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拉薩8月30日電(記者黃興)西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改善民生始終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久居西藏高原人們的命運發生顯著變化,各族群眾迎來日新月異的幸福生活。
世界被點亮,日子更溫暖
昌都市察雅縣新卡鄉村民拉巴近來笑得格外燦爛,因為生活充滿光亮。“以前家里經常停電,照明用電都保證不了,取暖只能靠燒牛糞,家里買的電器很多時候都不能用。“現在供電很穩定,洗衣機、電視機、冰箱都可以用,生活變得很方便。”
去年完工的川藏聯網工程給藏東大地的群眾生活帶來“光明”。這項投資66億元的工程結束了昌都電力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從根本上解決了昌都近50萬人口的用電問題。
同樣改善的還有最基本的居住條件。西藏連續實施7年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在2013年圓滿收官,230多萬名農牧民喬遷新居,昔日低矮、陰暗、人畜混雜居住的土坯房變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房,全區農牧民人均住房面積增加了兩三成。
拉薩市低保戶朗杰卓嘎一家,現在再也不懼怕拉薩的寒冬了。在她家里,每個房間都安裝有暖氣片,廚房還配有壁掛爐。朗杰卓嘎說:“冬天屋里再也不是冷颼颼的。”目前,拉薩市供暖工程已覆蓋10萬余戶,基本實現城區全覆蓋,徹底解決了群眾冬季取暖的問題。
半個世紀以來,西藏在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如今,隨著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的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水泥路通到縣鄉;高山峽谷間的溜索成為歷史遺跡;汽車逐漸代替馬匹……
教育醫療并重,生活有保障
阿里地區普蘭縣霍爾鄉中心小學學生小次旦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午餐后可以領到大蘋果。“我在學校吃得好住得好,每天還有蘋果吃,我很喜歡學校。”小次旦的經歷正是西藏教育發展的縮影。半個世紀以來,現代教育在雪域高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西藏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了從學前至高中教育階段的15年免費教育體系,自1985年在農牧區中小學實施“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政策以來,西藏已經連續14次提高“三包”標準。同時,西藏實施了義務教育階段所有農牧民子女營養改善計劃。
“所有學生不會因為家庭貧困而上不起學,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西藏自治區教育廳廳長馬升昌說,從學前至研究生教育階段的資助體系不斷完善,年資助師生超過153萬人次,資助金額超過23億元。
同樣發生巨變的還有醫療條件,給人尊嚴和保障。
回想起去年3月臨產的場景,墨竹工卡縣農民韋色依然心有余悸。當時韋色難產,母子均面臨生命危險,緊急送縣醫院剖宮產后母子才平安。以前,很多婦女生孩子甚至只能待在牛棚中。現在,越來越多的群眾求助于現代醫療手段,生育有了安全保障。
過去,西藏沒有一所現代醫療衛生機構,從醫人員不足百人。半個世紀以來,西藏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基本建立,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全體農牧民,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不斷創歷史新低。
西藏自治區衛計委黨組書記盧彥朝說:“得益于不斷進步的醫療條件,西藏人均壽命已從過去的35.5歲提高到現在的68.2歲,全區人口從過去的114萬人增加到317萬人。”
樂饗民族文化,和世界緊緊相連
長期以來,得益于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傾力保護,優秀藏文化重現風采。
每至農閑,察雅縣香堆鎮的阿布瓊瓊便換上華服,組織村民在田間跳起“香堆藏戲”,就連年長的老阿爸有時也會被戴上花冠、涂上口紅,拉上臺充角兒。
藏戲這一古老劇種一枝獨秀,在高原厚土的每一個角落開枝散葉,給人們帶來精神享受。除了八大藏戲,格薩爾說唱藝術、傳統歌舞等各類非遺項目不僅擁有傳承人收徒傳藝,其全媒體資料也已統一錄入數據庫,面向公眾開放。
不只非遺文化有序傳承,大批有形的文物古建也煥然一新。“西藏寺院鼻祖”桑耶寺正在維修,僧人平措多吉說,工人們以“修舊如舊”為原則施工,寺廟正漸漸恢復昔日風貌。
而在民族文化之外,“信息化”民生正不斷發力。偏居西南的西藏,長期以來由于地域環境特殊,相對封閉。如今在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西藏逐漸和外面的世界緊密相連。手機、電腦和互聯網等,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西藏廣大農牧民正搭上信息化的快車道。截至目前,全區逾七成百姓使用上了互聯網。
由于墨脫公路通車,加上互聯網信號穩定,在林芝市墨脫縣工作的卓瑪央金現在偏愛網上購物。在藏東南這個偏遠小縣,網購已蔚然成風。
近年來,西藏加快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互聯網普及應用。得益于此,西藏電子商務交易額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西藏的農牧特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中國,內地省市的產品也源源不斷地發往西藏。
西藏社科院經濟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何綱說,互聯網在西藏普及應用,縮短了西藏與外界的時空距離,有助于加快西藏與祖國內地交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