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一種觀點,認為倡導和堅持面對面溝通的傳統會展業遲早要被“顛覆”,網上虛擬展會將替代實體展會。這個觀點在上世紀90年代末曾風行一時,后來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裂而歸于沉寂。這些年,隨著互聯網技術再次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上述觀點卷土重來,重新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
會展業需要與互聯網結合,這是經濟社會發展使然。但是,筆者所不能認同的是會展業與互聯網技術對立、非此即彼的觀點。會展業固然是傳統行業,但會展業并不保守。如果回溯到哪怕是15年前,看看那個時期的會展行業,便不難發現,現在的會展業已經進入了一個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的時代。與其他很多行業相比,會展業在擁抱互聯網時代、運用互聯網技術方面不遑多讓、毫不遜色。
曾幾何時,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了解展會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很難想象沒有自己網站的展會將是什么樣兒;電子郵件基本上已經替代了紙質招展材料,參展商名錄也越來越多地從紙質名錄轉變為網上名錄(online catalogue);社交媒體推廣、SEO早已成為會展營銷的“家常便飯”。在營銷軟件方面,美國走在了前面,基于云技術的客戶管理和營銷軟件被廣泛使用,傳統數據庫被Salesforce、Microsoft Dynamics、Sugar等替代,而且目前這些軟件均有智能手機版本,這大大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和空間范圍;美國還有許多營銷軟件如HubSpot、Marketo等,這些軟件分析客戶行為,致力于提高使用者的精準營銷能力,頗有大數據概念的影子。
在展會現場管理方面,RFID(射頻識別)技術剛剛被投入使用不久,基于該技術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又脫穎而出。由于成本低廉,NFC大有取代RFID之勢。主辦方可以利用NFC相關技術推送展會信息,展商可以向觀眾推送信息,同時觀眾也可以通過NFC主動獲取展會和展商信息。在美國,僅客戶跟蹤、位置行為識別方面的軟件就有10多種……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會展業同步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在技術領域,近期為行業所關注和重點推廣的展會App發展最快。據美國相關機構對300家會展組織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之前,86%的展覽組織機構都會使用展會App,其中94%的機構在2015年加大了對App的資金投入力度和使用范圍。
展會App過去只不過是參展指南的網上電子版,這個時代將一去不復返。目前,展會App已經應用到現場登錄注冊、交流互動、客戶洽談邀約等許多展會環節。通過App,除了可以了解展會日程、查看展覽“地圖”之外,還可以獲得展覽會議的參與主體信息,并與之建立聯系、實現溝通。在會議方面,利用App可以提前向演講嘉賓提問題、獲得觀眾會后的反饋、下載會議材料如演講嘉賓的PPT等。當然,App也少不了定位功能,主辦方利用定位功能了解觀眾的參觀路徑和興趣點,從而優化展覽管理。由此產生的“大數據”,有可能是技術給會展業帶來的下一個驚喜。
由此可見,會展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正在加速。回到本文最初的話題,如果我們把傳統展會與互聯網的結合看作是一種創新,其實現方式可能有兩種:第一種是像我們上面介紹的那樣,即展會各個環節的互聯網化,利用互聯網提升展會營銷、運營等各個環節的效率;第二種是對展會本身商業模式的否定和顛覆,比如以虛擬展會徹底替代實體展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第一種創新正更為實際。筆者認為,這是會展業擁抱互聯網時代的務實態度。第二種方式更像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預測。實體展會將被“顛覆”,會展業的O2O、互聯網+的實質就是線上虛擬展會代替實體展會,筆者懷疑這種思維可能過于簡單,是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簡單思維。相比之下,國際上一些展會組織者目前結合實體展會,或者利用App,或者在網站上實現展商和觀眾互動溝通,這樣線上線下融合的嘗試和實踐似乎更具有現實意義。另外,對原有模式進行徹底的否定和顛覆,比如上馬虛擬展會,即便有可能產生歷史性的突破,實現巨大的價值,但其失敗的可能性也遠遠大于實體展會。一方面,這種預測還沒有得到市場檢驗,也許根本不符合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即使這種預測是正確的,對上馬新模式時機的把握也將決定創新者的成敗,“望山跑死馬”,過早的投入有可能讓創新者成為“先烈”。
總之,一個基本的認識是,會展業在擁抱互聯網時代的過程中不遑多讓,正在主動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我們需要做的是,專注每一個提升展會參與者價值的細節,務實地推動每一種技術的創新和運用。至于展會與互聯網還會以何種方式實現結合,讓市場來決定吧,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沙克仲 系北京圣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青島海名會展集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