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歐洲時報:反恐“內外兼修” 還須標本兼治

2015-08-26
来源:中新網

  當地時間2015年7月7日,法國米拉馬斯,當地一處軍事基地丟失了大量炸藥,其中包括大約200根雷管、多枚手榴彈及一些塑性炸藥。目前,法國已將反恐警戒級別調至最高。

  8月24日,法國總統奧朗德向四位英美公民授勳,表彰他們上周在“大力士”國際高速列車上制服槍手的英勇行為,稱他們為反恐英雄。25日,他再次發表演說,稱恐怖分子可能隨時再度發難。對此,法國《歐洲時報》26日評論指出,打擊全球化的恐怖主義,是長期艱巨的鬥爭,但若方向正確,反恐努力終將見效。倘若拒絕正視病根,戰勝恐怖主義只能是一句空話。

  文章摘編如下:

  繼今年1月血洗《查理周刊》和巴黎猶太超市事件後,又接二連三發生了襲擊教堂未遂案和最近這起列車槍擊案。因此,奧朗德說恐怖分子“很可能”再度發難,並非危言聳聽,恐怖襲擊的威脅確實存在。問題是如何防范?

  奧朗德提出了內外兼修的方針,並舉例說,在內要維持自“查理事件”以來的軍警巡邏,在外要堅決打擊以“伊斯蘭國”為首的恐怖主義。乍聽,令人鼓舞,細想,仍然感到不安。因為,如此的反恐演說多少顯得空洞,難以起到安民告示的效果。

  以內部防范來說,軍警巡邏只能起到極其有限的心理保護作用,誰都知道,這樣的巡邏對真正的恐怖分子難有威懾作用,何況國家也不可能派兵保護每一個平民。年來一連串恐怖襲擊不幸證實了這一點。

  同時,防范恐怖主義的情報手段在上述一系列事件中也顯示出它的局限性:巴黎猶太超市槍手、殺害企業主和猶太城女性的凶手以及列車上作案的槍手都是警方監控的對象,上了所謂“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黑名單,但警方卻未能阻止他們作案。

  這不難理解:在法國,上了“S”黑名單的人超過5000,如要晝夜“全程伺候”,每一個嫌疑對象需動用約20個警察,顯然並不現實。拘留這些“有潛在危險的人”、或象極右派鼓吹的那樣將他們驅逐出境(許多是出生在法國的公民),則違背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在這種兩難境地下,能否提高內部防范的效率,仍是巨大的懸念。

  誠然,外部防范恐怖主義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列車槍手原來生活在西班牙,去年曾到法國短期工作,今年5月從柏林乘飛機前往土耳其(據信是為了去敘利亞),6月回到歐洲,往返於德國、奧地利和比利時之間,最後攜帶槍支彈藥登上列車,並在進入法國後發起襲擊。

  他在歐洲的行動路線圖表明,歐洲各國亟需加強反恐情報合作,以便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聯手打擊恐怖分子。西班牙和法國情報部門在這一案件上互相推諉毫無意義,考慮切實加強合作才是正道。

  列車槍擊案發生後,歐洲跨國列車安全自然成為熱門話題。從目前看來,反對列車安檢者居多,因為這涉及到歐洲的文化傳統。不過,面對恐怖主義的全球化,相應作出調整之類的建議不應成為禁忌話題。畢竟,象法國鐵路公司提議的那樣,增設旅客安全熱線之類的措施無異於擺設,沒有誰會相信它能真正提高列車反恐安全系數。

  不過,即使加強了包括列車在內的各類安檢,我們還是得面對當今的現實:恐怖主義防不勝防。法國總統為英美公民授勳時,頌揚他們的反恐勇氣,難免產生啟示作用:在軍警、情報都未起作用的情況下,奮起自衛看來是反恐終極手段。也許這個視角啟發了不少人,一時間,“全面戰爭”、“自衛”成了熱門詞,殊不知這類“熱情高漲”可能正中了恐怖分子打擊法國穩定、破壞法國形象的下懷。

  反恐確實是一場戰爭,但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真正唯恐天下不亂的恐怖分子畢竟是極少數人,民眾應當提高警惕,但毋需緊張過度,進入“戰爭狀態”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是有害的。即使在發生恐襲之後,仍應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性。這是民眾對恐怖主義最好的回應。

  當代恐怖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有十分複雜的原因,有冷戰背景下國家參與的恐怖主義,也有巴以沖突引發、因伊拉克戰爭和敘利亞戰爭迅速發展蔓延的國際恐怖主義,不論是出於意識形態、還是出於地緣政治利益,繼續攪亂中東、非洲只能使包括“伊斯蘭國”在內的當代恐怖主義進一步全球化。

  要從根源上鏟除這一惡瘤,需從穩定、恢複動亂地區國家政權做起,這是國際反恐合作的大計。

  打擊全球化的恐怖主義,是長期艱巨的鬥爭,但若方向正確,反恐努力終將見效。倘若拒絕正視病根,戰勝恐怖主義只能是一句空話。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