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2

利润为王 港资房企内地谨慎扩张

2015-08-1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常去春熙路逛街的成都市民,老遠就能望見黃色超大的銷售電話掛在“華置·都會華庭”身上,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個城市核心區域樓盤已悄然摘去了“華置”的牌子。日前,港資房企華人置業將旗下都會華庭等成都3個項目全部賣給了恒大地產。

 
  對于回暖的房地產市場,并非所有人都看好后市,進入7月以來,新鴻基、新世界地產等港資房企紛紛出售旗下物業。而在成都,港資房企已經3年未曾拿地,這背后隱藏了怎樣的投資邏輯?
 
  在成都3年不拿地
 
  2004年10月底,李嘉誠以逾21億元拿下成都國際城南上千畝土地,號稱是城南地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后2007年至2010年之間,和記黃埔、九龍倉、新鴻基、華人置業等港資房企,在成都均拿到了各自所需用地。
 
  而目前距離2012年11月,九龍倉拿下華府112畝土地已經過去三年,在成都的各大港資房企卻再無新地塊進賬。今年以來,成都港資房企借助資產或股權并購尋找變現退出機會,其中華人置業、中渝置地率先打開了這扇門。
 
  除了成都之外,全國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雖已率先回暖,但仍擋不住港資房企套現步伐。近日,李嘉誠旗下長實地產擬以200億元轉手上海浦東世紀匯綜合體,售出單價每平方米超7萬元。相關機構統計,李嘉誠在內地兩年內套現約上千億元。
 
  緊跟李嘉誠套現步伐,瑞安羅康瑞以66.86億元出售了上海黃浦區高檔商業區的企業天地1期、2期兩棟寫字樓,新鴻基地產18.6億港元賣掉了廣東佛山最大舊改項目30%的股權。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表示,“港資房企進入內地的,基本都是經歷過房地產周期性波動考驗的精英企業。與內地房企相比,擴張更謹慎,安全更重要,現金流更充足。而現在,這些精英房企一個接一個縮減在內地的投資規模,是為降低投資風險而選擇直接獲利。”
 
  港資房企更看重利潤
 
  對于回暖的房地產市場,并非所有人都看好后市,進入7月以來,新鴻基、新世界地產等港資房企紛紛出售旗下物業。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投資邏輯?
 
  從新鴻基地產歷年年報可看出,新鴻基在香港的土地儲備一直比較穩定,多維持在4000萬~5000萬平方尺,但近幾年明顯加大了對內地投資比重,目前多保持在8300萬平方尺左右。
 
  九龍倉在內地土地儲備保持在110百萬~130百萬平方尺之間,變化不大。去年,九龍倉地產銷售215億元,完成目標的94%,并稱銷售面積已超目標,但平均售價因市場多項不利因素而落后,對后市繼續采取“寧缺毋濫”的審慎態度。
 
  一位長期研究港資房企的業內人士解釋說,“從過去多年的經驗來看,港資企業靈活度不夠。這既取決于他們做‘老店’的一種價值觀,也取決于他們做利潤的慢戰略選擇。從這個角度說,他們未必愿意做出具體靈活的調整,更多還是從規避經濟危機的風險和著眼于企業的長期生存。”
 
  橫向來看,九龍倉去年地產開發營收155.39億港元,多個內地項目毛利同比下滑,僅盈利17.62億港元,但投資物業營收增長20%至133.97億港元,盈利增長18%至108.96億港元,其中內地增長明顯,這意味著投資物業比銷售物業更賺錢。
 
  新鴻基地產2014/15財年的中報透露,銷售物業收入95.86億港幣,同期租金總收入卻超過了銷售物業,取得96.35億港元,內地貢獻了19.8億港元,其表示看好內地投資物業帶來的業績貢獻和增速。
 
  在歐陽捷看來,一方面,這是港資房企對內地市場的判斷;另一方面,與內地房企一直以來“沒有規模就沒有地位”的模式不同,上市港資房企更看重利潤,因為這個直接影響公司股價和市值,進而影響企業信用評級和融資成本等。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