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董建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于去年11月成立
【香港商報網訊】在西方國家,智庫對社會和經濟政策有很大貢獻。然而,在香港這個高度發展的經濟體,智庫的數量不多,對社會政策的影響力亦不算大。有智庫成員期望,可由現有智庫推動民間資助智庫的風氣和文化,讓本港出現更多智庫,而智庫的大量研究成果,將成為助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彌補政府政策研究的不足。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石安
西方國家如美國有大量智庫,不同智庫的立場鮮明,不僅經常向政府提供意見,假如智庫組織人員獲委任成為政府閣員,便有機會將該智庫的研究結論落實推行成為政策。郭葉陳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郭琳廣向本報表示,任何智庫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會對地方地區發展帶來益處,從本港經濟發展階段來看,香港需要更多智庫。
郭琳廣說:「香港有一些智庫是某一些人士的智囊團,有一些比較沒有那麼個人化,美國也有一些擺明傾向共和黨想法,一些傾民主黨,一些講明獨立中立,例如Heritage Foundation(美國傳統基金會)、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等等,它們都將研究出版給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考。」
港在政策研究較落後
多年前成立了「匯賢智庫」的行政會議成員、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受訪時稱,不論回歸前後,香港政府在推行重大政策時,大多委任顧問公司進行研究,較少採納智庫的意見,或多或少阻礙了智庫組織的發展:「以內地為例,法改委、外交部、商務部以及國務院均有設立『內腦』進行政策研究,並採納研究成果付諸實行,相反香港特區政府鮮有進行政策研究,勉強只有中央政策研究組(中策組)可稱得上是政府的『智庫組織』。」
本港在政策研究方面較為落後,葉劉淑儀認為是殖民地官僚系統遺留下來的問題。她說:「殖民地時代有關香港政策並非在香港決定,而是在倫敦進行;同時,香港傳統政務官決策時大多依從過往慣例,較少採納創新方式;加上香港政務官向來慣於依從上司指示辦事,鮮有涉獵範疇以外的政策研究。日積月累下,扼殺了智庫組織在香港的發展。」
董建華牽頭成立智庫
西方智庫的經費主要來自民間,由私人企業或個人捐獻,本港的企業家和企業未必很關心智庫發展,較少考慮資助智庫發展。郭琳廣說:「傳統文化改變要時間,急也急不來。」他認為,智庫要下更多工夫去做推廣,吸引企業或個人資助智庫發展。
2014年11月10日,團結香港基金舉行盛大的成立典禮,郭琳廣說:「大家參與(團結香港基金)的目標都一致,希望香港人可以團結在一起,為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為香港下一代多做些事。」
研究長策提升競爭力
曾於董班子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的藍鴻震認為,董建華牽頭成立團結香港基金是基於擔心香港競爭力減退,故決定成立智庫組織,透過提出長遠政策建議,提升香港的長遠競爭力:「所謂不進則退,過往香港與新加坡不相伯仲,但今天新加坡的競爭力已遠勝香港,為避免香港競爭力再次後退,惟有眼長遠政策研究。」
藍鴻震認為,當下香港面對眾多問題,應思考並且多作深入研究,從而提升香港競爭力,解決香港當前問題:「董先生很有心,十分願意為香港做事,我相信團結香港基金的工作,將會得到很好的結果。」
葉劉淑儀也認為,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範疇較匯賢智庫更廣泛、更深入,可彌補特區政府的不足:「團結香港基金涉及醫療政策的研究,是匯賢智庫過往多年不能進行的;團結香港基金進行的研究,既為香港未來作深層次分析,亦可就多範疇把脈,可彌補特區政府在政策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