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養老金入市”到底是禍是福

2015-07-29
来源:南都

 

  要是沒有最近股市過山車似的暴漲暴跌,“養老金入市”好像已經成了鐵板釘釘的事。好在“股災”再次用那句聽得耳朵生繭的俗話及時地提醒所有的國人:“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於是有些本來力主養老金入市的專家也開始猶豫起來,他們最新的說法是:投資的比例最好不要超過20%,或者最好有個上限譬如以10%封頂。

  媒體上,還是有主張養老金入市的專家在含含糊糊地介紹“國際經驗”,以此作為支持自己主張的力證,最新被搬出來的是加拿大。但這些說法都不太靠譜,常常將基本養老金和補充養老金有意無意地混淆起來,掖掖藏藏地讓受眾看到的並不是全部事實真相。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都已逐漸轉向“三支柱”的模式。三支柱即基本養老金、補充養老金和個人養老儲蓄。以美國為例,第一支柱是公共養老金,也稱聯邦養老金。有專家介紹:“美國的公共養老金主要投資國債等低風險品種,2000年以來保持4%左右的回報率。”第二支柱是企業養老金,亦即某些專家常常念叨的“401K”,通常被歸為私人養老金,專家的說法是:“對於企業養老金的部分,美國政府則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其進行多元化投資。”第三支柱是個人養老儲蓄,簡稱“IR A”,也常被歸為私人養老金。綜上所述,在媒體上經常說起的投入資本市場或股市的養老金,實際上是私人養老金,而不是公共養老金。

  如前所述,這種養老金結構,現在已經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其中的區別僅僅是稱呼不同。英國、德國、芬蘭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都有基本養老金和補充養老金的分別。一般基礎養老金都是現收現付的,所以,投入資本市場的其實也是補充養老金。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也在基礎養老金之外建立了企業年金,這就是說,中國的養老金也在向兩支柱的方向努力。以上所說的基本養老金或公共養老金,在中文語境中,就是基礎養老金;以上所說的補充養老金或私人養老金,在中文語境中,就是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上述國際經驗告訴了我們什么呢?其一,基本養老金大多都是像美國一樣“主要投資國債等低風險品種”,這在美國回報率可保持在4%左右。與中國的情況相比較,只能說明中國的國債回報率太低。其二,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就像美國的企業養老金一樣可以入市,2011年出台的《企業年金管理辦法》規定:“本辦法所稱企業年金基金,是指根據依法制定的企業年金計劃籌集的資金及其投資運營收益形成的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基金。”由此可見,中國的企業年金,包括還未成型的職業年金,就是市場運作的,這一點與國際經驗沒有什么差別。

  當然,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結構有點複雜,就是在基礎養老金這一塊還劃分出“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個部分。有人說,現在准備入市的是個人賬戶中積累的資金。但是,要說明的是,中國的養老基金這兩部分是“混賬運營”的,個人賬戶實際上是“名義賬戶”,只是為參保人記了一筆賬而已,這些個人繳費記錄主要用作領取養老金時算賬的依據。所以,很難分清截至2014年底滾存積累的35645億元到底是企業繳費還是個人繳費,其中甚至可能還會有財政補貼在內。但不管怎么說,這筆錢的實質就是基礎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平均每月2200元的養老金就來自於此。

  再進一步討論,當今世界,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還在繼續,投資風險極大。如果想靠投資獲利來支撐基本養老保險而讓政府財政“脫身”,極有可能是一個“烏托邦”。於是,一般情況下只“扮演最後出台角色”的世界各國政府,現在都只好走上前台。從目前的情況看,絕大多數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都離不開政府財政的支持。

  再進一步討論與股市相關的問題,現在討論養老金入市,反對意見都是著眼於基礎養老金這筆“保命”的錢不能虧了。但除此之外,實際上應該還有另一種擔心,這就是6000億養老基金大舉入市後,股市還能怎么玩?就股票的本意而言,應該是企業籌措發展所需資金的一種手段,持有股票的股東的收益應該來自企業本身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盈利。但是,現在股市上的情形似乎並非如此,在股市上賺了賠了與上市企業的發展和業績聯系得並不那么直接,更談不上緊密。從實際情況看,在股市上,總是一部分人(或曰小部分人)賺錢,與此同時必有另一部分人(或曰大部分人)賠錢。由此想到一個問題:養老基金要賺錢,是不是最終賺的也是小散戶的錢?進來這樣一個誰也惹不起的大塊頭,到底是禍是福? (作者:唐鈞)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