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7月,注定成為不平靜的7月,A股出現暴跌,美元連續走強,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新興市場貨幣貶值,新興市場資本出現連續多個季度的外流現象……同樣在這個7月,人民幣迎來匯率改革十年,其間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外匯市場交易產品和結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匯率波動幅度不斷擴大,國際貿易結算連年攀升,與多個國家或地區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等等,這一切逐漸改變了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地位。然而,改革并沒有完成,在十年改革之際,國務院提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下的基本穩定,并提及將擴大匯率波動幅度,這表明改革將繼續。同時,IMF也將討論人民幣納入SDR,這將是人民幣國際化重要的一個進程。
核心摘要
“匯率改革不僅為市場化而市場化,還要考慮到與經濟發展的相得益彰。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均衡和外匯市場的相對穩定,適當的干預是有必要的。”
本報記者 鐘輝 深圳報道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微博]發布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案后已滿十年。其間,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單邊升值和雙向波動兩個階段。2015年7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實盤價收于6.2094,下跌0.0001。自3月上旬持續升值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近5個月一直維持穩定狀況。
“一個穩定的外匯市場,是匯率改革的環境,也是未來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目標。”一位央行[微博]官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本世紀初的十年人民幣單邊升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進程。目前階段,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逐漸趨于平衡。”
人民幣匯改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離真正的市場化仍然有一定距離。回本溯源,金融和外匯改革是以宏觀經濟為基礎的配套設施,十年前的匯率形成機制已經不再適應當前和未來經濟形勢的變化。
“新常態”下,人民幣匯率改革應當走向何方?
匯率市場化還有多遠?
7月2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指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中金公司經濟學家梁紅發布報告稱,因國務院在指導意見中提及擴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區間,預計近期有可能得以執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區間或于2個月內從2%上調至3%。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將進一步推進,有序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機制進一步加強。
2007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日浮動幅度由0.3%擴大至0.5%,2012年、2014年再次分別擴大至1%和2%。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何帆認為,盡管人民幣即期匯率浮動區間一再擴大,但即期匯率變動以中間價為基準的機制,限制了人民幣匯率真實的浮動區間,收縮了市場化效應。
“人民幣匯率與國際典型區間波動有所不同:其一,沒有一個固定、明確的中心匯率,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并非固定不變;其二,人民幣只是設定了對中間價的日波幅限制,沒有更長時間的波幅限制。”張斌、何帆認為,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機制比典型的區間波動機制在管理上有更大的靈活性,貨幣當局可以鎖定即期人民幣匯率走勢變化。
2015年6月23-24日,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的經濟對話在華盛頓舉行。雙方就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等內容達成一致。中國將繼續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匯率靈活性,加快推進由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美方對中方顯著減少外匯干預表示歡迎,中方承諾僅在出現無序市場狀況時進行干預,并將積極考慮采取進一步措施向市場化匯率過渡。
“匯率改革不僅為市場化而市場化,還要考慮到與經濟發展的相得益彰。”上述央行官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均衡和外匯市場的相對穩定,適當的干預是有必要的。”
張斌、何帆建議,未來的匯率機制改革中,應當取消中間價管理,同時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從常態變為例外,并擴大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區間的容忍度。在2014年底,央行已表示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化干預。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區間也不能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放開,必須考慮匯率波動對宏觀經濟的沖擊。” 中信銀行(8.02, -0.18, -2.20%)金融市場部外匯專家劉維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同時,在匯率市場化完全形成前,要注意培養國內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對匯率波動環境的適應,學會利用外匯對沖工具,降低匯率風險。”
匯率只是貨幣兌換的參照,跨境資金流通與交易才是匯率改革的最終目標。與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伴生而來的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推進。事實上,經過多年的改革,中國在放開資本項下可兌換中,已經取得一定成效。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對資本賬戶的分類標準,中國在40項中的35項已經全部或者部分實現了可自由兌換,只有在個人跨境投資及非居民在本國市場發行股票和其他金融工具上,仍未開放。
而在上述完全不可自由兌換的項目中,中國也探索或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QDII2試點,滬港通、深港通試點,一定額度管理下的QFII機制,允許境外非居民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等。
人民幣國際化新機遇
由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較高地位,中國的外貿、投資結算及外匯儲備均以美元為主,為減少對外和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人民幣匯率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美元本位”,即以盯住美元為匯率參照。
“匯率改革的終極目標是脫離‘美元本位’,形成獨立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甚至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主導地位。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需要強大的綜合國力作支撐。”中信銀行金融市場部外匯專家劉維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歷史機遇。”
一種貨幣的國際地位由國家綜合實力決定,具體而言,包括由該國在國際貿易及跨境投資中的主導地位引發的貨幣結算體系,以及國家信用之下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
自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和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14年,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金額達6.55萬億,同比增長41.6%,外貿規模占比近30%。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2014年12月,人民幣成為全球第2大貿易融資貨幣、第5大支付貨幣、第6大外匯交易貨幣。
隨著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份額的增加,人民銀行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央行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規模的增加,以及境外人民幣清算系統的完善,人民幣國家地位的提高,將直接降低人民幣匯率掛鉤美元的依賴程度。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要求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其基礎建立在一個完善的人民幣供需市場上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民幣匯率改革和人民幣國家化是相互促進的。”劉維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二者共同的選擇是把人民幣推出去,減輕對美元的依賴。反過來,要讓市場愿意持有人民幣,就必須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讓市場堅定對人民幣和中國經濟的信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微博])將在2015年末,進行5年一次的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的重新評估,SDR目前納入了美元、歐元、英鎊、日元4種貨幣,市場對人民幣本次被納入SDR一籃子貨幣預期強烈。在這之前,7月28日,媒體報道稱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將接受人民幣為質押貨幣,目前該交易所質押貨幣為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
SDR籃子貨幣代表IMF的背書,反映貨幣的國際認可程度,一旦人民幣被納入其中,不僅能提高人民幣的國際結算量、幫助中國吸引外資、擴大結算量、協助“一帶一路”戰略下的資本輸出,同時,將堅定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許多主權國家或地區的央行將會持有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