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輝煌再難覓,大宗商品的“黃金十年”早已湮沒在浩浩歷史風塵之中。自2011年初開始,因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明顯放緩和“中國需求”持續萎靡,大宗商品市場開啟了新一輪漫長熊市。
眾多商品價格被腰斬的陰影之下,眾多實體企業哀嚎遍野,“經營困難”、“利潤下滑”、“虧損嚴重”等字眼在最新的年報和季報中俯拾皆是。更令人悲觀的是,不少專家和學者認為,這次熊市還未見底,不少商品價格或將繼續下跌。
然危機的低谷孕育著希望的生機。有業內人士指出,大宗商品競相“拼跌”,帶來的是改變定價格局的契機。一般而言,商品牛市中,市場往往是賣方主導,作為買方的中國只能被迫接受不斷攀升的價格,無力改變定價規則;而商品熊市中,市場進入買方市場,中國作為需求端的主要力量,能夠改變現有的定價格局。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謂是一箭三雕:輸出過剩產能、掌控沿線資源以及形成中國主導的貿易規則,而這三大目的將從不同的路徑全面提升我國大宗商品的定價力。”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表示。
“一帶一路”提升商品定價力
2011年開始,受房地產調控和經濟結構調整影響,我國經濟開始減速。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80%以上的增量需求都來自中國的背景下,隨著“中國需求”的神話不復存在,各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也開始連連走低。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過去四年多的時間里,從原油、鐵礦石、動力煤到螺紋鋼(2357, -4.00, -0.17%),甚至大豆(4362, 3.00, 0.07%)、白糖(5541, 10.00, 0.18%)、棉花(13270, -10.00, -0.08%)等商品幾乎集體呈現單邊下跌走勢,價格腰斬者過半。其中“商品之王”原油自115美元/桶跌破50美元/桶大關,累計跌幅近六成;即使被喻為“保值圣品”的黃金,也從逾1900美元/盎司跌破1200美元/盎司,價格折損近四成。
大宗商品價格跌跌不休,仿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導致不少上游企業盈利持續下滑,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下游企業和消費者成本。而從更宏觀的高度來看,有分析人士認為,大宗商品持續走熊,意味著定價格局悄然生變,增強“中國聲音”的契機已然到來。
“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時機已成熟:一是大宗商品告別十年黃金時代,二是國際格局呈現多極化,三是我國經濟實體穩步提升,四是中國外貿力量逐步增強。”5月16日,胡俞越在第五屆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30人論壇上表示。
在胡俞越看來,“一帶一路”戰略將從不同的路徑全面提升我國大宗商品的定價力。首先,輸出過剩產能,影響定價規則。過剩產能輸出的背后是產業轉移,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形成新型“雁陣”。作為“雁首”的中國有望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主導的貿易關系,并整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形成區域性買家壟斷,影響大宗商品定價規則,從而有助于我國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
其次,控制沿線資源,提升大宗商品定價權。“一帶一路”涉及65個國家,這些國家大多是新興發展中國家,典型特征是自然資源豐富而基礎設施落后。中國則恰恰相反,原油、鐵礦石等資源性大宗商品外貿依存度相當高而許多基建行業卻處于過剩狀態。如此,中國與沿線國家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用制成品、資本、技術控制需要的資源。
最后,主導貿易規則,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定價體系。“一帶一路”戰略及“亞投行”將推動形成區域性貿易規則,而該規則將由中國主導,推動我國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定價體系。
胡俞越特別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在深化與沿線國家貿易合作時,使用人民幣的地域范圍會擴大,人民幣將會由周邊逐步向區域擴散,而資本項目逐步開放,也將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而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宗商品定價權。
“隨著資本項下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推進以及境內外市場參與主體的互聯互通,國內與國際市場的價格聯動會更趨緊密,市場透明度的提升和信息噪音的消除將使得商品定價更有效率。”混沌天成研究院院長葉燕武預計。
不斷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
近年來,隨著國內期貨市場品種結構不斷豐富,投資者結構不斷完善,特別是一些大型產業客戶和專業投資機構的進入極大提升了市場流動性,中國在銅、橡膠(14485, 175.00, 1.22%)、白糖、棉花、豆粕(2664, -12.00, -0.45%)等品種價格的全球影響力正在不斷加大。
“比如銅期貨,已經能夠引領LME和COMEX銅走勢,而國內煤焦鋼完全是自己的行情,反映自己的供求關系和宏觀經濟背景。但是部分貴金屬還是受制于人。而部分農產品,如棉花和白糖,盡管走勢和美棉和ICE糖大體一致,但是上漲和下跌的節奏不一樣,完全反映出中國棉花市場種植面積、高庫存的特點。”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表示。
然而,盡管我國在大宗商品定價權上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但在全球定價體系中還沒有能夠形成強有力的和中國實體經濟相匹配的影響力。
“我們只有建立自己的國際定價中心,才能奪取國際定價權,才能切實維護中國的經濟利益。改革大宗商品流通體制,加快發展我國的期貨市場,增強我國對大宗商品定價的‘發言權’,力爭使我國成為某些大宗進口商品的全球定價中心,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性問題。”華聯期貨楊彬認為。
胡俞越[微博]指出,中國要奪取定價權,還必須不斷完善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而在新的大格局下,期貨市場也需適時謀變,加快創新步伐。他建議,期貨市場可從三個方面加快創新步伐:一是加快品種創新,可以橫向創新推出新型期貨合約尤其是能與“一帶一路”沿線資源對標的期貨合約,完善品種體系;縱向挖潛已有的期貨合約,通過交易機制創新,將合約做特做強;二是雙向開放,“引進來”要協同“走出去”,既包括期貨公司和投資者“走出去”,也包括引進國外投資者和期貨品種;三是沿線設交割庫,利用“一帶一路”戰略在沿線國家著力設立相應的交割庫,提升期貨交易所的競爭力,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貨交易所。
目前來看,單獨的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已然無法滿足企業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而場內市場與場外市場對接聯通,有效滿足現貨企業多樣的投資需求,研發出多樣化的衍生產品,可以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我國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
“國際投資者在參與交易我國個性化的衍生產品時會影響期貨市場價格,使期貨市場價格更為權威、公允,進而提高我國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力,助力我國奪取大宗商品定價權。”胡俞越說。
業內人士認為,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向歐美等國建立的定價體系提出挑戰,是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有力途徑,這就勢必要打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和制度環境,吸引更多有市場影響力的境外參與者。而這需要各類機構在為期貨及衍生品市場提供服務方面不斷謀求創新,在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領域走出新路。
服務實體經濟效果顯現
建立多層次的衍生品市場體系,歸根到底,旨在拓寬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即“立足現貨、提升現貨、服務現貨、回歸現貨”。
近年來,不少企業通過參與期貨市場,為規避價格波動風險、減輕經營壓力以及創新庫存管理方面帶來便利。
舉例來看,作為全球最大的聚酯生產國,中國對生產聚酯的主要原材料PTA(5274, -24.00, -0.45%)需求量巨大。因此,PTA價格也牽動著國內聚酯產業鏈上各個企業的神經。尤其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PTA價格出現了單邊回落走勢,使得PTA企業在經營上面臨巨大困境。而作為全球最大的PTA生產企業,逸盛石化每天產能近3萬噸,一天價格下跌100元/噸,造成的損失就在300萬元。
為了改變窘境,企業開始展開“點價套保”操作。在一次實際操作中,逸盛石化在PTA遠期合約上以5100元/噸賣出1萬噸,兩周后期現貨價格出現下跌,此時下游企業開始逢低補庫,與逸盛石化協商以期貨盤面價格5000元/噸貼水100元/噸價格簽訂1萬噸的采購合同。基于進行了期貨市場的事先“點價”,合同迅速成交。同時,逸盛石化期貨部在期貨市場以4900元/噸買平頭寸,就這樣完成一次“點價套保”操作。
湖北白銀棉業集團則是通過建立合作社服務三農,主要從事棉花套期保值業務操作,側重于棉花賣出保值的交易,這為企業控制風險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別是2010年、2014年極大規避了收購加工皮棉價格大幅下跌的損失。
此外,2014年7月,日照鋼鐵集團與永安資本、中信寰球商貿(上海)有限公司簽訂國內首單鐵礦石基差貿易合同,標志鐵礦石期貨在定價作用發揮方面邁出實質性一步。據悉,日照鋼鐵集團與中信寰球商貿簽訂的合同為5000噸鐵礦石,與永安資本簽訂的合同為10000噸鐵礦石,以i1409合約作為基準價,并設置一定的升貼水標準,雙方約定的點價期為一個月以內。這樣一來,現貨企業通過基差定價的模式,能提高企業套期保值的效率,在穩定供求關系的前提下,使貿易合同雙方的風險外溢到期貨市場上,從而更好地發揮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實體企業,國內期貨交易所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據鄭州商品交易所理事長張凡介紹,鄭商所根據市場變化,積極探索監管轉型,放松市場管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盡可能地釋放和激發市場活力。一是貼近現貨實際,修改合約規則制度50多項,提高持倉限額和套保額度,減費讓利,降低市場參與成本,滿足產業鏈企業日益增長的風險管理需求。二是通過加強與各相關行業協會對接,同企業開展面對面交流,舉辦“三業”活動等形式,廣泛開展市場服務工作。三是有序上市新期貨品種,持續推進農產品期權研發,發布了易盛農產品期貨價格系列指數,努力豐富衍生品風險管理體系。四是加強市場事中事后監管,打擊違法違規交易,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