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1

大疆汪滔:执掌机器人王国的愚者

2015-07-08
来源:网易科技

  文/網易科技 李儒超

  汪滔不是個“聰明人”。

  從2006年建立大疆,汪滔掌舵的大疆創新(簡稱DJI)默默無聞走過了大部分日子,沒有過多包裝,也沒什么遊說;汪滔自己還曾用“偏執”的股權分配,讓公司瀕臨分崩離析。

  他甚至不喜歡別人在他面前過多提及時下火熱的互聯網概念。並非冥頑不化,而是在他看來,對一家科技公司而言,科研本身更為重要,而互聯網僅僅只是個工具。

  “套上互聯網這層皮,感覺好像很高大上,但事情的本質還是掩蓋不了;比如一件產品還是沒辦法將歐美變成核心市場,當它在中國賣飽和後,跑到一個更落後的地方,在一個更沒品位的地方賣出去”。汪滔在接受網易科技的獨家專訪時說。

  言下之意,似有所指。

  DJI的產品在歐美很受歡迎,其擁躉不乏一些社會名流,包括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也有傳言稱,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為了DJI的無人機,買了台iPhone。

  作為公司創始人,汪滔覺得這樣的成果必然不是來自於某種商業模式的勝利。他的確對所謂“互聯網營銷”很不感冒,並堅持,起碼DJI不會在這個問題上花什么功夫,哪怕公司會因此過的更加順風順水。

  汪滔不想在這種事情上變得“聰明”。

 

  機器人王國

  雖然在外界眼中,DJI只是家無人機公司,但其未來可能並非與無人機的未來完全重疊。背靠著世界最大的制造業中心深圳,DJI也許一開始就不滿足於做一家無人機制造商。

  在DJI純白色調的新辦公樓裏,DJI副總裁潘農菲告訴網易科技的記者,去年《經濟學人》曾將DJI的無人機列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5個機器人產品”之中,是入選的唯一中國產品,這讓大疆上下振奮。

  說到這裏,這個騰訊產品經理出身的DJI高管,略顯激動,如同是自己多年的苦心難得被人理解一般釋懷。

  同樣做機器人的石金博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石金博與汪滔同出一門,是汪滔的師妹,她認為機器人需要完成感知、計算、傳輸、執行這四件事,DJI做到了,“在空中DJI無人機的自主規劃、避障等等,已經在機器人范疇之中”。

  而汪滔、石金博的導師李澤湘,是香港科技大學的一位機器人技術教授。圍繞被譽為機器人產業基地的東莞松山湖,DJI、固高、李群等李澤湘門下弟子的企業,陸續成為機器人這一“中國創造”領域的代表公司。

  但汪滔不是個著急的人,單論DJI在機器人產業的進展,DJI難以言快。

  他依舊顯得很謹慎,即便外界如何熱炒機器人,他還是覺得技術不夠完善,DJI可能需要一個更合適的新機會,一旦有這個機會,DJI當然會把握住,去擴展到更多機器人領域。而機器人自動化,在汪滔眼中,有著相當大商機,甚至會如他一直期待的一樣,會“改變全世界”。

  不過,謹慎歸謹慎,汪滔並沒有無動於衷。事實上,DJI已經將一個叫RoboMasters的機器人大賽運作了三年。雖然前兩年只是夏令營形式,但今年在團中央、全國學聯的參與下,這項賽事正作為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運作。

  在這項機器人對抗賽事中,DJI給每個參賽隊伍發放了一台形似“遙控車”的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款機器人的主控和無人機的飛控一脈相承,技術上不僅先進,甚至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東西。

  而這項比賽雖然和DJI現在的主營業務毫無關系,DJI卻拿出了5000萬元人民幣承辦。潘農菲向記者透露,最初DJI對RoboMasters有兩套方案:一是繼續以小規模夏令營的方式舉辦;二是重金承辦,將其推向全國。

  最終汪滔拍板了後者,“這個決定幾乎沒有辦法用財務邏輯來推演”。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來,通過RoboMasters夏令營進入DJI工作的大學生為數不少。而不少業界人士認為,無人機本身就是廣義機器人的一部分,二者技術相通,人才也相通。這也讓DJI意識到挖掘和培養中國自己工程師這一過程的重要性。而汪滔的本意,就是想讓工程師、發明家也能當明星。

  RoboMasters,也許在經意或不經意間,已然成為汪滔理想的一部分。

  獨一無二的DJI

  無論是無人機,還是機器人,可能人們更關心的是,現在的DJI是一家什么公司。

  “我們可能有點像無人機裏面的英特爾、微軟,如果非要類比,我們可能更像做整合產品的蘋果”,但即便如此,汪滔還不忘向網易接的記者強調,DJI只是在模式上和蘋果有一些類似,絕不代表是在學它。

  汪滔想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路。因此,他不想走捷徑。

  事實上,在創業之初,像無人機這種門檻高卻沒有太多市場的藍海領域,做好了是個巨大的機會,做不好就是個巨大的墳墓。汪滔“不聰明”,選擇了技術研發這條最難走的路,也因此幾度陷入困境。最艱難的時候,DJI賬上只有2萬現金,汪滔面臨兩個選擇,要么就此收手,要么勉力維持;他想賭一賭,試著出售最後一批設備,“幸運的是,東西賣出去了,大疆活了下來”,潘農菲向網易科技的記者透露。

  在經曆數年沉默期後,DJI開始嶄露頭角,同時在通訊、控制、動力、相機、陀螺儀穩定雲台等一整套技術上有了一定技術積澱;在市場份額上,保守估計,目前DJI在全世界無人機市場中有過半份額。

  雖然取得了初步成功,甚至潘農菲認為DJI“在技術上超越競爭對手兩年”,但崇尚技術的汪滔並不敢掉以輕心,“的確有可能會有人超越我們,只是,我們800人的核心研發團隊會盡量讓這件事不發生”。

  汪滔充滿自信,雖然他帶著的鴨舌帽及圓框眼鏡並沒有為之增加幾分嚴肅。不過談到“未來”這個話題,這個35歲的掌舵者再次顯得相當謹慎。他喜歡說“走一步算一步”,這似乎和他“理想主義”的標簽不甚一致,反倒像一個切切實實的現實主義者。

  而未來,首先要立足於對現在的考慮。“現在的無人機產業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汪滔向網易科技的記者做了一個比喻,“就像汽車剛剛發明時,發動機經常要壞,車也不夠安全,全身上下都不能和現在比”,所以短期內,無人機產業主要還是要沉下心做一件技術攻堅的事情。

  在這其中,整個行業最需要的是關鍵技術的突破,包括關鍵的避障和續航問題。DJI的Matrice 100據稱已經在避障方面有所進展;續航能力也有改進,未來可能隨著技術的改進,還會不斷提升,但最後還是需要電池技術有所突破,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

  顯然,避障技術需要緩慢積澱,電池技術需要倚仗其他行業的進步,問題的解決都並非一朝一夕能遂願。

  然而,時勢不等人,汪滔明白,無人機越來越大眾化後,人們對技術的要求已經越來越苛刻,包括安全性、應用性以及整個重量方面;不僅僅是上述的避障和續航,更多的地方都需要對核心技術進行完善、迭代。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而這個挑戰,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無人機產業正在擴大的應用邊界。更龐雜的應用場景,向無人機的核心技術提出了更多挑戰。畢竟,天空的故事,並不只有“航拍”一個版本。

  於是DJI提出了第三方參與的生態平台計劃。

  在這個計劃中,DJI一改此前為人所詬病的“封閉”印象,開放DJI 的SDK(軟件工具開發包)給第三方開發者,並向各個垂直細分行業應用開發者提供無人機解決方案,將無人機覆蓋到更多領域。

  汪滔告訴記者,核心技術需要去研發,商業模式需要去探索,當前DJI給出的答案是這樣一種合作互贏的模式;但SDK剛開始進入行業,還不是那么成熟,後續Inspire、Phantom上會搭載更加成熟的版本,只是都還需要時間。

  另一方面,展現出第三方姿態的DJI並未完全擯棄自己做行業應用的可能。潘農菲告訴記者,如果某個垂直領域無論如何都做不到DJI希望的程度,DJI也會考慮自己去做;但扶持第三方合作夥伴是DJI的首選。

  汪滔進一步解釋,DJI一開始就不打算在各個領域都壟斷,“而是要的是一個合理的利潤,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汪滔的品位論

  外界很多人一直好奇,汪滔及他執掌的這家科技新貴,是如何脫穎而出,成為業界追捧的明星的創業公司。在這次采訪中,我們也力圖去探討更深層次的東西。

  在汪滔這個“不聰明的偏執者”眼中,每個人理應去試著把喜歡做的事情做成,同時讓世界因此變得更美好。他喜歡談“夢想”、談“堅持”、談“純粹”,以至於外界給他貼上了“理想主義者”的標簽。

  只是,讓人覺得奇怪的是,聽起來“逼格”甚高的“理想主義”四個字,一次都沒有從他自己口中吐出,取而代之的是“品位”----似乎這才是通向汪滔“自有王國”的鑰匙。

  甚至從頭到尾,汪滔都在強調,DJI是一個有品位的公司,而品位,最終會是DJI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不是為了有品位而有品位,只是我們非常崇尚一個比較酷、比較美好的東西;在追求美的過程中會轉化成一種戰鬥力,這種戰鬥力最終會做出好產品”,汪滔向網易科技如此解釋。

  而品位對於DJI的影響,正如汪滔所言,“商業上的決策也好,產品設計也好,技術上的取舍也好,最終都會落在品位上”。

  影響並非只對DJI自身。用更通俗的話說,品位可能是DJI的文化和價值觀,DJI希望用產品將DJI的文化和價值觀散播出去。就目前來看,DJI也許真的做到了,哪怕是被稱為一直在輸出文化的蘋果,也有很多員工是DJI的粉絲。

  汪滔為自己的品位能被輸出而高興。畢竟輸出品位,向來不是名聲不甚好的中國企業擅長的東西。

  早年汪滔曾想過在德國注冊空殼公司,可還是打消了念頭,中國人的標簽最終也並沒有影響到DJI的品位輸出,“我們是中國人,也是中國公司,我們的努力和奮鬥目標,跟國家、跟中國人的命運其實是分不開的”。汪滔想借DJI改善世界對中國公司的印象,或者說,試著輸出中國人的品位。

  這時的汪滔,不太像個商人,他更像是一個充滿實幹的理想主義者。

  汪滔一直貫徹著“品位”,這可以看作是汪滔對其事業的堅持,也可以看做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其喜好的東西設下的標准和底線。

  他說,無人機是他從小到大的一個夢想,這是對一個技術、一個特定東西的夢想。這樣的一個夢想,需要用這樣一些東西來呵護。

  他甚至因此反感某些圈子裏的一些風氣,比如創業,“為了創業而創業,其實就跟以前說華為招通訊專業工資給得高,市場很熱,大家一股腦兒去學通訊一樣;後來就變成學經濟、金融,到如今又變成說創業、創客這些東西”。

  汪滔認為,用這種態度去做事情的人,跟以前這批什么流行去做什么的人沒什么區別,沒有品位,也談不上有夢想。

  更多的方面,諸如在融資問題上,汪滔依舊用“品位”來解釋:大疆商業上不缺錢,也不會為了錢而忽悠,“如果明擺著是坑,這個時候讓投資進來,讓他們沒有得到應該期盼的收益,最後這個單還是得我們去買;所以DJI不會去過多承諾什么,DJI沒有這樣的東西,也沒有這樣的品位”。

  而汪滔口中不作過多承諾“實在”的DJI,近期據傳獲得100億美元的估值。他覺得估值並不能完全體現一個公司的價值,但這個價格,算是實在。

  “DJI值這么多錢”,他強調。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