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洪水橋原居民轟窒息生存空間

2015-07-23
来源:香港商報

  洪屋村代表鄧子光(左)、石埗村代表林權(右)指著發展規劃圖稱,不滿村界外私人用地被規劃用途,扼殺村民生存空間。     記者 周駿攝

  【香港商報網訊】「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簡稱:發展規劃)」中,雖保留18條原居民村落,並在村界周邊規劃市政配套設施,但原居民並不認為因此受惠。有受訪原居民稱,政府及委託規劃機構仍然閉門造車,最新的發展規劃繼續收窄村界周邊私人土地,將其土地規劃為醫院和專科及分科診療所、綠化、鄰舍休憩等用地,窒息鄉村發展的空間,令鄉村在人口增加時,卻無土地建丁屋,另外,發展規劃的交通道路過村而不入村,未能改善鄉村居住環境,故此,原居民感受不到洪水橋發展的成果。 香港商報記者 周駿

  陳植良:「有害無一利」

  洪水橋最新發展規劃總面積約714公頃,建議綠化地帶佔58公頃、休憩用地佔62公頃,公共設施中政府機構或社區(不包括教育)佔30公頃;教育及相關用途佔26公頃,但原居民對其居住的村落被上述建議的規劃用地所圍困,窒息鄉村發展空間。

  廈村鄉田心村在發展規劃中原村保留,但村界南面土地分別被規劃為鄰舍休憩用地、教育、住宅發展及地區休憩用地,就此,田心村村代表、廈村鄉鄉委會副主席陳植良於7月2日,在該鄉委會村代表與政府部門舉行的諮詢座談會上指出,發展規劃在田心村村界沒有預留1吋的V-Zone(鄉村式發展地帶),還要在村界外起10層高的住宅,今次的發展規劃對田心村是「有害無一利」,這類發展規劃在其他舊村同樣存在,「如果發展規劃只保留舊村祠堂、葬地,而不放寬V-Zone ……」,鄉民間表示強烈反對。他更憶述,當年西鐵橫跨田心村,規劃用地到今時都沒有放寬,故今時不能讓發展規劃再次扼殺村民用地。

  鄧家良:如同「叉燒包」

  元朗區議員鄧家良指出,發展規劃圍村周邊被石林(高樓)包圍,如同「叉燒包」,建議在村界與高樓之間應預留廣寬的緩衝區。該鄉委會委員建議,洪天路周邊舊村沒有道路與洪天路接駁,希望藉發展規劃,將道路延伸至村中。廈村鄉鄉委會主席鄧勵東在會上作總結發言時稱,他們的根在此,希望發展規劃大綱圖上明確地標明V-Zone。

  屏山鄉三條原居民村石埗村、洪屋村及橋頭圍屬洪水橋新發展區,獲原村保留,但原居民仍然不滿發展規劃,其中,石?村北面在最新發展規劃為其他指定用途和待建輕鐵,南面是低密度住宅和今年入伙的洪福邨公屋;東面是洪天路,西面是一條明渠。石埗村村代表林權表示,村界四周都被新舊發展規劃包圍著,完全窒息原居民村鄉村發展空間,令原居民根本無土地建丁屋,村民根本享受不到洪水橋發展好處。

  林權:必反對新發展規劃

  林權手指著村東面的洪天路及南面的洪福邨公屋告訴記者,80年代初政府興建洪天路前,都是先規劃靠近洪天路的私人土地用途,然後,低價徵收土地(每方呎80至200元)建洪天路,洪福邨公屋近一半的土地都是該村私人土地,所以,今次政府不放寬村界外鄉村發展空間,村民必反對最新的發展規劃。

  石埗尾村是原居民和非原居民居住之地,原居民林永揚表示,發展規劃雖保留著原居民居住村屋,但他最關注村屋外幾千方呎的祖上農地面臨發展規劃為政府用地,後代沒有建丁屋的土地。他介紹,該村原居民為林氏家族後代,他是林氏第18代人,父母仍住在村中丁屋,他自己一家則住另個丁屋,從小過慣安寧的鄉村生活,對洪水橋發展成為新市鎮是否會影響原有生活環境不得而知。

  鄧子光:擔心村中下一代

  洪屋村背靠橋洪路、青山公路,西面、西北面被發展規劃為綠化地帶、鄰舍休憩用地、地區休憩用地,北面鄰近橋頭圍。屏山鄉鄉委會執委、洪屋村村代表鄧子光表示,該村界外的私人土地發展規劃,不是被劃為綠化地帶,就是鄰舍休憩用地或地區休憩用地,根本沒有鄉村發展空間,村中下一代如何建丁屋。現時,政府審批該村可建13間丁屋,卻有21戶申請過丁屋,一方面反映村界地少,申請丁屋人多,如果村界私人土地都被規劃,將來更沒有地方建屋了。居於村中已是85歲高齡、鄧氏27代傳人的鄧耀章表示,他兄弟3人都在村中各有一間丁屋,為了後代,16年前向政府申請起2間丁屋,至今未獲批建,村界外私人土地被規劃,就沒可能建丁屋。

  直斥新道路過村而不入村

  鄧子光又指出,發展規劃沒有交通道路,新道路過村而不入村,鄉村居住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洪水橋發展村民卻沒有受惠,政府「捨易取難」不將醫院和專科及分科診療所及安老院規劃於交通網絡發達的區域,卻規劃至無交通配套的石埗村、洪屋村及橋頭圍的3條村中間,他批評政府和委託規劃機構除了閉門造車外,更是漠視幾十年要求修建村路的民意,村民一直希望藉發展規劃為村中開一條接駁橋洪路的單行道,現時希望落空。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