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全球經濟陷入“通縮”泥潭?

2015-06-08
来源:國際金融報

  ●如果說,美國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得的是“急性病”;那么,歐元區得的就是“慢性病”。而這種“慢性病”顯然無法僅僅依靠QE藥方得以治愈。

  ●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只要出現稍微明顯一點的增長,就很容易引發通脹。相反,只要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一些,通縮的風險也就隨之而來。

  上個月10元錢才能買到的東西,到了這個月只要花9元就行了。這對居家過日子的老百姓來說,應該算得上是好事,畢竟這意味著手頭的錢升值了。然而,長此以往的話,帶來的後果則是,工資降低,甚至失業。這就是通縮,也正是當前全球經濟所面臨的最大風險。

  今年以來,歐美多國通脹率持續保持低位甚至徘徊於臨界線附近,令市場惶惑不安。雖然目前尚難以斷言全球經濟已經進入通縮周期。但各國央行高官們采取的積極貨幣政策似乎透露出了內心的焦慮。在金融危機的陰霾漸漸散去之後,全球經濟是否將陷入另一個名為通縮的泥潭?抑或,轉瞬間通脹的隱憂將侵襲而入?

  英國“暫時性通縮”

  英國陷入暫時性通縮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價格下跌,而非需求疲軟。這種通縮對於經濟來說並不是壞事

  從0到-0.1%,毫厘之差,卻切實地表明英國陷入了通縮。4月份英國的CPI數據,意味著英國自1996年有官方數據以來首次出現通縮。英國國家統計局說,根據具有可比性的曆史數據,這也是英國自1960年以來首次出現通縮。

  “近期,幾乎所有的英國財經新聞都圍繞著‘通縮’兩字展開轟轟烈烈的爭論,經濟學家以及分析師都在表達各自的觀點,並試圖搜集更多的證據來證明自己。不過,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說,我們並未感覺到自己的生活進入了通縮狀態,至少目前沒有。”在英國生活已經16年的張沫在回答《國際金融報》記者的問題時坦言,“過去的一個財政年度剛剛結束,從4月份開始,我的薪水比去年增加了5%。雖然不多,但這至少讓我的感覺不錯,說明公司去年的盈利有所增加。”

  “而從我們的日常生活開支來看,現在與一年前似乎也沒多大變化。食物的價格總是有漲有跌,根據季節有所變化,去年冬天的時候,水果和蔬菜的價格一度漲了不少,但也只維持了很短一段時間。”對張沫而言,今年家庭生活支出的增加,主要是因為給孩子的零用錢增加了不少,“我的大兒子今年14歲了,有了自己的社交需求和消費需求,所以我們相應增加了他每個月的零用錢”。

  張沫說,她更願意相信英國所謂的“通縮”只是暫時性的。最近,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也出面安撫民眾:“對於英國家庭預算而言,物價比一年前更低的狀況應該是好消息。”奧斯本表示通脹率的下降只是暫時的,不應把通脹墜入負值領域視為有害的通縮。“英國需警惕通縮風險,但有能力應對通縮”。

  華威商學院院長馬克·泰勒表示,英國出現通縮是因為能源和食品價格的下降,並不是因為需求疲軟,這種通縮對經濟來說並不是壞事。數據顯示,4月剔除能源、食品、酒精和煙草等商品的英國核心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0.8%,這一通脹率低於前一個月的1.0%。

  能源價格下跌是英國4月CPI同比增幅跌入負值的主要因素。英國國家統計局指出,導致4月通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交通運輸成本的下降,特別是航運和海運費用下降。去年原油價格的持續大幅下跌,令英國的通脹率一路走低。而英國央行也因此在年初就曾預測,英國通脹率年內將跌至負值。

  業內外彙機構Blueprint Capital表示,英國經濟學家幾乎一致認為該國通縮只是暫時現象,因此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暴跌的現象已經結束,而現小幅上揚態勢。

  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在其通脹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年底,通脹將“顯著”上升,到時油價下滑帶來的影響將消退。他還預計,到年底物價增長將回升至1%以上。“在大宗商品價格沒有進一步下跌的情況下,接近零的通脹不大可能持續很長時間。”多數專家預計,英國的通脹率將在今年晚些時候保持在0至0.5%區間內。

  天達銀行經濟學家團隊稱:“我們費盡力氣強調這不是通縮。通縮的含義是整體物價的持續下跌,不是由於能源和食物成本的急劇下跌導致通脹短暫地跌破零。所以,我們預計5月的數據將再次進入正值區域。”

  然而,一位不願具名的德國投行分析師表示,英國陷入通縮的風險並不能完全排除。“盡管英國4月份的CPI數據第一次跌入負值,但是實際上英國的通脹率已經較長時間處於持續下跌狀態,且不斷逼近臨界線,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英國已經陷入通縮。如果通脹率持續走低,英國可能坐實通縮。”

  歐元區重演教科書

  歐元區經濟陷入了一場“教科書般的通縮”:金融危機導致投資乏力、消費低迷。在經濟基本面得到切實改善之前,歐元區難逃通縮漩渦

  而在英國爭論是否陷入通縮之時,歐元區則額手稱慶——數據顯示,歐元區4月CPI從負數重回到正數。

  根據歐盟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4月CPI終值同比增長0。在經曆連續4個月的負通脹率之後,歐元區的通脹率終於不再下跌。而這也令歐元區的官員們著實松了一口氣。5月26日,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維斯科在意大利央行股東年會上“迫不及待”地表示,歐元區通縮憂慮已消退。

  然而,前景尚不容樂觀。維斯科同時強調:“盡管歐元區通縮風險已經緩解,歐洲央行仍必須繼續執行購買資產計劃,以確保歐元區通脹回到目標水准。”

  雖然,市場對歐元區是否已經進入通縮始終存有爭論,歐元區內部也並不願意承認歐元區經濟面臨由通縮帶來的嚴峻挑戰。然而,連續4個月CPI的負增長狀態,的確令歐元區官員壓力倍增。

  從去年12月到今年3月,歐元區CPI同比增幅分別為-0.2%、-0.6%、-0.3%、-0.1%。而導致歐元區CPI同比增幅持續下跌的因素中,首當其沖的同樣是能源價格的大幅下滑。2014年,國際油價出現雪崩式暴跌,油價遭腰斬。如今,隨著國際油價止跌,歐元區CPI增幅重回正值區間似乎也是自然之事。

  不過,複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歐元區經濟陷入通縮的原因遠比其他國家來得複雜。“歐元區經濟陷入通縮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經濟基本面就沒有得到很好的恢複。投資增長乏力,最終導致消費低迷。”

  “經濟增長乏力以及高失業率,已經嚴重損及到歐元區內尤其是南歐一些國家居民的消費信心。普通家庭都在盡可能地控制家庭支出預算,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消費。因此,歐元區通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需求的下降。而在歐元區經濟基本面出現切實改善之前,這種需求下降甚至萎縮的狀況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上述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表示。

  而歐元區CPI重回正值區間的最大原因在於歐洲央行推出的QE舉措。在忍受4個月負通脹率的煎熬後,歐洲央行在3月開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即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歐洲國家債券的QE項目。

  歐洲央行表示,通脹率在1月份跌至穀底後,已逐漸停止過去兩年來不斷下滑趨勢,顯示該行采取的措施開始發揮效果。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強調,QE進展順利,有清晰的證據顯示貨幣政策正在起作用。歐央行將一直實施QE,直到通脹可持續回升至目標水平。如有必要,歐洲央行可以調整QE規模。

  而歐元區官員對於2015年歐元區經濟基本面的改善有著很強的信心。日前,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表示,預計歐元區經濟加速上升,通脹率也將上升,市場對歐元區的通縮擔憂是不合理的。

  那么,當前被歐元區寄予厚望的QE能否帶領歐元區遠離通縮風險呢?在華民看來,這一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說,美國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得的是‘急性病’的話;那么,歐元區得的就是‘慢性病’。而這種‘慢性病’顯然無法僅僅依靠QE的手段得以治愈。”

  今年一季度,歐元區GDP同比增幅為1.0%,這提振了市場對歐元區經濟複蘇的信心。日前,高盛集團發布報告稱,歐元區2014年GDP料增長0.9%,2015年料增長1.5%。不過,德拉吉在5月份出席會議時直言,盡管歐洲經濟近期已呈溫和複蘇的趨勢,但歐元區19國集團經濟增長太過低迷。

  凱投宏觀經濟學家羅尼斯表示,現在得出歐元區通縮威脅已經消失的結論尚早,如果油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再次下滑,歐元區仍有再次陷入通縮的風險。

  上述分析師進而指出:“雖然,在歐元區一季度GDP數據公布後,國際機構紛紛上調了對歐元區2015年GDP增速的預測值。但是,歐元區經濟複蘇的基礎太過脆弱,很容易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反複。因此,現在判斷歐元區通縮風險已緩解的確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美國出現通縮假象

  鑒於美元在決定全球流動性方面的核心作用,美聯儲QE退潮之後,全球貨幣基數由停滯轉為下降,美國國內甚至出現了短暫的通縮假象

  當歐元區將逃離通縮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歐央行的QE政策時,美聯儲早已將這一手段玩得爐火純青。

  美聯儲是此輪金融危機爆發後,第一個推出QE計劃的央行。而至少從截至目前的成效來看,QE對美國經濟複蘇是有作用的,可以說美聯儲的QE是成功的。

  其實,在今年年初美國經濟同樣出現了通縮的苗頭。根據美國勞工部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商品價格實際上同比下滑0.1%,負值的CPI同比增幅意味著美國在繼歐元區之後,也陷入了通縮。這是自2009年10月份美國經濟經曆年度通貨緊縮以來首次出現這樣的情況。

  而追根究源的話,國際油價大幅下滑同樣是造成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2014年全年,美國貨物進口23451.9億美元,占當年GDP總量比重約為13.5%。因此,能源產品進口價格的顯著下滑對美國國內物價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與此同時,美元重回強勢似乎進一步加大了美國通縮的壓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美元升值周期帶來“貨幣沖擊”。

  自2011年以來,美元步入升值周期,其通過兩個渠道產生貨幣沖擊。一是美元作為全球計價貨幣的價格傳導效應。當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都以美元計價,美元升值周期與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形成負相關關系。二是美元升值引發的全球貨幣供給沖擊。鑒於美元在決定全球流動性方面的核心作用,一旦掌握全球貨幣“總閥門”的美聯儲結束資產購買計劃之後,全球的貨幣基數將由停滯轉為下降,勢必導致全球總體“資金池”水位下降。

  不過,克利夫蘭聯儲經濟學家則表示,美元強勢對美國經濟通縮的影響並不大,95%的進口產品在裝船進入美國之時就已經以美元來計價,這些產品不再受到彙率的影響。他們的研究數據顯示,美元指數上漲1%,6個業內非原油產品進口價格下跌大約0.3%。同樣,美銀美林也指出,美元即使大漲20%,核心CPI指數預計也只是下降0.5%。

  而在CPI同樣表現為負值之時,市場對於歐元區和美國經濟的看法則截然相反。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美國CPI出現負增長只是短暫現象。“美國在1月份出現短暫的通縮,與美聯儲退出QE有一定的關系。當美聯儲不再購買國債,這意味著市場的美元貨幣供應量減少了,一時間自然會對物價有所影響。”華民表示。

  上述分析師同樣認為,美國並沒有出現通縮,“除了CPI數據之外,還需要結果其他主要經濟數據來對通縮或通脹與否進行判斷。而從美國當前的投資增長的數據以及消費增長的數據來看都不錯,而且這樣的勢頭很可能將持續下去”。

  而QE對美國經濟的成效或許無法同樣在歐元區出現。“美國經濟不存在結構性問題,因此通過QE向市場注入資金後,企業及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得以逐漸恢複。”該分析師指出,“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則存在嚴重的機構問題,因此必須進行改革。如果經濟結構改革不了,僅靠QE措施,根本無法解決歐元區面臨的通縮風險。”

  華民表示:“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推出QE的態度上,其實有著很大的差別。總體而言,歐洲央行對QE政策的態度並不堅定。相較於通縮,歐元區更擔心通脹。二戰結束初期,歐洲通脹高企的慘痛教訓令歐洲人抱持‘預期通脹,不過通縮’的心態。因此,歐元區在貨幣政策上向來較為保守。而其實,在經濟結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這種對貨幣政策的保守態度也並沒有錯。”

  新興經濟體難獨善

  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波動性更大。只要經濟增速放緩一些,通縮的風險也隨之而來了

  而當發達經濟體紛紛瀕臨通縮風險或者顯現通縮苗頭之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下,發展中國家經濟則很難“獨善其身”。

  瑞信經濟學家預計發展中國家今年的經濟增速將放緩至3.8%,是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與之相反,預計工業化國家將取得2.2%的增長,是五年來最高水平。由此可見,雙方經濟增速的差距只有1.6個百分點,是2001年來最低水平,也低於去年的2.5個百分點。在2007年的時候,雙方經濟增速差距大約為6個百分點。

  雖然更平衡的增長可能是期望的結果,但瑞信的團隊擔心,在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美元升值和美國可能加息的情況下,新興市場跌勢可能刹不住車。這有可能引發一場新的通縮危機,打擊到所有人。

  “相較於發達成熟的經濟體,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波動性更大。因此,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只要出現稍微明顯一點的增長,就很容易引發通脹。相反,只要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一些,通縮的風險也就隨之而來。”上述分析師表示。

  5月26日,俄羅斯財政部戰略規劃司司長科雷切夫稱,俄羅斯可能在今年6月下旬出現通貨緊縮。“由於俄羅斯糧食豐收的原因,通常俄羅斯會在8至9月份出現通貨緊縮。但由於西方對俄制裁的逆效應,今年通貨緊縮可能會在6月下旬出現,並持續至9月份”。

  科雷切夫表示,一般來說,冬天俄羅斯會進口糧食,糧食價格也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而夏天由於俄自己的糧食豐收,糧食價格會出現回落。今年糧食價格的波動會更大,因此今年的通貨緊縮也會更明顯。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GDP增速放緩,CPI的增速也放緩。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的CPI增幅開始逐步下滑。今年前4個月CPI同比增幅全部低於2%,尤其是1月份CPI同比增幅跌破1.0%水平,這自然也增加了市場對於中國經濟可能陷入通縮的擔憂。

  而更令市場擔憂的是,中國的PPI數據。4月份,中國PPI環比下降0.3%,同比下降4.6%。中國PPI月度數據同比下降的持續時間已增加到38個月,而PPI月度同比數據上一次出現增長還是在2012年2月。

  不過,近日中金公司發布報告預計,中國PPI同比增速將於今年年底回升至0左右,於2016回到正增長區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在2015年成功觸底,PPI指標開始回升,結束所謂的“通縮”狀態,相關企業逐步達到正常的盈利水平。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預計,2015年中國的CPI會在1.3%,低於2014年的2%。“所以仍然還是存在對通縮的壓力和擔心。”

  “不過,中國央行在宏觀調控方面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在貨幣政策方面,持續地降准來增加貨幣流動性,以及多次降息來引導資金成本的下降,都會有較好的作用。”上述分析師表示。

  通縮通脹一線之隔

  石油價格、美聯儲加息都是影響通縮走勢的關鍵性因素

  5月27日,中國央行稱,存在全球性通縮和國際油價大幅波動風險。

  “新興經濟體的增速出現普遍下滑,通脹水平也下降。而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CPI水平總是處於臨界線附近徘徊,因此很難斷定全球通縮的時代是否已經來臨,或者即將來臨。CPI數據很可能‘不小心’就跌入負值區間,也很可能很快就回到正值區間。”上述分析師表示。

  在該分析師看來,2015年是否會陷入全球通縮,一個最重要的導火索就是國際油價的走勢,“盡管,從年初以來,國際油價已經止跌,並出現了一定的回升。但是,國際油價向來牽扯到國際政治、地緣政治、金融市場等各種複雜因素。目前,並不能排除油價重回下跌通道的可能性,而一旦油價再現持續下跌,那么全球陷入通縮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5月28日,石油輸出國組織(又稱歐佩克,英文縮寫OPEC)公布的長期戰略報告草案顯示,盡管油價下跌,北美石油產量仍在增加,表明全球未來兩年將持續石油過剩。該草案預計,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原油供給在2017年之前仍將增加。

  歐佩克報告稱,一般說來,非歐佩克石油生產商已經進入生產,即使油價極低的環境亦不會導致減產,因為高成本生產商總是試圖掩藏部分運營成本。全球石油需求低迷意味著歐佩克需要將原油產量從2014年的3000萬桶/日降至2017年的2820萬桶/日,而目前歐佩克的原油產量為3100萬桶/日。

  而正是這樣一份報告,令市場惶惶不安。在歐佩克不減產的情況下,2015年的國際油價將有可能延續2014年暴跌的態勢。

  不過,市場在面臨通縮風險的同時,通脹的風險並沒有遠離,尤其是對新興經濟體來說。“美聯儲切實啟動加息的舉措,可能扭轉當前的通縮風險,歐元區除外。”華民表示。

  在美聯儲在去年11月開始退出QE之後,市場就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2015年6月份正式啟動加息。然而,年初出現的CPI走低的狀況令美聯儲的態度愈加不明確,而市場對美聯儲將於6月加息的預期也出現降溫。

  “不過,近期美國經濟數據的表現,尤其是CPI數據的表現,令多數機構依舊預期美聯儲將於年內啟動加息,而時間很可能是9月份。”上述分析師指出。美國4月未季調核心CPI月率超預期上升0.3%,創2013年1月以來最大升幅;4月未季調核心CPI年率上升1.8%,高於預期1.7%的升幅。盡管,4月美國1.8%的核心CPI雖然這個數據不高,但和-0.2%的CPI一對比,投資者立刻認為物價企穩,美聯儲加息預期提升。

  而一旦美聯儲加息則很可能對新興市場造成沖擊。美聯儲二號人物、副主席費希爾表示,美聯儲會考慮加息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美聯儲真正開始加息時,市場會有更大的波動,但整體過程將是可控的,新興市場也能應對美國加息。

  然而,隨著美聯儲加息以及美元的不斷走強,新興市場普遍面臨資本外流的風險。“新興經濟體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往往都有著極大的貨幣存量,以及資產泡沫化。一旦出現大規模資本外流,很可能造成新興經濟體資產泡沫破裂,進而導致物價飛漲、通脹高企。”

  其實,對不少新興經濟體而言,負值的CPI難得一見,而高達雙位數的CPI增幅則似乎屢見不鮮。以俄羅斯為例,俄羅斯聯邦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近4周來,俄通貨膨脹率連續保持在0.1%。盡管如此,截至5月18日,自今年年初以來,俄羅斯通貨膨脹率達到8.2%。根據俄羅斯經濟發展部4月份的預測,2015年俄羅斯年度通貨膨脹率將達到11.9%,而之前俄經濟發展部曾預測2015年俄年度通貨膨脹率為17%。

  “除了歐元區以外,其他經濟體並沒有太大的陷入通縮的可能性。”華民表示。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