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到印度去:中國手機廠商的機會或陷阱?

2015-05-11
来源:海外網

  隨著小米CEO雷軍的一句“Are You Ok”,印度手機市場再次讓中國手機廠商充滿想象。目前全球第三大手機市場、較低的准入市場門檻、類似中國手機市場的用戶需求等,讓中國手機廠商紛紛將印度作為自己走向海外市場的第一步和新的掘金地。事實真的如表面看起來這般簡單嗎?印度市場究竟是中國手機企業的機會還是陷阱?

  在此我們不妨先看看我們的廠商為何要去印度市場。對此有關媒體和相關評論已經很多,不再贅述。我們想說的是,中國手機廠商之一所以走向印度市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以量致勝的商業模式遇到了瓶頸,進一步解釋就是我們的所謂“性價比走量”策略已經到了臨界點。當然這個臨界點會依照廠商實力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什么臨界點?對於部分廠商盈虧或者更虧的臨界點。

  當然我們並非否認“性價比走量”(俗稱薄利多銷)模式的可行性和現階段對於中國手機企業的適用性。但從中國手機市場目前的格局看,我們懷疑中國手機廠商是否達到了“薄利多銷”的規模。

  首先,據HIS Technology的最新統計,今年的第一季度,中國廠商中,除了小米、華為外,其他廠商的市場份額均在個位數,呈現高度的碎片化或長尾特點。這意味著中國手機廠商絕大部分未達到“薄利多銷”的規模要求,即便是小米和華為,雖然市場份額達到了兩位數,但出貨量中也多以中低端手機為主。例如小米之所以在第一季度位居中國智能手機之首,主要得益於其千元以下紅米系列手機的出貨。

  其次從此前TrendForce 研究報告顯示的2015年第一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2.91億台,同比下跌9.2%,主要是受到中國手機市場內需疲軟的影響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給予相關廠商走量的空間正在縮小,對於中國廠商來說,要想繼續保持量的增長,惟有進一步下拉手機的價格,但如前面所述,中國手機廠商市場份的長尾,加之多數廠商已經達到或越過了臨界點,要再想從量上尋求進一步的突破將面臨虧損或虧損擴大的風險。

  實際上在這輪臨界點到來之時,不要說二三線品牌的國內手機廠商,就連昔日以實力著稱的“中華酷聯”,已有兩家敗下陣來,那就是聯想和中興(前5名之中已不見蹤影)。可見中國手機廠商“走量”的模式已經觸底。所以稍有實力的廠商走向海外市場(例如印度)既有主動的一面,更有無奈的成分。

  在了解了上述中國手機廠商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和增長方式之後,再來分析和判斷近期國內手機廠商紛紛進軍印度市場究竟是機會還是陷阱相對就簡單明了許多。即中國廠商在印度市場的臨界點在哪裏?影響這個臨界點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提及印度手機市場的“臨界點”我們不妨以具體的手機為例來說明更加直觀。作為印度當地第一大手機品牌Micromax,其最近發布的一款手機yureka搭載了高通Snapdragon615芯片、2G內存、16G存儲、500萬前置攝像頭和1300萬後置攝像頭,基本與小米4I相同,只是屏幕上有區別,yureka是720P的5.5寸屏幕,而小米4I是1080P的5寸屏,但yureka只要約882元人民幣,而小米4I售價1272元人民幣,華為榮耀6plus在印度的售價更是高達2649元人民幣。由此可見,Micromax相比中國手機廠商之前在中國市場創造和自身能夠承受的“臨界點”要低得多。但就像之前所述,這些中國手機廠商早已在中國市場突破了自身可以承受和拉動市場增長的“臨界點”,這也他們希望拓展印度手機市場的原因之一,不幸的是,印度手機市場的“臨界點”比中國市場還要低,這意味著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廠商要么大幅降價原有手機產品,要么單獨卡開發更低價的智能手機以讓自己重新進入印度市場的“臨界點”,之內才有可能在量上有所增長,並與印度廠商競爭。但無論哪種方法,對於已經達到或者突破“臨界點”,再次進入一個新的“臨界點”的中國手機廠商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那就是營收和利潤的進一步承壓。

  其實不僅是營收和利潤,就算我們的廠商進入印度市場的“臨界點”之內,其競爭的激烈程度也遠超中國市場。據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統計,2015年第一季度,印度手機市場排名第一的是三星,市占率為27.8%,印度本土廠商Micromax市占率15.3%的緊隨其後,而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廠商也是印度本土廠商Intex和Lava,市場率分別為9.4%和5.4%。中國手機廠商中只有聯想進入到前5,市占率為5.2%。需要說明的是,聯想之所以在印度市場市占率上升之快,主要得益於之前並購來的摩托羅拉移動。如果去除摩托羅拉移動的話,單聯想自己品牌手機的市占率不足1%。由此可以看出,近乎於零起步的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市場不僅面臨三星這個宿敵的競爭,還有印度本土廠商的狙擊。而零起步又意味著在印度市場,中國手機廠商無論在品牌、渠道、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重新投入,這對於本就突破“臨界點”而不得尋求符合新的印度市場“臨界點”的中國企業又是額外增添的壓力。(文/孫永傑)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