要認識到,這種能力是十分具體的。今天的人工智能只是通過強大的數字運算力來模擬出智能,並沒有與人類一樣的自我思考能力、興趣和欲望。計算機還沒有人類所具有的任何推測、判斷和決定的能力。

  然而,人工智能目前已經足夠強大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它可以通過作為人類智力的補充提高人的能力。比如說國際象棋,雖然計算機比任何人類都更加強大,但是世界上最好的棋手並不是機器。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卡斯帕羅夫表示人類和人工智能的混合體才是最強大的。這種人類與機器的混合體正成為各行各業的新發展趨勢。通過人工智能的幫助,醫生在醫學圖像上發現癌症的概率大大增加。智能手機上運行的語音識別算法將為發展中國家數百萬文盲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數字助理將有可能對學術研究產生幫助。圖像分類算法將幫助穿戴式設備為人類提取現實世界的有用信息。

  但即使在目前,不是所有的人工智能都帶來的是積極的影響。比如,參與國家安全的人工智能有能力監控數十億的電話通聯,並挑選出任何想要需找的對象。雖然目前人工智能對社會利大於弊,但許多人仍會因為人工智能成為犧牲品。原來由人所做的工作比如說會計和營銷等,可能會被晶體管取代他們的位置。人工智能可能注定要替代越來越多人的工作崗位。

  不過對人類的監控和​​取代,並不是霍金、馬斯克和蓋茨所擔心的未來。他們關注的是更遙遠的未來擁有認知和學習能力的機器人與人類的利益產生沖突。

  但這種人工智慧生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事實上它可能永遠也不會出現。盡管大量心理學家、神經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對大腦研究了一個世紀,仍然無法理解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目前還沒又出現。

  但是,即使霍金先生所描繪的人工智能完全體離我們尚遠,但是審慎的規劃如何應對仍然必要。其實這並不困難,因為人類一直都在規范那些具有致命傷害的東西,比如政府機構,比如軍隊。一旦這些自治實體不受特定的法律和規則限制就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

  正如軍隊需要民間監督,政府必須透明負責任,人工智能系統也必須公開接受審查。由於系統設計人員無法預見所有的行為,所以人工智能必須有強制關機功能。這些規則可以保障人類不受傷害同時又不妨礙技術的發展。從核彈到交通規則,人類有能力用技術和法律來約束任何強大的創新。

  一個有自主意識的非人類智能生物的確有其潛在危險性,但這不應該掩蓋人工智能未來為人類所能帶來的巨大利益。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