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如果說哪些國家對東南亞最感興趣,美國無疑應該是首要。畢竟東盟10國有數國和美國都是盟友,簽署軍事條約。
而作為亞洲兩大國的日本和中國,對東南亞自然也非常關注。中美日三國在東南亞形成了一種有趣的戰略博弈。
比如“新萬隆會議”不久前在印尼召開,不只是中國對此在意,習總親自出席,日本也對此看到了與東南亞國家加強往來的機會,雖然此會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聚首,但安倍晉三卻出席,并發表主旨演講。
日本在東南亞國家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記得2013年習近平就是在印尼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隨后這個倡議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起,組成“一帶一路”規劃,而且被外界視為是與美國在亞太地區推廣的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協議(TPP)相抗衡的大戰略。
印尼之所以成為習能提出大戰略的節點性國家,與其在東南亞國家中的地位,以及對中國南部經濟和戰略安全的影響密不可分。中美經濟暗戰的升級似乎由此成為學者討論的話題。
除了印尼之外,外界對東南亞在中美日等大國間的“平衡外交”一直很感興趣。梳理歷史,其實能看到比較有趣但卻激烈的大國博弈脈絡。
冷戰期間,東南亞成為社資兩大陣營交鋒的主戰場之一,高潮是越南戰爭。戰爭爆發的初始階段,美國糾集八國成立東南亞條約組織,不過其中僅菲律賓和泰國屬地區國家;中蘇指責東約為反共聯盟,妄圖分裂亞洲,并堅定支持越共。
由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國向東南亞多國進行了革命輸出,令這些國家一度對華關系緊張。
1975年越戰結束,同年東約解散,緊接著中國也因“文革”結束而改變了對東南亞的外交政策。
此后,劇情連續逆轉,曾經的中蘇同盟走僵、中美堅冰融化,鄧小平訪美歸來中國就對越南發起了自衛反擊戰;蘇聯解體后,美國一超獨霸,轉而尋求遏制中國,緊鄰中國的東南亞被美國重新利用。
今天,東南亞已經是世界經濟最活躍的高地,中美乃至日本正展開激烈競爭。
防務上依靠美國、經濟上依賴中國,這是很多東南亞國家奉行的策略。美國“重返亞太”以來,一再向菲律賓半賣半送舊裝備,還對越南解禁軍售;日本也以“安全保障的能力構建”為名向菲越提供軍事援助。
菲律賓和越南都是同中國有主權爭議的南海國家,正因為有美日在背后慫恿,才助漲了這些國家同中國的對抗,從而加劇了地區的緊張局勢。
4月20日,美國和菲律賓展開為期10天也是第31次的“肩并肩”軍演,參演兵力達到去年的兩倍。
美菲“肩并肩”連同美泰“金色眼鏡蛇”、美日“利劍”、美韓“關鍵決心”等聯合軍演,特別是美國在南海推銷的所謂“自由航行權”,都為其自身在亞太的“和平守護者”形象服務,相反,中國則被塑造為“麻煩制造者”。
與美國主打安全牌不同,日本在東南亞更多是以施展軟實力為主。以緬甸為例,今年2月,日本曾在仰光舉行戰后70周年陣亡者追悼會,甚至邀請了靖國神社的神職人員參加;而中國遠征軍烈士墓早就被緬甸當局夷為了平地。
據生于緬甸的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林錫星介紹,借助發展援助政策(ODA),日本在緬甸影響力巨大。
軍政府上臺后,因美國以人權問題施壓,日本才減少了在緬的經濟活動;近來美緬關系松動,日本再次加大了在緬的投資力度。
美日“擁抱”緬甸各自考慮不同,美國最大目的是搞“亞太再平衡”,遏制中國,如果中國不去緬甸,美國也不會去。
至于日本,它的外交政策受制于美國,同緬甸走近雖然是要繼續鞏固兩國關系,但更多的是為經濟增長尋找突破口。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越南。
亞投行令中國同美日在東南亞乃至全球的戰略競爭形勢大變。最富有戲劇性的是,菲律賓早在2010年11月就表達了加入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但在本月1日放棄TPP轉而加入亞投行。
至此,東盟十國全體申請加入,連日本也按捺不住,只等美國點頭。這表明東南亞國家對發展的訴求高于對抗,美國如果為一己私利人為制造矛盾,可能也并不會有太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