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國際商品價格低迷是金融現象

2015-09-02
来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董事總經理 鄭學勤

  商品價格由供需關系決定,因此,商品價格是經濟現象。商品交易以貨幣為媒介,貨幣價格影響商品價格,因此,商品價格也是金融現象。經濟發展通過價格調整生產和供需,短期局部價格波動是經濟現象。商品價格全面的趨勢變化得力于貨幣政策,通脹和通縮是金融現象。央行[微博]把國內價格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事實上,貨幣政策有許多功能,商品價格往往是貨幣政策是否可行的指標和約束。目前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低迷主要是金融現象而不是經濟現象。

  國際商品的價格目前普遍比較低。根據布隆伯格商品指數(包括22種主要商品),目前的價位低于1999年的水平(85.9997)。根據美國商品研究局的CRB指數(包括19種主要商品),目前價格低于2009年金融危機時的價位(199.7688)。

  從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和石油危機之后,美元相對原油貶值,其他商品用美元定價的商品價格也隨之提升到較高的水平。本世紀以來,因為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帶動的需求,以及美聯儲因通脹減速而實行的低利率政策,在金融危機之前,一些重要商品的價格增長遠遠超過CPI的歷史平均增值。2009年到2011年之間,世界經濟發展減緩,但是,在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推動下,商品價格持續反彈。在2011年頂峰時,原油、天然氣、黃金、銅、鋁和其他若干大宗商品,價格都在1960-1979年的20年平均價格的10倍之上。2011年之后,貨幣政策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弱化,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西方金融監管的改革改變了場內和場外的市場結構,商品價格開始回落。

  社會商品的總價格由貨幣供需關系決定,具體商品的相對價格由商品供需關系決定。如果貨幣貶值或升值,由商品價格反映的需求在短期內會同實際需求脫節,這就是經濟學所說的“超調”現象。不少人過分強調經濟因素對供需關系的影響,用它來解釋金融政策導致的超調。這種解釋最終會造成商品的過度增產或減產,給下一輪價格波動埋下伏機。目前國際商品價格面臨的就是這種局面。

  眼下對商品價格普遍下滑最流行的解釋是中國需求的減少。不過,有觀點用海關的數據指出,同2014年相比,中國今年7月份有20種商品的進口量增加了20%,然而,國際商品的價格仍然在下滑。商品價格上漲是歷史趨勢,特別是農產品和資源性商品的價格。因為自然資源有限,人類需要通過價格來調節需求。目前的商品價格低迷也未必是單純的“超級輪轉”。它主要還是同美元這個交易媒介有關。

  美元對目前商品價格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原油的美元價格。美元向來被人稱為“石油美元”。雖然原油價格曾經到過每桶100美元,去掉通脹和貶值因素,美元對原油的購買力幾十年來變化不大。現在,原油的價格出現斷裂,跌到不及高位時的一半,原來買1桶原油的美元現在可以買2桶,購買力增加了1倍。美元的流通量則沒有因此而減少,原油同其他主要商品之間的歷史相關性雖然有變化,但依然存在。因此,原油價格隱含的美元購買力多少也會體現在其他商品上。由于美國經濟對原油的依賴,原油價格同美元價格內在相關。只要原油價格停留在低位,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也都有壓力。

  第二方面是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美聯儲退出零利率政策短期內會導致美元上漲。美元上漲對美國物價穩定沒有影響,因為買賣雙方的本幣都是美元。在國際市場上情況則不一樣。美元上漲商品價格相對便宜,其他貨幣相對貶值。兩者都會改變供需關系。現在的大商品價格同對美元升值的預期是有關系的。

  目前的商品價格調整是個復雜現象。復雜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國際貨幣體系同時也在發生變化。在現有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歐元和日元自成一體。雖然是主要國際流通貨幣,它們代表的實際只有不到一半的全球經濟。人民幣由于中國的經濟規模以及同發達和新興經濟體大量的多元貿易,實際成了溝通西方貨幣同新興貨幣的樞紐。人民幣走向市場化,其他貨幣與美元的浮動也會增加。

  美元在10年內出現深度貶值是大概率事件。按照美國國會預算局的數據,美國政府的累積赤字在今后10年將是7.6萬億美元。更不要提現有的債務和未來對社保和醫保的來源沒有著落的支付。美國的資產同美元所承諾的財富是不匹配的。比起政治和財政改革來,貨幣貶值是條容易得多的捷徑。類似事件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幾次。商品目前的低迷價格會壓抑商品的開發和生產。如果美元貶值與供給低谷同時出現,那就會有另一類風險。

  貨幣起源于交易,美元的金融功能妨礙了它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由于美元價格的不確定性,對中國經濟來說,要保持國內價格穩定,需要將人民幣建設成大宗商品用以定價和結算的國際交易貨幣。在這方面,國內商品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