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亦稱寶塔,藏語稱「藏文」(曲登),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譯,還有稱為浮屠,即來源「Buddastupa」。佛塔是佛教的象徵。佛塔最早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文和各種法物。
在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中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佛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當地8個國王收取,分別建塔加以供奉。另外,還在釋迦牟尼一生中有紀念意義的8個地點,如誕生處的蘭毗尼花園、成道處的尼連禪河、首次說法處的鹿野苑、安居處的祗陀園,從忉利天下處的桑迦尸國曲女城,化度分別僧處的王舍城、將入涅槃處的毗耶離城,涅槃處的拘尸那城,建造了八大靈塔,依次稱作聚蓮塔、菩提塔、吉祥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平塔、勝利塔、涅槃塔,這些塔都是有紀念意義的。在青海塔爾寺建有善逝八寶塔,西藏布達拉宮建有如來八塔也都是為紀念釋迦佛八大事蹟而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