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中韓自貿協議影響廣

2015-06-10
来源:香港商報

  凌昆

  近年中國大力開拓與外國的多邊及雙邊協作,最近的一項重要突破是中韓經過十年談判后,終於達成自由貿易協議。這項成果意義重大,且不單是經貿上的,對於東亞地區的地緣政經格局亦將影響深遠,對香港及台灣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台港均受影響

  協議的內容廣泛全面,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電商等業務部門,和競爭政策及政府采購等政策部門,一共有17個領域。在貨貿方面,協議覆蓋面廣,包含了逾九成稅目及逾八成半雙邊貿易鏈。在服貿方面,協議只是個開始,雙方還將繼續按負面清單模式進行談判。為推動投資,雙方將在山東威海及仁川設立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為支持韓國與朝鮮合作,中國把韓企在朝鮮開城經濟區的產品作為韓國貨品處理。另一方面,雙方為減少開放貿易帶來的冲擊,部分產品將不納入自貿協議,主要是汽車類及漁農類產品。

  自貿協議無疑將有利於擴大雙方的經貿合作,并帶動兩國的增長,有估計指雙邊貿易可由現時的3000億美元在5年內提高至5000億,韓國GDP可在10年內多增近一個百分點,中國GDP也可稍見增加。然而更為重要的是,由中韓自貿協議帶來的國際政經形勢變化,雖然主要效應會發生在東亞地區,但對全球局勢也可能有微妙的影響。首先最值得注意者是,對香港及台灣的競爭壓力上升和由此引起的問題。

  對香港來說,主要是影響內地人來港旅游購物:通關便利化及關稅降低將令內地人士可減少來港買韓貨,但看來影響不會很大。對台灣影響則大得多,且主要是在制造業方面。由於台韓間生產重疊度較高,直接競爭較多,故韓貨在自貿協議下增加了通關優勢便對台貨不利。台灣有估計指韓貨在大陸市場可取代20至40多億美元的台貨,從而令台灣GDP稍降。實際上中韓自貿協議對台港的打擊都非重大,但在當前形勢下卻又凸顯了兩地的政治問題:台灣有「太陽花」反服貿運動,香港有反內地客的「驅蝗」等行動,影響了與大陸的交流。若再加上新的不利因素,自令相關的業界人士憂慮。

  對中國內地利多於弊

  對中國內地來說,自貿協議有利有弊:利在增加外貿及外投機會,弊在競爭壓力增加。由於目前中國所采用的高匯率政策令人民幣幣值偏高,企業對新增壓力更感百上加斤,應付維艱。但除了經貿領域的影響外,中韓自貿協議對中國還有許多主要是正面的效應,包括:

  一、有助推動與其他新興工業國及發達國達成經貿協議。中韓協議涉及的在一般保護壁壘外,還有許多發達國關注的領域如政府采購及環保等,故協議的質素水平較高,以此為範本更易與發達國的要求接軌。

  二、有助抗衡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夥伴關系(TPP)協商。美國想以TPP談判孤立中國及定規矩,以便繼續保持其世界「一哥」地位。中國與韓國這類美國盟友及較重要的經濟體達成自貿協議,不單顯示美國的封殺無效,也說明中國同樣有定規矩的能力。

  三、有助穩定朝鮮半島及中韓關系。美國一直想借韓國與朝鮮的對峙坐收漁利,一面借抗朝抗中,另一面拉住韓國作「馬仔」,最近更搞風搞雨要在韓國派駐薩德反導系統,被中國明言反對。中國與韓國達成自貿協議,并由此擴大共同利益面,既可穩住中韓關系,防止美國挑撥,還可間接反制美國借對峙要脅韓國,從而增加中國在半島事務上的話語權。

  四、中韓走近及經濟融合對日本不利。韓國產業發展模式曾師承日本,中韓在這方面合作互補,對日本的競爭威脅自必加大。

  五、中韓合作對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亦有利。

  顯然,中韓協議可助中國開放向前推進,并穩定東北亞毗鄰地區,長遠意義重大。

  對港台兩地則是個警號,類似的挑戰將日多,故必須及早處理好內部政治問題,才可更有效地應對外圍形勢的轉變。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