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公安部破特大假鹽制售案 2萬噸假鹽銷往7省

2015-07-02
来源:澎湃新聞

  江蘇泰州,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

  地上堆放的假鹽

  封裝假鹽的機器

  個把小時的工夫,數以噸計的工業鹽僅僅換了個包裝,就成功變身為“食用鹽”—這一看似宏大的制鹽工程,全程只在京郊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里完成。

  而后,一袋袋看似來路正當的“食用鹽”從這里出發,通過層層流轉銷往全國7個省市,其廣泛的市場多數是這些地區的偏遠鄉鎮。

  然而,這些低于市價、外觀口感卻與正規食用鹽幾乎無異的“食鹽”,不僅不含人體必需的碘成分,其中還檢出了亞硝酸鹽,長期服用會造成多種副作用。

  憑借這一毫無技術含量的生意經,這個假冒食用鹽制銷網絡中的各個層級都獲利頗豐。

  2015年4月,在公安部的統一指揮布署下,江蘇泰州警方與北京警方聯合出動近百名警力,成功搗毀了這一輻射甚廣的“假鹽”源頭,數十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澎湃新聞日前從泰州警方獲悉,根據初查結果,這一制售網絡累計售出“假鹽”兩萬余噸,案值達2000余萬元。這是今年公安部部署食藥打假“利劍行動”以來公安機關偵辦食品犯罪案件取得的又一重大戰果。

  長途客車成“假鹽”運輸工具

  破綻,最初暴露在制售網絡的最末端。

  2014年下半年,泰州市的鹽政部門在日常執法中發現,其轄內的海陵、姜堰、靖江、興化等地均有大量的包裝上標有“北京**加碘精制鹽”的袋裝鹽銷售。

  這種袋裝鹽的價格比一般食鹽的市價低,買家多是郊區的農戶或是食品加工店。

  多年來,泰州市場上售賣的多是淮鹽。于是,執法人員首先想到:根據食鹽專營政策,這一“外來戶”可能涉嫌異地售賣。

  不過,檢測結果讓他們震驚—經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鹽業產品質量檢測站檢驗,這些袋裝鹽中碘含量為零,水不溶物超標,甚至還檢出了亞硝酸鹽。

  泰州市鹽務管理局副局長周律剛向澎湃新聞指出,亞硝酸鹽的外觀和口感均與食鹽相似,如果大劑量食用,會對人體產生毒性。

  根據經驗,執法人員基本斷定,這種“食用鹽”實為工業鹽。2014年11月13日,泰州警方決定立案偵查。

  偵查的過程并不平順—尤其是在泰州警方摸清袋裝鹽的源頭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而非泰州。

  偵查中,許多購買者將來源指向了一個看似與食鹽買賣毫無關聯的人群—客車司機。警方很快意識到,這些鹽并沒有專門的運輸渠道,而是借助從北京發來的客車流入泰州市場。

  “光是泰州的幾個地區,像這樣直接參與運輸假鹽的司機就有十幾二十個。”泰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副支隊長朱金華說。

  警方收網前突擊轉移加工點

  查清源頭須北上。2014年11月底的一天,民警坐上了一輛從姜堰出發的客車。

  “客車在北京的長途汽車站停下后,在上下客的間隙,有人扛著蛇皮袋或紙箱子過來,搬進客車。里面裝的就是這種鹽。”朱金華向澎湃新聞回憶。

  民警后來還注意到,這些貨的來源是一個騎三輪車的男子。“大概四十五歲,民警跟他七繞八拐地,去了客運站五百里外的一個小巷子里,那邊有個調味品店。存儲的倉庫就在附近。”

  為了進一步探清“假鹽”來源,泰州派出多名精干民警,駐扎北京。

  一輛河北牌號的卡車引起了民警注意—每到晚上,這輛卡車就特別忙碌,往返于調味品店和大興區青云店鎮東趙村之間。

  “東趙村那邊是一個城中村,加工點就在那里。”朱金華記得,加工點位于一片民房中,門前是一個金屬加工廠,位置極為隱蔽。“這里面的租客姓王,他是假冒食鹽的主要加工者。”

  警方曾試圖接近加工點,但王某等人表現得極為警覺,稍有外人接近,就會有人上來問話,“想接近很難。”

  未免打草驚蛇,警方決定先查清所有外圍情況。

  “關鍵人物出現了!王某的姐姐和姐夫。”說起這一發現,朱金華至今難掩興奮:王某的姐姐之前注冊一個工業鹽的銷售公司,他姐夫姜某以前因違法經營食鹽被處理過。

  “這讓我們有了足夠的理由懷疑,這一家族團伙很有可能通過工業鹽的公司進來工業鹽,分包之后,假冒食鹽賣入市場。”

  歷經四個多月的偵查后,2015年4月2日,警方決定收網。“當時我們已經掌握了他們在北京的窩點和倉儲點。”在此之前,泰州已派遣70余名警力揮師北上。

  抓捕當天還有一段插曲:在警方行動前,王某等人已悄然轉移了加工點。“等我們到了東趙村的加工點時,里面已經人去樓空,地上還有不少殘留的鹽渣。”朱金華說,他們立即將民警分散到周邊各個巷道,最終通過王某的貨車鎖定他最新的加工點。

  當天,王某、姜某等人被先后抓獲。另有30多名警力駐守泰州,參與運輸的客車司機被同時抓獲。

  售往全國7省市,賣家自己從不吃

  王某的發財生意始于2008年。

  此前,他曾跟著姜某打工,每個月收入一千多元。“當時我姐夫(姜某)做的也是這個,看他挺來錢,我后來就自己單干了。”王某曾告訴民警,“食鹽”原料也是從姜某等人手上購進的。

  “所謂加工,其實就是一個分包的過程罷了,原來是工業鹽,分包完還是工業鹽,只是換了個包裝。”朱金華向澎湃新聞強調。

  “入行”之初,王某采用的是人工灌裝:將50千克包裝的工業鹽分裝進小包裝袋即可。

  在包裝時,王某還按照克數的多少,冠以不同的名頭。比如400克的叫深井碘鹽,500克的叫加碘鹽等。“其實都是工業鹽,沒有任何區別。”

  2014年下半年起,王某的加工流程更加簡化:他花了一萬多元買了分裝機,只要將工業鹽原料倒進漏斗中,就能自動分包。“兩三個小時就能裝完一噸的量。”

  “食鹽”制成后,王某根據實際需要,賣給在客運站附近做百貨批發生意的胡某等人,胡某等人再賣給大客車司機。客車司機再將“食鹽”藏匿在客艙或行李箱內,最終流入包括江蘇、北京在內的7個省市。

  “客車司機一般會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分散批發給城郊結合部和農村的小商戶。很顯然,正規的賣場,這種鹽是進不去的。”朱金華說。

  目前,包括王某、姜某等7人被逮捕,21名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審,其中包括客車司機和工業鹽的提供方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犯罪嫌疑人在歸案后表示,他們雖然買賣這種“食鹽”,自家卻從來不吃。

  工業鹽“變身”后增值近10倍

  為什么要用工業鹽偽裝食鹽?

  一位辦案民警告訴澎湃新聞,工業鹽的每噸進價只需400多元甚至更低,但食鹽的市場價可達每噸四千元,利潤驚人。

  根據上述民警的調查,每噸400元左右的工業鹽賣到王某手上后,經過分裝賣給胡某等人時,價格已漲至每噸900元以上,胡某等人再加價幾百元后賣給客車司機。“司機轉賣給各地商戶,再流轉到消費者手中時,價格還是要比正規食鹽的市場價低,但不會低太多。”

  經警方初查,姜某不僅涉嫌向王某提供用于生產假冒食鹽的工業鹽、包裝箱等,他自己也會從王某手頭購進分包的“食鹽”,賣至北京地區的調味品市場。

  “他在北京四環有一套16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輛奧迪Q5轎車,還有門面房和幾輛貨車。”一位民警分析,多年的“假鹽”營生確實讓姜某獲利不少。

  王某也不賴。在泰州市看守所內,他隔著鐵欄桿向澎湃新聞比劃著說:100萬左右吧(2008年至今)。

  泰州市公安局副局長董維華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警方收網時,在王某的加工點扣押的賬本就有26冊。

  根據初查結果,這一團伙近年來制售的假劣食鹽有兩萬余噸,案值兩千萬余元。

  “這個案件,是近年來我們在打擊假劣食鹽方面,案值非常大、影響非常廣泛、社會危害非常大的一個案件,也是案件偵破和打擊力度最大的一個案件。”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打假處處長許成磊對澎湃新聞說。

  如何進行源頭管控是一大挑戰

  江蘇泰州發現這起特大假鹽案件后,迅速上報公安部。“領導非常重視,公安部隨后展開了前期部署。”許成磊介紹,由于此案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危害大,最主要的犯罪手段非常隱蔽,公安部對案件進行了認真研究,制定了偵破方案,并協調相關機關對江蘇公安部門給予全力配合。

  許成磊分析,該案具有兩大突出特點:

  一是犯罪后果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用不加碘的工業鹽冒充加碘鹽,對于需要長期食用加碘鹽的消費者,會造成碘缺乏,對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因涉及7個省市的消費者,幅射區域廣,危害面積大。

  二是犯罪具有很強的隱蔽性。集中體現在犯罪工具、犯罪時間及犯罪手法上。犯罪的工具是長途客車,這是大家難以想象得到的作案工具。另外,長途客車夕發朝至,也很難引起外界的關注。在犯罪手法上,體現出積少成多、螞蟻搬家、化整為零的方式。

  “從北京晚上裝上貨以后,第二天凌晨就到達目的地,很快在當地就被分散到各個小零售店,轉移速度非常快。日常查處不易捕捉到其違法犯罪的行為。”許成磊說。

  食品藥品事關百姓民生,稍有差池即危害民眾身心健康。盡管犯罪團伙已經捉拿歸案,但這一特大制售假鹽案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如何對工業鹽進行源頭管控卻是一大挑戰。

  工業鹽用途廣泛,用量巨大,購買用于工業并不需要嚴格的審批。生產廠家遇商家前來購買的預設前提是,對方購買工業鹽是有著合法的、合規的用途,至于對方是否用于工業用途還是食用用途,卻無人進行審核。

  “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還心知肚明。對于廠家來說,只要把鹽賣出去了就可以了。”許成磊認為,大量工業鹽進入食鹽渠道,最關鍵還是要在源頭上進行管控。從此案可以看出一些薄弱環節,包括政策法規,包括日常監管。

  他介紹,今年以來,除了這幾個地方,還有一些地方公安機關偵破的假鹽案件,最后犯罪的工業鹽的來源都指向某省集中生產工業鹽的地區。

  但如何進行源頭管控,還是一個挑戰。

  許成磊說,對所有購買工業鹽行為進行登記備案,在現實中還做不到。如果在技術手段上創新,進行信息化管理,做到可追溯,事后追蹤起來會比較容易,這也許是解決源頭管控的一個好辦法。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