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的矛盾不僅僅存在于PTA行業,也是國內實體經濟發展的最大攔路虎。以往國家傳統的應對方式是利用財政撥款、銀行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手段來維持工廠開工率,減少失業人數以穩定局面,但這與大宗工業品產能過剩的幫助成效不大。令人欣慰的是,互聯網+的政策讓PTA行業增加了創新意識,個別企業開始“第一個吃螃蟹”,將目光投入到具備電子商務功能的大宗商品市場中。
產能過剩 PTA行業陷入困境
PTA是重要的大宗有機原料之一,廣泛用于與化學纖維、輕工、電子、建筑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其下游延伸產品主要是聚酯纖維,俗稱滌綸,是紡織行業的主要原料。PTA的原料是PX,源頭是石油。滌綸用PTA占總量的75%,而化纖中78%為滌綸。這就是“化纖原料PTA”說法的由來。
我國加入WTO[微博]后,由于“中國制造”品牌在世界興起,國際上對中國紡織服裝的需求大增。同時我國紡織服裝內需也快速釋放,整個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帶動了我國PTA產業鏈各環節自下而上的高速擴張。
在高利潤的驅使下,PTA行業自2011年起進入產能擴張高峰期。到2014年,國內PTA產能為4335萬噸左右,產能增長率較2010年增長114%,巨大的產能令PTA市場壓力倍增。2013年,為搶占市場份額,部分PTA生產企業不得不低價拋貨,其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原料和產品議價能力也有所減弱,加之下游需求的不景氣,PTA行業供求急劇惡化。數據顯示,2014年初PTA生產企業的動態生產虧損幅度達503元/噸,同時庫存壓力偏大,但生產意愿卻不見明顯減弱,短短四年時間國內PTA行業就從巔峰跌到了低谷。
2015年3月末,國內五大PTA生產企業之一、年產能330萬噸PTA的紹興遠東石化有限公司宣布破產清算,成為近年來國內PTA行業持續虧損狀態下第一個“倒下”的巨頭,在業內引起一片震驚。
為應對行業壓力,國內幸存的PTA生產企業在本年度再次祭起了“停車減產”的“法寶”:海南200萬噸PTA生產裝置6月7日開始停車檢修;寧波120萬噸PTA裝置于6月5日停車更換設備;華南60萬噸PTA設備6月20日停車;逸盛大化工廠裝置減產2成運行;恒力石化合約減量10%左右……但是這種階段性的停車減產治標不治本,產能過剩造成的庫存高啟導致PTA銷售逐漸成為一個難題。
其實早在PTA行業黃金時代,生產廠家就與下游需求企業建立了“合約貨”體系,該體系主要內容是:在每年11月PTA業內生產企業與業內下游需求企業共同聚會,洽談次年PTA供求企業的全年訂貨量,約定每月雙方訂單數量,價格則隨行就市。該體系當初是在PTA行業發展巔峰期,需求企業害怕市場無貨可供而倡議的一種保量協議,而到如今則成為PTA生產廠家保持訂單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PTA市場價格的不斷走低,這種合約貨體系所保證的訂單數量在逐年衰減。
借助“互聯網+”脫困
PTA行業該如何渡過這一次的生死危局?一些業內人士積極創新,把目光投向了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并大膽結合“互聯網+”概念探索出一條新路。
“對于PTA的采購,除了采用在現貨工廠進行傳統的貿易訂單方式以外,我們對大宗商品市場很感興趣。”一家PTA需求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作為PTA生產企業的賣方廠家也坦言,“以前我們也接觸了國內期貨市場,但期貨市場主要發揮了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的功能,在現貨貿易這方面還難以全部滿足我們業內的諸多需求。而在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中,比如在新華大宗市場上交收銷售PTA現貨,真正讓我們利用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模式,完成了超于傳統現貨貿易的功能性創新,為我們企業開辟了新的購銷渠道,保證了貨品質量、數量、價格、貨款等方面的公正、公平、公開和便捷服務,為我國PTA行業緩解產能過剩、消化庫存回籠資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15年4月25日,新華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下稱“新華大宗”)與精工控股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PTA、MEG、農產品等多個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精工控股集團是浙江省大型民營企業,旗下擁有我國最大規模之一的化纖生產工廠,具備年產60萬噸滌綸長絲的生產能力,對PTA、MEG等能化產品需求量極大。在具體的合作內容方面,精工控股將在新華大宗平臺上每月采購7000-26000噸PTA/MEG原材料,并逐步擴大采購規模。到7月初,精工控股集團已成功在新華大宗PTA品種市場上進行了超過21000噸的交收購貨,引起了國內PTA生產廠家的廣泛興趣。
據記者了解,新華大宗PTA、MEG交易模式設計,以促進交收為導向,大膽創新,將最近6個自然月作為交易月份,規定企業可以每天申報現貨交收,每月到交收日強制交收。這種交收模式相比其他交易場所更臨近現貨月,方便了產業客戶在現貨市場買賣交易,大大提高了現貨交易商參與的積極性。
截至目前,作為國內領先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新華大宗在能化產品交易領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特別是PTA、MEG品種的交易交收模式設計在服務現貨產業方面特別成功,自2014年3月6日上線試運行以來僅一年多時間交收已突破7萬噸,且目前已經吸引了一百多家紡織化纖生產及貿易類企業匯聚在新華大宗平臺上,并且也有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原本分散在各地交易的貿易商正加快向杭州轉移。
新華大宗總經理楊宏森表示,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必須以交收為本、以服務實業為本,只有真正為產業著想、為實體經濟做實事,才會得到業內的認可,從而發揮市場的職能。新華大宗從服務實體經濟出發,致力于打造集大宗商品產業鏈、供應鏈的現貨交收貿易、供求信息咨詢、對口金融服務及現代倉儲物流管理于一體的互聯網+性質電子商務平臺,為緩解國內產能過剩、推動實體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發揮自身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