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九成七中一生有智能手机

2015-07-06
来源:香港商报

  6%日用手機8小時 孤獨感強

  九成七中一生有智能手機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王珈莉報道:近年使用智能電話漸有年輕化趨勢。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調查顯示,大部分中一學生都會使用通訊應用程式,部分中一學生會因使用手機通訊程式而越適應學校生活;同時亦有一部分學生越使用有關程式「越感孤獨」,研究人員指,每日使用手機時間高達8小時的學生,孤獨感評分比一般學生高,而這類學生占6%。團隊分別向學校及家長提出多項建議,冀將手機使用成為助中一生適應的「天使」,而非把學生推向更孤獨的「魔鬼」。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社工實踐實驗室」課程講師羅婉珊與社工系三年級學生,聯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組成研究團隊,上月訪問全港12間中學共1114名中一學生,發現九成七中一學生擁有智能手機,其中四成一學生經常使用社交分享應用程式,如Facebook、Instagram等;六成七學生經常使用信息聯絡應用程式,如WhatsApp、Wechat等。當中七成九的學生每日最少2小時使用手機,6%的學生使用手機時間更高達8小時,而使用手機時間高達8小時的學生,孤獨感評分比一般學生高。

  通訊App可助適應學校生活

  團隊代表黎愷晴表示,通訊應用程式中的「信息聯絡」功能,讓學生少了面對面的尷尬或即時情緒,同學能更暢所欲言,增加同學交流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對學校的歸屬感,適應初中學校生活。

  老師參與學生群組可輔導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講師羅婉珊特別指出,愈孤獨的人愈多用手機或愈長時間使用手機。她解釋,如學生在現實中難以建立密切的人際關系,會較易轉向利用通訊程式與陌生朋友溝通,藉此得到關心;若學生未能於朋輩間建立深厚關系,心靈會得不到滿足,從而增加使用電話,反令學生感到更強的孤獨感。

  中學教師吳老師認為,使用通訊應用程式有其實際需要及正面作用,但要「睇你點用」。她舉例,老師參與學生的群組,能方便通知學生各樣事項;一旦發現學生出現爭拗或特別沉默,可即時進行調停或個別協助某些學生。

  父與子通訊App交流增了解

  家長吳先生育有一名19歲的兒子,他憶述當年兒子就讀中一時「機不離手」,成績因此下跌。他曾限制兒子使用手機,反而發生沖突,令父子關系變差,其后嘗試以通訊應用程式與兒子對話,了解他使用手機的背后原因,發現兒子因不喜歡上某科課堂,會刻意在上課前一天不備課而玩手機,及害怕父母收手機,故「有得玩就玩」。他認為,學生最重要是知道如何善用手機。另外,現時手機用途眾多,需教導他們分辨信息的正確性。他說,兒子現時學懂善用手機,會在必須使用時才用。

  團體倡學校制訂介入策略

  團隊建議學校可盡早制訂介入的策略,與駐校社工合作,留意學生能否從學校的群體得到滿足感,及教導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合適的社交技巧;家長亦應了解子女成長需要,避免以電子產品填滿家庭空間,及過度緊張子女使用手機。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